孩子放假在家,手机不离手已经成为常态,也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所以今天我们聊一个话题,寒假如何引导孩子管理电子产品。
我家有三个男孩,说到这个话题,那可真是经历了不少“风波”。从过去到现在,虽说还是有不少挑战,但我也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心态、思维方式和跟孩子的相处模式上都在慢慢变好。以前,我一想到孩子玩电子产品,心里就直发慌,焦虑得很。后来,家里还闹过几次“小冲突”,慢慢的,我也试着跟孩子好好沟通,情况好了一点,但又反复过几次。到现在,我越来越明白,跟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是“肩并肩”,大家一起做事情,互相尊重,而不是“背靠背”谁也不理谁,或者“面对面”地起冲突。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比如游戏的世界,但我们可以一起找到平衡。
在正式分享之前,我想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今年寒假一定要抽时间看看。这部纪录片不长,大概45分钟,英文名叫《Not a Game》,是奈飞(Netflix)出品的。在Netflix上,它的中文名字叫《不止游戏》,而在豆瓣上,它的名字是《游戏的影响》。虽然时间短,但内容很有意思,我觉得每个家长,甚至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说不定能从中找到不少启发。
纪录片从游戏的起源讲起,通过采访电竞明星、社会学专家、学者和家长,探讨了电子游戏产业的范围、对社会和孩子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游戏成瘾问题以及游戏文化对社交的影响。
它还展现了游戏如何帮助人们克服困难,例如一位聋哑女孩通过游戏与世界沟通,以及游戏为白血病患者录制有声书等感人故事。
通过纪录片中的故事,能让孩子理解游戏并非单纯的娱乐工具,鼓励孩子思考游戏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游戏与学习。
当年我们家还只有两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开始琢磨怎么管理好孩子用电子产品、玩游戏这事。后来家里有了三个娃,这些就更得好好琢磨了。我总觉得,与其眼巴巴羡慕别的家长管孩子管得多好,还不如自己动脑子想办法,这一直是我做事的风格。所以你看,我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相关的书,像《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教育》《游戏化思维》这些,我都仔细研究过。
为了能当好三个孩子的爸爸,我在电子产品和游戏管理方面没少下功夫,读了好多书,也向各路高手请教。有时候,我甚至把专家请到直播间,而不是简单地打个电话或者发微信语音问几句。这样一来,不仅我自己能学到东西,还能让直播间里的朋友们也一起受益。毕竟,现在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和游戏,这是很多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说不定就能找到更多好办法。
所以《Not a Game》我特别推荐你去看一看。里面有好多有意思的内容。我记得第一次邀请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的院长税琳琳老师来我直播间做分享的时候,她当时还是斯坦福大学的访问教授。她在直播间给我们讲了不少精彩的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翻出了当时做的笔记,感觉又重温了一遍那些精彩瞬间。
她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是Foldit,这是一个关于蛋白质折叠的游戏。全球的医药公司和游戏公司联手合作,让玩家在游戏中为医学难题出谋划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玩游戏做公益,帮助人类攻克一些重大疾病,是不是很厉害?
第二个例子是Evoke,这是一款关于全球粮食短缺和气候变化的游戏。玩家参与其中,就能为解决粮食危机贡献一份力量,哪怕是很小的贡献,也很有意义。
第三个例子是Minecraft Edu。很多孩子都特别喜欢这款游戏,甚至沉迷其中,这让很多家长头疼。不过,熟悉直播间的朋友大家应该知道,Tina老师在直播间分享的就不一样。她的儿子在初中时也很沉迷我的世界,但Tina老师发现,这款游戏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能锻炼孩子的建筑思维、空间构建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她意识到,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并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些学习上的挑战,或者对学习目标感到迷茫,所以才会在游戏里逃避。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有时候会搞错因果关系。比如,我们总觉得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游戏本身是坏东西,从而导致了很多问题。但实际上,游戏可能只是问题的结果,而真正的原因我们还没找到,就急着去批评孩子了。就像我常说的,问题本身从来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和问题的关系。但有时候我又觉得,人也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关键。你看,我都快把自己绕糊涂了。
