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新年学习计划?牢记这几点,轻松实现弯道超车

教育   2025-01-11 07:03   广东  

文丨张华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整理自张华读书会视频号直播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下场直播

新年伊始,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个话题:如何带孩子做新年学习计划?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计划总是落空,甚至流行一种“计划无用论”。网上有些搞笑的说法:2025年要制定什么计划呢?那就把2024年想做但没做成的、2023年想做但没做成的,甚至十年前的计划都列进去吧。


那么计划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要怎么样让孩子有效制定计划?真正的计划要满足什么条件?什么样的方法论是比较管用?这是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计划?你可能会说是老师让列的年度计划,比如今年的目标是什么,这确实可以称为计划。但计划不仅仅局限于目标本身,还包括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很多人在制定计划时,会列出时间表,比如每周一次、每天几个小时等,这些都是量化的指标,有助于计划的执行。不过,仅仅依靠时间表并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计划,计划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资源等。


所以,一份好的计划就像一张地图,帮助我们从现在的位置到达想去的地方。但仅仅有地图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迷路,也就是要找出原因。就像剥洋葱一样,我们要一层层地分析。无论是回顾过去还是制定计划,我希望我的思维方式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而不是急于介绍一些硬核的技巧和方法。


比如,我们在制定计划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计划,这是第一步。然后是归因,就是分析为什么有些家庭的孩子制定了计划却无法执行,或者计划很快就夭折了。通常80%的原因可能是一个主要因素导致的,这就是我们要找到的关键点。最后一步才是方法



我一直在想,我们人到中年,每年都在努力工作,但收获又如何呢?有时候我们常说,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三年来,我感触颇深。2021年,线下少年商学院项目无法进行,线上大家都在补习学科,少年商学院似乎要被抛弃了,公司陷入困境,虽然大家都喜欢我们,但不再购买我们的课程,线下项目也做不了。


然而,在这三年里,我一方面破釜沉舟,另一方面我的状态越来越好,对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做得比疫情之前更好。这三年学到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重新定义,这是第一步,重新定义创业到底为了什么。第二步是归因,归因就是分析原因,不能简单地把少年商学院不受欢迎归结为疫情或者大家焦虑等外部因素,难道就没有自身内部的问题吗?其实,只要初心不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改变重新赢得大家的欢迎。第三步,关键在于方法。我们是不是该改变接触客户的方式了?是不是该更新一些课程内容了?我们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应对。


所以你看关于新年计划,密密麻麻的时间表格根本算不上计划。真正的计划是要激发孩子的自驱力,让他们主动迎接挑战,并且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考高分,然后沦为时间表的奴隶,搞成那种一年365次机械式的行动。再来说归因,每个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陷入困境的点都不一样,那你的孩子具体是卡在了哪里呢?


最后是方法,今天我会给大家分享几个方法,这些方法分别针对四个境界。首先,如果孩子不会做计划,该怎么办呢?其次,当孩子开始会做计划,但专注力不够时,又该怎么解决?第三,当孩子的专注力足够时,如何制定三个月到一年的学习计划?最后,如何制定三年以上的长期计划?我将重点围绕前三个境界来给大家分享下。



第一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就是从0到1,愿意动起来。在这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方法:反向计划法


现在很多人觉得制定计划没啥用,干脆就不行动了。但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过去20年,先是在南方周末当了10年记者,后来又创办了少年商学院,这一路走来,虽然世界总能给你100个理由让人悲观,但我总得给自己找个理由去乐观地做点事。就说创办少年商学院这事吧,从2013年到现在,创业过程那叫一个艰难,九死一生的,但我始终觉得我能尽自己所能做点小事。


所以咱们今天说到的这个计划,关键就是要让孩子动起来,别让他们陷入那种深度自我怀疑,觉得学习没用、计划没用。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觉得上好学校、拿高分也没啥用,出来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也挣不了钱,挣了钱又觉得没意思,整个社会好像都被这种无力感、虚无感笼罩着。


那怎么让孩子从小就具备这种洞察能力,早点行动起来呢?你要是跟他们讲一堆苦大仇深的道理,根本没用。咱们现在来说说立足当下的反向计划法。这反向计划法挺有意思的,给大家提个醒,别小看它,虽然听着好像很简单,但真的挺管用。


