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过程中,有两类父母特别容易被孩子误解为“糟糕的父母”,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养育孩子时,那些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
第一种就是“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就像一架直升机,一直盘旋在孩子头顶,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事都要说,不停地唠叨,比如“你怎么回事?能不能专注一点?不要再玩了,快去做作业!”这种过度的关注和干涉,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不自在。
我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我们家老大从九岁开始学高尔夫球,当时有一次去球场,旁边有个看起来比我儿子小一点的小男孩,大概八九岁的样子,他打球打得挺不错。但是他的妈妈一直在旁边唠唠叨叨,一会儿说“姿势不对”,一会儿又说“别东张西望,要专注”。我看着都替那孩子难受,心里直冒火,特别想跟那位妈妈说:“你知道你孩子有多优秀吗?能不能别管他,让他自己发挥一下?”但我又怕别人误会我,甚至惹上麻烦。
我以前是做记者的,性格比较直爽,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那天,我实在忍不住了,正要站起来去跟那位妈妈说两句,结果他们练球结束了。小男孩去洗手间,我赶紧跟了过去。我心想,这时候妈妈肯定不在身边,正好可以跟孩子说说。
等孩子上完洗手间洗手的时候,我对他说:“小朋友,叔叔觉得你打得真的很好。你妈妈可能最近遇到一些烦心事,情绪不太好,所以才会一直对你唠叨。但她其实是很爱你的。你不用太在意她的话,叔叔相信你自己能做得很好。”说完这些,孩子的眼眶都红了。
朋友们,这就是直升机父母的典型表现。他们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过度地干涉和唠叨,反而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我觉得,有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成长。
第二种父母,被称为“除草机父母”。
他们把孩子看作是一棵小树苗,希望它能长成参天大树,于是把所有“杂草”都清理干净,不让孩子受到任何干扰。比如,孩子从小到大,甚至到了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所有的事情——洗衣服、洗袜子,甚至是内裤,都由父母包办。他们还会告诉孩子:“别对异性有想法,以后的伴侣,爸妈会帮你挑。”这种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孩子长大后,第一件事就是想挣脱这种“保护”。父母以为给孩子提供了最安全的环境,可对孩子来说,这就像被关在牢笼里,第一反应就是“我要离父母越远越好”。
这种“除草机父母”比“直升机父母”更让人头疼。直升机父母可能还会反思自己过去唠叨太多,但“除草机父母”却很难理解孩子的感受。
他们会委屈地说:“我为了你,已经放弃工作,十几年都在当全职妈妈,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呢?”这种父母往往很难被唤醒,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却没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过度保护,而是成长的空间。
所以,跟大家分享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跟大家说,要让孩子真正自律,关键是要先给他们自由。但自由可不是“想干嘛就干嘛”,而是“不想干嘛可以不干”,这才是时间管理的精髓——选择。
比如说孩子抱怨作业太多,想跟老师商量一周五天只做三天作业。很多家长一听就急了:“这怎么行?挤挤时间不就做完了?”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件事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可以和班主任、老师好好沟通一下呢?给孩子多一些选择权,多一些留白和空间,这其实是让孩子变得独立自信的第一步,也是正确的方向。
不过,自由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约定的自由,是有契约精神的自由。比如假期里给孩子开绿灯玩电子产品,每天30分钟,这就是契约精神,而不是让孩子随便玩。
现在市面上一提到快乐教育,很多人就走极端,以为快乐教育就是不管学习,孩子怎么玩都行。于是大家就陷入了一场非黑即白的争论。其实,这世界上不只有黑和白,还有更多颜色。每个孩子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性格色彩。
我今天说的这些,可能不一定全对,但都是我从自己三个孩子的养育经历,以及在少年商学院帮助超10万家长和孩子取得小小成果的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我也走过不少弯路,但我真心想把这些经验和方法分享给大家。
我的目标不是让所有孩子都成为学霸,也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功成名就。我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我管理的高手,让每个家长都能明白: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