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君说:寒假来了,孩子的手机使用又成了家长们的烦心事。特别是在多国出台了中小学手机禁令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孩子,该如何与手机“和平共处”呢?在参考了各种研究和专家建议后,下文这位妈妈尝试按照自己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定制了一份“电子产品的使用指南”。
前不久,8岁的女儿参加了一场独立研学活动。
半天的行程里,娃究竟做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手机上的“小天才”家长客户端却不时推送着新消息——
「手表通过碰一碰,添加好友***,号码***」
隔着屏幕,我不禁哑然失笑。看来,这趟活动小家伙玩得挺开心,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一块智能电话手表,成为了孩子们联结彼此友谊的神器。这个细节让我很感慨。互联网时代,孩子连社交都烙上了电子产品的印记。
提到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那岂止是社交这一个领域?拿我家来说,它们早已融入女儿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写作业卡壳时,她会用智能台灯自带的问答搜索功能快速查找答案;
想听指定歌曲或故事时,会不假思索地喊小度来帮忙……
另外,她还会在大人的指导下,去B站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视频、在手机app上进行英语分级阅读打卡……
这些司空见惯的琐事,让我见证着电子产品带给女儿的诸多便利。不过,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
随着AI技术的日益普及,我赫然发现,电子产品同样成为了教育的必需品。
女儿学校里,很多同学都参加了编程社团,会在课上接触各类编程机器人和智能玩具、用笔记本电脑学习图形化编程,表现优秀的将被学校推荐参加各类科创比赛。
除了编程课外,其他科目的老师同样会布置各种开放式的作业,比如制作电子海报、上网查阅资料完成调查报告等。这一切,都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成为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而放眼全球,这种趋势同样很明显。据报道,英美部分中小学开始逐渐推行“AI教育变革”,尝试在校内推广ChatGPT之类的AI工具。韩国更是计划从明年起,面向全国中小学校的特定年级和科目,引入由AI驱动的数字教科书和相关app……
这一切都让我意识到,在当今社会,孩子通过电子产品与网络深度接触,已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然而,与这份大势所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众对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态度。尤其是手机,很多家长视其为毒害孩子的精神鸦片,对它深恶痛绝。
的确。在我们身边,关于中小学生因为沉迷手机而荒废学业的报道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原本优秀的学霸,却因为玩手机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厌学、抑郁,让家人心力交瘁。
作为一个母亲,这样的新闻总是让我在惋惜之余忧心忡忡,生怕未来自己也会遭遇同样的烦恼。
当然,手机只是一个载体。真正让孩子“中毒”的根源,其实是各类电子产品里形形色色的不良内容,比如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短视频……
对于这些互联网产物,不光家长们如临大敌,国家和社会层面同样严加防范。
今年以来,全球已有包括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法令,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智能手机。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则直接把禁令对准了青少年网络社交。比如在2024年3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签署法案,规定该州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社交媒体,14岁和15岁的未成年人开设社交媒体账号需要征得父母同意。
澳大利亚更是铁腕出击,于2024年11月底通过史上最严法案,全面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即便是家长同意也不可以。
而在我国,尽管目前尚未在国家层面立法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但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等地方条例,都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
此外,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国家监管部门也针对各类短视频和网络社交平台出台了各种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和整治。这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减少电子产品滥用以及网络依赖。
央视新闻截屏
强硬手段的背后,大人们的忧虑并非庸人自扰。扪心自问,在这个手机不离手的社会,我们自己能控制住不刷短视频和朋友圈吗?说好只玩一会儿游戏,到点能自觉关掉页面吗?
记得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美国知名社交平台Pinterest前总裁都承认,“自己白天打造着让无数人为之上瘾的社交媒体;可晚上回到家后自己却也沉迷其中,根本没办法放下手机。”
所以,连成年人都摆脱不了手机的诱惑,更何况年幼的孩子呢?
但其实,这种不由自主的沉迷,远非自律性差那么简单。在《放不下的手机:你的失控,来自被重装的大脑》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人们戒不掉手机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自控力不足,而是大脑被劫持了。
原来,无论是手游、短视频还是网络社交,背后都有一套精心设计的运作原理和执行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使用者沉迷其中。为此,它们甚至发展出了深谙人性的智能逻辑,能通过惊人的算法精准地投其所好,让人不经意间就被引诱和操控,直到最终无法自拔。
事实上,这正是一种典型的行为上瘾。概括来说,它的生理机制是这样的——当个体在玩手机时,大脑奖赏通路中的相关神经细胞被激活,会释放大量多巴胺,带来强烈的快感。
一段时间后,个体的多巴胺耐受性被提高了,原先的手机使用频率已无法满足自己的快乐需求。这样的落差让人无法忍受,为了使自己保持愉悦,个体不知不觉中便会对手机更加依赖。
于是,我们在“玩手机—产生快感—不满足—手机玩更久”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手机瘾也越来越大。
更可怕的是,一旦大脑适应了这种瞬时快乐的刺激模式后,将很难再“长期作战”,因为其结构和功能都已经出现了异常。
这种现象,可以用不久前牛津大学出版社评选出的2024年度词汇来形容,那就是——“脑腐”(brain rot),指的是一个人“接触了过多低质量、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后,精神和智力状态衰退和恶化,如同腐烂一般”。
由此,还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比如:
•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成绩下降;
•社交能力退化,情绪麻木,更易失眠、烦躁和发怒;
•抑郁和焦虑概率激增,自杀自残情况增多……
所以,在“传播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的三重降维打击下,普通人面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诱惑时,几乎毫无招架之力。而随之带来的伤害,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更是承受不起。
电子产品,既可以是助力孩子成材的工具,也可以是毁掉他们的凶器。这个扎心的现实,让我心情很复杂。
如今,女儿还从未接触过任何短视频和网络社交平台,平时使用电子产品也仅限于学习。但有好几次,她都被我抓到在悄悄用智能电话手表玩游戏。
这让我下定决心,把引导女儿合理利用电子产品纳入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在执行的过程中,我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
一方面,高阶层家庭认知水平较高,能够真正从心底重视这个问题,从而做到以身作则放下手机; 另一方面,这样的家长有意识也有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多手机以外的休闲方式,把兴趣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些都能有效切断孩子沉迷手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