这方法在国际上挺受欢迎,尤其在日本更流行。因为日本人很擅长钻研一些精细化的事儿。像日本和德国,他们更注重微小的改进,而美国可能更关注宏大的创新。反向计划法,顾名思义,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举一个小例子,比如说孩子每天读半小时书,这能算个计划吗?再比如,2025年有五个计划,其中一个就是每天读半小时书。从2025年到2026年大概要读五十本书,这是个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小目标。咱们先不评价这个小目标科不科学,因为确实有很多人想这么制定计划。但这个计划其实并不完整,等下说到第三个境界的时候,就会知道它根本没法执行。


还有类似的,比如你们家孩子每天听15分钟英语听力,或者每天在家做运动,像仰卧起坐做50个之类的,再比如每天练琴20分钟,你们家孩子有没有类似的这种刻意练习,觉得每天能精进一点点的计划呢?像这种小事,很多时候孩子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被赶着才去做,最后觉得很被动。那这事儿该怎么破解呢?怎么让孩子自己主动行动起来,而不是每天等着妈妈催呢,用反向计划法就能解决。


比如,让孩子每天写100字,这事儿听起来挺简单的,对吧?但其实呀,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因为写作可不仅仅是写作文那么简单,它和阅读、表达都紧密相关,就像是一条线上的蚂蚱,互相带动着。所以你说,每天写100字的小日记,是不是也不容易,这就是个每天100字的写作计划。


这用的是一种反向计划法。先让孩子把每天100字写下来,然后问问他,要是把这100字放大100倍,变成每天写1万字,行不行?孩子肯定觉得疯了,一天写1万字,这不是超人干的事儿嘛。但你再问他,这世界上有没有人一天能写1万字呀?他应该会说有,确实有这样厉害的人呢。


所以,先别觉得乘以100倍是天方夜谭,毕竟真有人能做到嘛,这是放大100倍的情况。再换个思路,把100字缩小到1%,那就是一天就只写1个字。你说一天就写一个字,坚持个30天、50天、100天,能行不?孩子可能会觉得你是不是搞错了,一天就写1个字?你得跟他说,没错,就是一天1个字,很认真地写。


这时候,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估计就被勾起来了:“一天就让我写1个字,那咱就先试试写30天吧。”你看,事情就这么悄悄地变了。首先,孩子会发现光写1个字有点少,有时候真不知道该写啥字好,每天冥思苦想的,还浪费时间。所以孩子就想,能不能写个句子,或者一小段话呢?从里面挑出一个字,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多省事呀。


要是爸妈再机灵点就更好了。晚上睡觉前,可以问孩子:“宝贝,今天你在作文本上写了啥字呀?”孩子可能会说:“今天写了‘跑’字”、“写了‘愁’字”、“写了‘爽’字”、“写了‘累’字”、“写了‘乔布斯’的‘乔’字”之类的。然后爸妈再追问两句:“为啥写这个字呀?它有啥意思呀?”孩子讲的时候,爸妈就用华哥推荐的Get笔记 ,按一下录音键,录下孩子的话。录完后,APP会自动把语音转成文字,还会给这段话起个标题,分好段落,把错别字也改了。


爸妈先别急着把这文字给孩子看。等孩子写了十天半个月,哪天不想写了,爸妈就夸孩子:“宝贝,你真棒!你每天写的可不止一个字呢。”孩子可能会不信,爸妈就把APP里的记录展示给孩子看。因为我们正常说话,慢点一分钟也能说一百多字,快点能说两三百字。而爸妈跟孩子随便聊几句,都能有好几百字。孩子一看,哇,自己真的写了这么多,而且还是原创的。到那时候,孩子对写作是不是会充满好奇,甚至自己主动想去挑战一下呢?