就好比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我们通常会把矛头指向孩子,觉得是孩子的问题。但其实,人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我在听罗胖的年终分享时,他用另一种说法来表达这个意思:面对问题,我们不应该站在问题的对立面去和孩子对抗,而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和我的观点其实是一样的:人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
就像现在很流行的Minecraft Edu,它其实可以成为启发孩子语文、数学和创意表达的工具。这些游戏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帮助解决了一些教育难题,还为大众提供了智慧和灵感。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很多人对游戏的刻板印象,甚至让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重新认识了游戏的价值。
其实游戏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关键在于怎么看待和使用它。这里面有两个重点:第一是有些游戏质量不太好,第二是怎么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所以,我们纠结的从来不是孩子不自律,也不是游戏对孩子不好,而是怎么让孩子找到那些好玩又有益智效果的游戏。孩子,总归是要娱乐的,玩游戏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怎么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才是咱们真正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其实,咱们可以从两个方向去思考:一是找到那些对孩子有好处的游戏;二是教会孩子怎么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娱乐和学习。
所以给大家分享的这部纪录片和几个游戏,大家可以让孩子去试试。比如,可以用费曼学习法,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然后讲给咱们听。别直接对孩子说:“华哥说这些游戏很好,你去下载试试。”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是在被命令。咱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你去试试这几个游戏,看看它们到底有啥好玩的,然后讲给妈妈听。妈妈最近有点忙,你自己去试试,说不定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更有自主性,也能学会自己去探索和分享。
我觉得现在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并不是缺少好学校、好老师。最大的问题是大众,包括孩子们,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被各种声音“洗脑”。一会儿要“打倒”这个,一会儿要“打倒”那个,比如“打倒”不公平、“打倒”电商、“打倒”游戏……其实,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偏见。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追根溯源,把那些表面现象和被误解的概念好好剖析一下,这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少年商学院过去做的很多项目一样,其中有一个项目叫“少年知识星球”,这是一个通识教育项目。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到自由的学问,里面包括学习方法、自我管理等内容。但我最希望的是,“少年知识星球”能带给孩子们思维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开阔思路,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说完前面的碎碎念,接下来我想带大家好好来聊聊电子产品沉迷和电子产品管理这个问题。我打算从三个维度来展开,先从三大成因说起。
很多人觉得是游戏或者电子产品毁了孩子,导致他们熬夜、影响学习、生活不规律,甚至健康也亮起了红灯。但我觉得,这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大家看到的这些“果”,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因”。很多时候,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和游戏,是因为背后有其他问题没被发现,这才让他们变得不自律,一头扎进游戏里出不来。
在我看来,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亲子关系差。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不畅、缺乏信任,孩子就容易在电子产品里寻找安慰。
第二,学业压力大。当孩子在学校里压力山大,学习任务繁重,又找不到合适的释放压力的出口时,游戏就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第三,兴趣特长无。如果孩子生活中没有其他能让他们投入精力、感到快乐的事情,电子产品就会趁虚而入,填补他们内心的空白。
先说“契约共创”,就是和孩子一起签订一份协议。说到新加坡,我在那里待了三年,很多人都问过李显龙,当年也有人问过他父亲李光耀,问题是这样的:新加坡这么小一个国家,面积只有七百多平方公里,如果是个正方形,边长还不到30公里。但就这么小的地方,GDP却这么厉害,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到底是儒家文化对新加坡影响更大,还是其他原因?
