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高分神作!强烈推荐1本让你脱胎换骨的好书

情感   心灵鸡汤   2024-11-16 20:24   湖北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公众号
设为星标不错过每天的见面
围观朋友圈:mrlinxiaoxi67


本文共计3076字,预计阅读8分钟。

你好哇,我是林小西。

经常有小伙伴向我询问怎么开始读书、怎么开始做一个公众号?

我也会详细介绍自己阅读、运营公众号的经验和方法。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我再询问他执行得怎么样了的时候,听到的回答是:

我还在准备……
最近太忙了……
还没来得及看……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很多人好像都会有这样的心态:

我不是不愿意行动,而是因为我觉得还没有准备好,我想等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再开始行动。

这样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要么是错失良机。

要么就是一直都在“准备”的路上,永远没有开始的时候。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目标、计划,都是这样兴冲冲地定下来,又被抛诸脑后的。

比如,问一个扎心的问题:2024都快结束了,你的新年计划完成了多少了?



01.

所以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一本豆瓣8.5高分神作!

——L先生的《打开心智》

针对上面的情况,书中给出了详实而可行的方法论,读完并去践行,绝对可以让我们脱胎换骨!

L先生在书中提到:过度准备,就是一种逃避。

逃避什么呢?

  • “损失厌恶”理论

我们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时,一时的收益是有限的,但哪怕一次危险就有可能是致命的。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威胁虽然少了很多,但人脑的反应状态依然没有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比起收益,人脑对于危险会更加敏感。

哪怕是期望的收益大于损失,人脑也会以“避免损失”为优先考量。

这也是大脑的天性之一:趋利避害。

这就是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损失厌恶”理论:同等的损失和收益,前者所带给我们的反馈会剧烈得多。

一个行动,只有当成功的回报远远高于失败的损失时,我们才会倾向于去做;否则,我们总是倾向于“少行动”,以尽量规避损失。

就像我打磨一篇文章可能需要3-4个小时,但是回报(阅读量、点赞量等)可能少得可怜,短期来看,损失远远大于回报,可能就导致我止步不前。


  • 奖赏回路长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明明还有很多事情没做,但总是提不起劲、什么也不想干,只想瘫着不动,追剧、玩游戏、刷手机……

而回过神来之后又开始懊恼:我怎么又浪费了那么多时间,什么都没干!我下次一定要改!

但是下一次遇到艰难的事情时,却依然如故:这也太难了!好麻烦!我先刷会手机再说吧……

我们就这样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休息”和“放松”上面,屈服于短期的诱惑。

像刷手机、玩游戏这样的事情,都属于低投入、高回报的事情。

这种来源于外界的快乐,也是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中唾手可得的。

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和脑力,便可以获取奖赏,刺激大脑多巴胺的产生。

然而我们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更多的是有一定价值、但也有一定难度的事情。

这些事情需要你不断地给自己打气,不断克服心理上的排斥和对未知挑战的恐惧,以及克服周围短期诱惑的吸引力,才能一步步去获得奖赏和回报。

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然而人脑的另一个天性就是“避难趋易”的。

在这种情况下,比起需要长期投入的、不确定的回报,大脑自然会更加青睐于简单易行、即时可得的短期反馈。



02.

回想一下,你有多少想法、计划,因为“等我准备好了再……”这个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最终只剩下懊恼与悔恨?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种心态呢?

  • 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Julius Kuhl)于1981年发现:当我们面对问题和挑战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

第一种:这个问题不好解决,我得赶紧行动起来,改变它,让自己摆脱困境;

第二种:这个问题不好解决,我要调整自己的状态,等状态好了,再一口气解决掉它。

第一种策略,库尔称为“行动导向”,第二种策略称为“状态导向”

前者通过快速行动,来减少不确定性,减少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降低负面情绪感受,一心攻克眼前的挑战;

而后者认为首先要调整到良好的状态,才能做出良好的表现,如果目前状态不好,就不适合行动。

回想一下,你在面对一个困难和挑战时,是不是也会根据自己的状态来应对。

但是这样会导致我们陷入一个负面循环:

--碰到问题,你觉得状态不好,决定等准备好了再开始行动;

--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便一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中,成为思维的负担,增加你的压力;

--在这个前提下,你的准备过程会无形中受到影响,让你一直觉得“我还没准备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对这个问题的恐惧逐渐加深,导致行动力更加弱化。

这就是“状态导向”最大的问题:

它让我们始终处于准备之中,削弱我们的行动力,不断地将问题转化为压力,让你生活在压力和焦虑之中。



03.