所以不要把写作文当成只是写作文,不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作业或者中高考。要让孩子把写作文当成记录生活的习惯。只要他觉得哪件事印象深,哪怕就从一个字写起,都能激发他的好奇心,让他自己去探索和表达。



我们回到学习计划的话题。孩子之前觉得每天写东西像是被束缚,可现在他竟然主动想用Get笔记来写点啥,甚至还跟我讨价还价,说不想写字,每天就讲一段话行不行。


当然可以,不过要加个要求。如果能行的话,就是把他说的那段话变成小文章,然后用笔再抄一遍。毕竟高考还是得手写,不是让你口述作文,所以把文章抄一遍就行,哪怕就一百字,抄起来也不难,孩子应该觉得没啥问题。


这样一来,说和写就联动起来了。关键是内容都是孩子自己想的,最重要的是他现在愿意主动去表达。哪怕今天同学给他讲了个笑话,觉得特别逗;或者看了《哈利·波特》,里面有个场景印象很深;再或者读到一段金句,想记下来,或者用自己的话再讲一遍,都可以。每天就保持对生活的觉察,说一小段一两分钟的话,变成文字,然后自己抄下来就行。


以前有个人挺有意思的,专门用一个字来描述新闻事件,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比如韩国科技出事了,他就写个字,然后解释一下,用这个字来反映社会现象。他把专门描述中国事件的字叫“中国词语笔记”,意思是用一个字来表达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其实咱们也可以学学他,让孩子每天用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收获、经历,或者读到听到的有趣的事,毕竟每个写作高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像练钢琴,每天练30分钟挺好,但哪怕每天只练30秒也行,关键是把这30秒录下来,方便复盘,刻意练习嘛。把事情放大缩小,借助巧妙的工具和家庭教育智慧,让孩子觉得有趣,激发他们的自我挑战欲。


这不就是微习惯的意思吗?其实已经超越了这个范畴,这是心理学上的东西。习惯养成总说每天怎么练,刻意练习。我现在干的事就是刻意不练习。当然刻意不练习也是一种刻意练习,就像原来老师让每天写100字,现在咱们就每天写1个字,这就是运用了心理学理念,行为经济学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好奇心。虽然看似跟制定计划无关,但反其道而行之,却能达到让孩子愿意推行计划的目的。刻意不练习,何尝不是一种刻意练习呢?


这就是反向计划法,核心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不贪多,就关注很少的内容,比如100字。要让孩子思考为啥选这100字,哪怕是随便翻书选的,但选了就得留痕。读完这100字,让孩子说说感受,哪怕在笔记上写一句话都行。这种方式就是用输出来倒逼吸收。


朋友们,这其实是在创造一个机会,让你跟孩子交流。以前你老说每天要阅读、跳绳啥的,孩子可能不情愿,但也得硬着头皮做,谈不上讨厌,也谈不上喜欢。现在用这种反向计划,反而能让孩子主动追着你分享,大家看到这是不是都会有一些帮助和启发。


第二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是与专注力相关的,我们用的是:十分钟热度法


什么意思?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专注做事,这本身是没错的,我也希望我的三个孩子都能做到不过,当我们谈论专注时,很多时候却只关注孩子学习的时间长短。


比如,只要看到孩子进了书房,趴在那儿写作业、看书,就觉得心里很踏实。过一个小时,从窗户偷偷一看,孩子还在那儿,就觉得他很专注,学习的样子真让人欣慰。可问题是,你怎么就能确定孩子是真的在专注呢?


有的孩子才坐了五分钟就起来,去上个洗手间,再到冰箱找个酸奶,在家里晃悠一圈,你可能就会觉得他怎么才坐着学习五分钟就不行了。但你怎么知道人家那五分钟不是高度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呢?你怎么能断定他那五分钟的学习效能就一定低于别人那半小时的假装学习呢?


这话说得有点扎心,但现实情况是,至少51%的孩子,我觉得现在这个比例肯定不止51%,在假装专注、假装学习。因为老师和家长都喜欢看到孩子那种认真学习的样子,所以才会出现“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些词来形容很多学生的真实状态。


所以,这就说明我们希望孩子专注是没错的,但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专注。如果不理解专注的真正含义,只是盲目地关注孩子专注的时间长短,那岂不是像无源之水、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一样不切实际吗?