李显龙说,英国的法治对新加坡的影响更大,其次才是华人的一些优秀传统。中国人讲究“人之初,性本善”,相信人天生是善良的。但国外的情况不太一样。比如欧美,他们的道德观认为人天生是有罪的,所以要通过做好事来赎罪。比如吃饭前要祷告,说“阿门”之类的。
而中国人的观念是“人之初,性本善”,这种观念很好,但也容易给一些投机取巧的人留下机会。因为违反道德的代价太低了,慢慢地,社会上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大家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得不到实质性改善。
这就是“性本善”和“性本恶”观念的不同。西方社会更强调法治,先假设人可能有问题,所以要用法律来约束。而我们的传统观念是相信人性本善,但有时候这种观念会让人觉得约束不够,导致一些问题出现。
所以我想说,其实很多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容易走极端。一种极端是过度放任,觉得孩子自己肯定能行,完全不管,这就是所谓的“快乐教育”。另一种极端是过度管控,觉得孩子还小,15岁之前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甚至早恋问题,都要被父母牢牢掌控,必须听父母的。其实这两种方式都不太好。
快乐教育可不是什么都不管,只追求快乐。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嘻嘻哈哈,反而会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其实,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生活有时候正是因为有遗憾,才显得丰富多彩。
我想说的是,在家庭教育里,大家不太习惯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孩子正式进行“约法三章”。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口头说说,心里还是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听了,可能也会答应“好,从今天开始我一定遵守”,但往往很难坚持。
其实,我们可以从家庭开始,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和契约精神。比如,针对家里使用电子产品这件事,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协议,也可以叫合同。这份协议最好不只是约束孩子,而是全家人都要遵守。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家庭氛围也会更和谐。
这个内容最好为3-5条,比如遵守协议有什么奖励机制,违反协议有什么惩罚机制,最后双方都签字,就是用游戏化的方式来让孩子有契约精神。我们可以半认真半娱乐地对待家庭事务,但总体上还是要保持严肃的态度。比如签一个契约或者协议,把它贴在家里,这事儿其实很重要。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华哥,我才试了一个星期,孩子就已经打破了规矩,肯定是我家不行。”其实,第一周打破规矩很正常,第二周也一样。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有些事情不可能立竿见影,文化基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不可能指望一周就看到改变。这种改变的逻辑是这样的:孩子先会意识到,爸爸妈妈对他既有宽容,也有要求,既有严肃性,又有包容心。记住,这很重要——既有要求,也有宽容。
第二,大家都要一起遵守规则,而不是觉得大人总是在管着自己,好像自己每天都不被理解。其实,规则是大家一起定的,人人遵守才有效。
第三,因为有了奖惩机制,一开始大家可能还不太当回事。但当你坚持了一周、两周,然后去总结一下,就会发现父母是认真的。这个过程如果能坚持三周,到了第四周,可能就会看到一些真正的改变。
很多时候,人们都差在最后一步,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因为你太着急了,总想着三天、四天就能看到效果。可你想啊,如果孩子在电子产品或游戏上已经让你头疼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了,难道你不愿意花三四个月、甚至五个月的时间去改变这个状况吗?半年时间其实不算长,对吧?但很多人却总是急于求成,希望马上就能看到效果,结果反而让问题一直持续下去。所以我说,只要方向对了,慢一点反而能更快地达到目标。
我们家在2019年的时候,现在想想,那可都快六七年了,时间过得真快,一晃都六年前的事情了。2019年那会儿,我们家里有三个男孩,一个八岁、一个六岁、一个三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那段时间,孩子们特别沉迷于游戏和电子产品,家里简直就是“鸡飞狗跳”的。我老婆还经常拿这个事儿来“嘲讽”我,说:“你不是做教育的吗?你不是有办法吗?你管管你儿子啊!”我一听,心里也挺犯难的,到底该怎么办呢?后来我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是得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步,我先别太着急上火。我就跟我老婆说:“老婆,你先别急,让他们先玩一会儿,你要是觉得烦,就找闺蜜出去逛逛。”先接纳孩子们的现状,别一开始就火冒三丈。
第二步,我开始引导他们。我给他们下载了一些好玩又有意义的游戏,比如那些优质游戏、公益游戏,像“蛋白质折叠”“粮食危机”之类的。这些游戏不仅能让他们玩得开心,还能让他们参与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中,比如医学研究和全球粮食危机的解决,孩子们也能出一份力。
第三步,我们共同制定了一个“契约”,就是关于家里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一共五条,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在这五条规则之后,我还加了一个奖惩机制。不过,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奖惩机制我也定了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最好不要用物质奖励。比如,你孩子一周七天里有五天表现好,你就给他十块钱,这种奖励其实不太好,太俗气了。
第二个原则是,最好能给孩子一些有趣的体验。现在的孩子都是00后、10后了,他们更喜欢新鲜的东西。比如,最近孩子在练球的时候表现不错,我就带他去了新加坡市中心的一个VR体验馆。他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觉得那里很酷炫,我就把这次体验作为奖励,鼓励他在练球的时候遵守规则。
第三个原则是,最好能和孩子一起商量,看看他希望得到什么奖励。比如,你规定孩子周一到周五玩游戏时间不超过15分钟,周六周日不超过30分钟,如果他真的做到了,他可能会希望你奖励他玩1个小时游戏。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是把之前限制的时间又给补回来了吗?其实完全不一样。这种奖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而且还能让他更有动力去遵守规则,一举两得。