我每次跟大家分享任何方法时,都会先从底层逻辑出发,重新定义一下相关概念。如果不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可能存在的认知误区,只是盲目地去抓一些工具、方法、技巧,那最后肯定是事倍功半。


所以,我们重新定义一下什么叫专注。专注可不是光摆出个专注的模样。比如一个人老趴书桌上,一趴就是好几小时,这可不一定是专注力强。咱们换个词来表达,叫收心的能力。收心能力越强,专注力就越强。


每个孩子在不同时间点,学习风格大多是1到2种的组合。学习风格在全球学习科学领域有各种分类,新西兰有一个教育学家叫尼尔·弗莱明,他提出了一个叫“VARK模型”的学习风格理论。他把学习风格简单分成了四类,这分类在国际上引用还挺多,就是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读写型(Read-Write)和动觉型(Kinesthetic)



读写型是老师和家长都喜欢的类型。这种孩子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学习的,看到有字的书,或者在纸上写写画画,抄抄写写,就能很专注,也乐意用这种方式学习。


在学校里,除了读写型,听觉型也比较受待见。听觉型指孩子更愿意通过说听、聊天、辩论、演讲、互动来获得学习认知。就像老师喜欢上课认真听讲的孩子,有些家长会因为孩子不爱看实体书,却爱听有声书而焦虑。但其实不同媒介的学习方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不叫毛病,你要引导孩子,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表达想法,都是这么个理儿。


第三种学习风格是视觉型。视觉型的孩子特别喜欢有画面感的东西,像图像、图片、信息图、图表这些都能吸引他们,他们觉得这样学起来更带劲。


动觉型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好像都不太受待见,但这可不是因为他们好动。动觉型的孩子是通过活动、实验、社会实践、表演这些动手的事儿来学习的,他们一旦干起来,那可专注得很呢。


所以,要想让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关键就是要顺着他们的学习风格,给他们相应的支持。


就拿背英语单词来说,读写型的孩子可能喜欢买单词书,像考托福的,就爱看新东方那些机构的单词书。听觉型的孩子,可能平时就爱戴着耳机,不光听单词,还听TED演讲之类的听力材料。视觉型的孩子很多就爱看美剧、纪录片,通过这些天天积累,不仅能记住单词,口语和听力都能跟着提升。


对于动觉型的孩子,你可以给他们买那种单词卡,比如托福核心的600个词汇,有120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五个词。这些卡片可以自己装起来,也可以拆出来随身带着。这样孩子就能在行动中学习,比如上厕所的时候、上学路上,随手拿出两张卡片看看,读读上面的例句,不用非得老老实实坐在一个地方死记硬背。所以,要让孩子有收心能力,就得根据他们的学习风格,灵活地想办法。



很多人对专注力的理解存在误区。当说别人专注力强,自家孩子专注力弱时,可能会觉得专注力是天生的。确实,每个人天生都有一定的专注力,但专注力就像天赋一样,是可以后天刻意练习的。那依据什么来练习呢?就像上面跟大家分析的,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风格以及他们面对的事情的属性来练习。


那制定学习计划和专注力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制定了一个计划,却只是蜻蜓点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如你希望孩子每天阅读半小时,结果孩子两天读半小时,两天读一小时,却坐不住,那这个计划就大打折扣了。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孩子专注力更持久,我们可以稍微模仿一下反向计划法,也就是不要一开始就为每件事制定一个缜密的长时间计划。


我个人觉得,小学生可以养成一个微习惯,每天的任务不要超过 30 分钟;中学生不要超过 1 个小时。可能有人会说高中生已经成年了,干一件事怎么不能坚持 2 个小时,应该学会自我管理。但我觉得除了打游戏,或者孩子极度热爱的其他事情,比如乐高、机器人、编程等可能会坚持 2 个小时,其他大多数时候很难做到。


所以,我刚才虽然提到了“十分钟热度”,但如果针对中学生,可以改成“30 分钟热度”。什么意思呢?就是小学生如果能对任何一件事全情投入坚持 10 分钟,每天或每周都练习;中学生如果能对一件事持续半小时,全情投入,非常专注,那已经很了不起了。


最重要的是,专注力不光要看时间,还要看时间背后的自驱力和成就感,这才是关键。光关注时间是没用的,时间只是一个衡量花费精力和对比投入产出的刻度,它不是核心。所以“十分钟热度法”的核心是把孩子面临的一个完整挑战,或者一个完整挑战的第一步拆出来,让孩子用 10 分钟这个模块的时间去完成。



举个例子,比如说数学作业,孩子到了五年级之后,数学作业就变得复杂多了,尤其是应用题,简直让人头疼。有时候一道应用题,后面就有三四个步骤,让人看着就犯怵。过去我们引导孩子回家做作业,一般会关注做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像初中有好几门科目,做作业总共可能要2个小时,其中数学作业可能得花40分钟。这40分钟里,数学作业通常是布置一些当天学到的应用型题目,比如有五道差不多同一种类型的应用题,要求孩子在这40分钟内做完。


我们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能不能又好又快地做完作业,能不能回到家后先做作业,然后在40分钟内把这五道应用题做完,甚至做完后还想再给自己加几道题。但其实,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不再只关注时间长短,而是关注内容的挑战性。


孩子面对一道数学应用题,题目可能就三四行汉字,但做完之后下面还有三个小步骤。孩子回到家,路上就想先做作业,想把学校里学到的原理应用到这个应用题上,可又觉得自己可能没听明白,再加上应用题本身难度大,心里就很抵触。回到家后,即便家长催他先做作业,他打开课本和练习册,看着应用题就烦,可能坐了20分钟,第一步都没算出来,或者根本就没在想这个应用题,这种情况很常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孩子心里想的和我们一样,都是能不能赶紧做完作业,能不能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他比我们多想的一点就是,做完作业后想赶紧去玩,但又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所以玩也玩不了,更纠结了。现在,我们不关注时间了,也不关注产出,而是关注内容的挑战性。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孩子回到家后,我们不奢望他2个小时做完所有作业,也不奢望他40分钟做完数学作业。我们可以先让孩子用十分钟把数学应用题的第一步做出来,然后他就可以玩一会儿。玩一会儿之后,再有机会把第二步做出来,同样把第三步做出来。孩子之所以对学校课程或作业有畏惧心理,是因为他把一个大的应用题当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觉得无从下手,整体的形象吓住了他。但如果家长给他减压,告诉他只把第一步做出来就行,他就会发现原来没那么难。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不再有畏难情绪。就像读《哈利·波特》,如果别人家孩子十岁就能读完英文版,而你家孩子中文版第一本都没读完,你是不是会焦虑?但如果你不关注整本书,而是关注每天能不能把其中一个故事看完,或者关注孩子愿意去探索的内容,往往孩子一旦开始做了,十分钟之后就刹不住车了。刻意练习也是这样,很多家长关注每天练多少时间,比如每天30分钟练钢琴,15分钟读英语。其实,我们应该关注内容的挑战性。比如这15分钟的英语阅读,可以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题材,像科幻类的阅读材料。如果内容比较抽象,那就先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咱们常说要循序渐进,那得先关注孩子是不是能循序渐进。比如孩子面对作业,是不是觉得只要努力一下就能完成,面对阅读材料,是不是觉得难度合适。要是作业或阅读材料要么太简单,要么太难,孩子内在对事物的认知就会被打乱,也就很难坚持了。


再来说说十分钟热度法,这主要是让孩子对一件事有掌控感。家长的智慧体现在,不是盯着孩子练习时间长短,而是看孩子是不是能把原本觉得很大的难题,找到一个小切口,一步步去解决。


就像一提到时间管理、新年计划这些,大家总觉得离不开时间。但像前面给大家提到的说的反向计划法和十分钟热度法,其实跟时间关系不大,重点是让孩子心里愿意行动,相信自己能循序渐进。


如果孩子处于第一个境界,不愿意行动,或者第二个境界,虽然愿意行动但专注力不够,那光抓时间没用,比如非得让孩子每天练琴30分钟、阅读20分钟,这种密密麻麻的时间表,扔到垃圾桶里吧,真没用。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一是孩子的心理状态,二是他们面对挑战时感知到的难度,这才是前两个境界的关键。




第三个境界


第三个境界就是孩子愿意做计划。给大家分享非常重要的:OKR目标法


OKR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管理方法,但我发现它在孩子和青少年的目标管理中也非常有效,尤其是在家长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时。