原来你认为孩子一周玩5个小时游戏有点多,对吧?现在你说一周7天,游戏时间最多3个小时。结果孩子说,如果他做到了,就奖励他2个小时。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着来?你是不是把“反其道而行之”用在孩子身上了?我觉得一开始你可以稍微灵活一点,哪怕不加2小时,加1小时也行。因为咱们得看到,你关注的是游戏时间的量,而我看到的是孩子在遵守契约精神方面有进步。
到底哪个更重要?一周多玩1个小时游戏,天又不会塌下来。但是,如果孩子能和我们一起制定家庭电子产品使用协议,并且真的遵守,这事儿可比天还大。
我们当父母的,主要干两件事。第一,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和天赋优势,帮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第二,把勇敢、正直、善良这些好品质传下去。现在,咱们正在做第一件事,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让他学会自我管理。这事肯定比多玩1个小时游戏重要多了,对吧?这就是契约精神。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方法可能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甚至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小麻烦,但大家一定要去尝试。就像王志文演的《天道》里经常提到的“文化属性”,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故弄玄虚。其实,这就像我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生来就有罪”,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文化基因在作祟。
说到文化基因,我今天讲得比较简单,就是我们得相信孩子天生是向上向善的,但同时也要用一些方法去引导他们。比如,试试用“电子产品管理协议”,用契约精神让孩子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家也是家庭的一员,是家庭公民。
就像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别一上来就否定,说“这肯定不行,我定了也做不到”。我自己的经验是,刚制定的时候,第一周、第二周可能很难坚持,但到了第三周、第四周,你会发现事情已经在悄悄变好了。
· 鼓励日记
那鼓励日记是什么呢?鼓励日记是一种特别有意义的记录方式,是我2022年春节期间发起的一个倡议。当时,我发现很多家长特别焦虑,他们总是跟我说:“我工作很忙,学历也不高,又生活在四线小县城,平时也没时间学习。孩子还沉迷游戏,都十四五岁了,还有救吗?”我听了之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们的话里好像透着一种无奈,好像觉得孩子这辈子就这么定了,这让我很心酸。
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就说了四个字——“鼓励日记”。我对他们说:“每天能不能做一件事呢?就是拿一张便笺纸,写上1到2句话。这1到2句话,就是记录孩子当天让你觉得眼前一亮、哪怕是一点点的小进步。然后把这张纸贴在墙上。”比如,孩子今天主动帮忙洗了个碗,或者自己把房间收拾得稍微整齐了一点,这些小事都可以写下来。
有个妈妈试了两个月后,来直播间连麦,说着说着就哭了。她是一个很自卑的妈妈,但心里又不甘心,不想让这种日子一直重复下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又沉迷电子产品,就会觉得孩子没救了。但我想说的是,孩子如果被看见,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被看见,他也能获得一种能量。这种被看见、被接纳的感觉,有时候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在中国文化里,我们常说“谦受益,满招损”,所以很多人觉得孩子做得再好,也要谦虚谨慎,不能太张扬。但在欧美,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很自然地夸奖孩子,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会说“good job”“amazing”“wonderful”。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和在压抑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谁会更自信呢?
所以,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家长们,虽然大家都爱孩子,但有时候这种爱可能会变成一种“爱的牢笼”。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被认可,他们就会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而鼓励日记,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它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还能让家长自己也有所成长,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
我们再谈谈第二个问题:压力。学业压力大,使得孩子在电子产品中找到了一个避风港。那么,如何让孩子将对电子产品的关注转移到学业上,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我有一些方法,接下来会为大家拆解和分享。
学业压力大是一个难题,目前我们无法立即改变中国的中考、高考制度。对于在学校缺乏存在感,尤其是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孩子,电子产品成为了他们的逃避载体和避风港。在这种情况下,试图让孩子将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学习上,听起来非常困难。
但我们需要分析压力的来源。问题不在于要取消高考,而是在孩子面临学习压力时,家长可以做哪些小事来缓解孩子的压力,并在此过程中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对沉迷电子产品的态度可能不再那么抵触。我们的目标是作为家长,如何缓解孩子的压力,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信任。
亲子关系再次成为关键。亲子关系改善后,孩子可能更愿意倾听家长的意见,无论你是否使用了鼓励日记或契约共创。我一直强调,定义问题非常重要。我提出了两个关键词:时间管理和学习动力。家长可以做的一件小事是优化孩子的时间管理策略。如果再深入一步,就是找到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小事或习惯。虽然我不能一下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前迈进一步。因此,定义问题并找到基础策略和深度策略,这是我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