那么,OKR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针对每个课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的目标,甚至校外的目标,OKR的结构是这样的:O代表“目标”(Objective),而KR则是“关键结果”(Key Result)。这和企业中常提到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有些相似。比如,企业会设定今年的销售目标,或者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比如广告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投放计划。


不过,在十几年前,硅谷的许多科技公司,尤其是谷歌和英特尔等,逐渐开始用OKR来替代KPI。这种转变让目标管理变得更加灵活和有效。



我发现用OKR来管理孩子的目标,真的特别好,能帮孩子换个新思路。KPI主要就是盯着一个总的数字,比如定了年度、季度目标,那这一年、三个月基本就奔着那个结果去了,中途虽然能改,但总体还是围绕那个最终结果转。


OKR厉害就在于,它不光盯着总量,还能设定个有挑战的大目标,但又很实在,让孩子每三个月或最多半年,像螺旋一样一步步提升自己。以前是关注一年的量化目标,现在把目标定得比一年的还远大,但得找到具体能落地、相对省力又有产出的三条路。


比如语文成绩提高、演讲表达能力提升这两个目标,用KPI可能就是:2025年语文成绩从85分提高到95分,希望孩子演讲口才成为明年学校演讲比赛的前三名。那用OKR改改,就能更清晰地规划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路径。


比如说第一个目标,原本是让孩子语文考95分,现在变成让语文成为孩子的优势科目,期末考争取95分以上。第二个目标,原本是让孩子演讲比赛进前三名,现在变成让孩子成为一个像某某嘉宾那样的演讲少年。这两个新目标和原来的目标不太一样,原来的目标是语文95分、演讲前三名,这就像给定了具体的指标。但新目标里,一个是让语文成为优势学科,一个是像某某人一样演讲。这两类目标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更注重能力的提升。只要能力提高了,分数自然会增长,名次也会水到渠成。


如果只盯着成绩,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可能会走弯路。比如盲目给孩子报补习班,这确实是一种提高成绩的方法,但真的每个孩子都适合补习吗?花那么多钱未必有效,对吧?那OKR是什么呢?就是找一条既能提升能力又能提高分数的路。找到这样的路,才是真正的弯道超车。弯道超车不是说路本身弯,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如果只为了成绩,不注重能力提升,其实很难真正达到目标。但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去补习、刷题呢?因为他们总觉得提升能力不能立竿见影,我也曾为此头疼。不过我这11年创办少年商学院,做对的一件事就是把能力提升放在第一位,成绩是第二位,或者说是自然而然就能提升的。不过现在有个特别让人欣慰的事,那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有了AI,孩子学习成绩提升能事半功倍,能力提高和成绩提升两者兼具,变得更加容易实现了。


我直接分享两个计划让大家对比感受一下。



Plan A 是一个普通的学习计划,是针对一门科目的。先给大家讲讲背景,之前有个目标是期末考试语文要考95分以上,那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就制定了一个计划。首先,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其次,每天都要预习和复习,还得背课文。第三,每篇作文都要认真练习。第四,报了补习班。这在以前,大概80%的家长,尤其是在那种比较焦虑、爱“鸡娃”的氛围里,都会选择这条路。这其实是一种KPI式的思维。


大家再看看Plan B ,这个目标是让语文成为我的优势科目,期末考争取95分以上。我没说一定要考到,甚至可以把分数写成一个区间,比如93分到97分,这样不管考多少,心里都有底,进可攻退可守。


大家比较一下,觉得这两个计划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直接说一下我的答案,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量化”。第二个是“能力”。第三个是“因果”。


量化能力和因果都离不开数字。而能力呢,就是不要想着把孩子的学习任务都外包出去,比如交给校外辅导班,或者让孩子变成个只会机械背诵、刷题的机器。语文就是死记硬背,数学就是疯狂刷题,这样会摧毁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第三个是因果,你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行动,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语文,语文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当然,这个计划未必适合每个家庭,但至少每个家庭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学习风格,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等面临的挑战,来制定具体的思维方式。

OKR适合多长时间呢?在硅谷一般是一个季度,我也建议咱们家长朋友们以一个季度为周期,就是90天左右,或者稍微长一点,放到100天。咱们孩子每个学期在学校也就三四个月,所以这个时间长度是比较合适的。


我建议各位家长朋友,无论是学科学习还是兴趣培养,制定的OKR不要超过五个。比如数学一个、运动一个、练琴一个、阅读一个等等,总共不超过五个。我觉得能够完成三个就已经很不错了,哪怕只完成一个,重点也在于改变思维方式。当你开始思考如何找到真正的关键结果(KR)时,你在做其他事情时也会先打个问号,这个问号就是思考这件事到底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其实时间管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效率。就是说不能每天只是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时间去练习是不行的。


但是,每天只是假装学习,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方法,也不去复盘总结,那肯定是没用的。我这三年,除了影响了一些孩子和家庭,我自己也在不断进步。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在做计划的时候,特别有感触。2024年对我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我很幸运,这幸运的背后是因为我也在践行OKR的思维方式。


以前我一心扑在创业上,每天从早忙到晚,恨不得一天有42个小时。后来我出国了,没办法像以前那样天天跟团队待一块儿,就不得不调整思路,得同时顾好家庭和事业。我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当访问学者那会儿,想法就开始变了,不再只想拼命创业,而是想让更多的家庭和睦幸福,让更多的孩子独立自信,这成了我更大的目标。以前我创业就盯着各种业绩指标,现在我得找到新的关键成果来实现这个大目标。


比如我孩子到了青春期,不爱跟家长交流,我就定下每周六晚一起看电影,再找个共同的兴趣爱好,像我跟我家孩子都爱打高尔夫,每个月还能有两次一起打球的机会。这样一来,孩子在球场上视野开阔,也愿意跟我说说心里话,青春期的沟通难题就解决了。其实很多人心里默认希望孩子听话,但这目标就不对,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好的。


所以我用OKR的思维,找到了关键成果,就是每周的家庭观影会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让咱跟孩子既能保持亲近,又能让他们独立。这OKR的思维方式要是融入到日常里,不管是孩子学习、时间管理,还是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都能大变样。



其实这与其说这是一种工具和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刚才甚至都举到了自己身上,还举到了青春期孩子沟通的例子。OKR这种方式能让我们保持远大的目标,同时找到真正的捷径。有时候我内心会冒出一句话,在直播间也说过,叫“弯路即坦途”。翻译过来就是“方向对了,慢就是快”,什么意思呢?


现在大家都希望孩子成绩能快速提高,但你选择的路可能恰恰是最远的,比如一味地去补习,而不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自我效能。OKR的思维理念是关注底层逻辑,注重能力提升,成绩自然就会提高。而且OKR能帮你找到或者引导你找到一条路,这条路看起来可能稍微有点绕,但只要你坚持践行一个学期,就会发现成绩上来了。最关键的是,孩子对这个科目、这个项目不再有畏难情绪,甚至还会喜欢去学语文、数学等,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四层境界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前三层境界,而第四个境界,怎么制定三年计划,孩子怎么去相信并做到。大家可以去看看我在《费曼学习法家庭成长营》第十八课里的分享,用到的是自我榜样想象法


这四个境界分别对应不同的难题。第一个境界,孩子啥都不想干咋办?用从0到1的方法。第二个境界,孩子动起来了,但专注力不够咋办?用十分钟热度法。第三个境界,孩子专注力还行,但想在三四个月或半年内提升成绩或能力咋办?用OKR目标法。第四个境界,孩子怎么制定从初三到高三这样的三年计划?用自我榜样想象法。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如何带孩子做新年学习计划?其实给大家分享的这些内容里,很多都是相互穿插的,但每个模块主要还是讲核心境界的内容和案例,希望能帮到大家实现弯道超车。


接下来的直播主题如下
点击下方「预约
即可开启直播提醒
👇👇👇


少年商学院
专注青少年领导力提升与生涯规划,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CEO。十年素质教育品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学员累计超过30万,同时课程入驻北京史家、上海平和等知名学校及招商银行、渣打银行及宝洁等企业。创始人张华每周一至周五早8点直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