经过上面的分析,发现没有,很多时候,困难和挑战都只是我们的大脑制造出的“假象”:

大脑很容易夸大和放大外部的危险,放大对不利因素的感知,把明明没有那么严重的后果,渲染得更加严重、更加可怕。

如果你长时间陷入大脑为你量身定制的这种“假象”,时间久了,就可能导致一个更加严重的结果:抑郁性反刍。

也就是你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在大脑中的负面想法上,无法自主地将注意力移开,难以去思考“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无法去想“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你会一遍遍地反刍那些不愉快的念头和过往的失败经历,导致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

那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呢?

这里介绍2种改变的方法。

  • 培养行动的习惯

要想克服精神内耗,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培养自己去行动的习惯。

回想一下,我们为什么不去做一件事?可能是怕麻烦、畏难情绪作祟、害怕不确定性……

但是如果不去做,这些结果永远都是“未知数”,而问题也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一直停留在你的潜意识中,占据着你的认知资源。

只有行动了,才能把未知变成已知,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我们也才能在已知和确定的基础上,继续寻找解决、优化和迭代的方法,把这个问题持续解决下去。

行动,就是开启正反馈循环的第一步。

大多数时候,困难都是纸老虎。

行动之后你就会发现:

原来我所恐惧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我的猜测、疑虑、担忧和焦虑,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所以,以后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不妨优先选择去做。


  • 最小行动法

可能很多人还是觉得遇到问题难以行动起来。

这里再分享一个足够简单、又足够有效的做法,最小行动法。

(1)先想一想:做这件事,第一步是什么?别的都不用想,只想清楚这一步就好。
(2)去做。

举个栗子,就像我写这篇文章,第一步是什么?

--打开电脑,敲下第一个字。

我发现很多时候,下一个字就会自动弹出来。

原本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就这样被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字符,一个又一个段落和章节。

或许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吧!

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挑战时,总会产生畏难情绪,但其实先找到做这件事的第一步,别的都不管,去做就好了。

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绝大多数时候,只要你“头脑一热”去做就好了。

当你真正去做事的时候,是感觉不到恐惧的。

你会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拆解它、应对它、直至消除它。

在一次又一次的成事过程中,你会收获反馈和成长,以后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也会勇于直面挑战,越挫越勇。


04.
写在后面

这里再分享一下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中介绍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

很多人容易陷入固定思维里面,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失败只会给我带来坏结果,让我出丑,降低别人对我的评价。

于是,很容易就踟蹰不前,被陌生的恐惧所吓倒。

但事实上,人的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你的训练逐步加强。

采取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一切挑战都视为一种契机——一种为自己获取经验、让自己变强的契机。

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人的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如果你在一件事上失败了,那么恭喜你!你将要变得更厉害了!


【常驻小尾巴】


小西建立了一个知识星球-林小西运营帮,带着大家一起从0到1,365天做成能变现的公众号。

和大家一起探寻精神自由之路,期待志同道合的你扫码加入!👇👇


• End •

推荐阅读:

了解「运营帮」

了解「运营帮合伙人」

者简介:

林小西,一个坚信长期主义的终身成长者。

2022年开始觉醒,大量阅读大量输出。

践行用生命影响生命,通过自律和行动获得自己想要的富足人生!

今天是日更公众号的第 406/500 天。

如果你也热爱读书写作,欢迎添加我的微信,一起交流学习。

👇长按识别加我好友👇

我能提供:

1.电子书:微信回复“111”(免费)

2.交流群:微信回复“666”(49.9元)

3.微咨询:高效阅读写作、自媒体运营(299元/小时)

4.共读营:每月一期,可预约报名(88元/期)

5.运营帮:林小西带你做成能变现的公众号(399元/年)

6.成长群:高质量社群,和1800+人学习成长(499元/年)


 

「 一个温和的公众号 」

星标我不错过每天的见面

林小西
一个坚信长期主义的终身成长者。 回复“666”邀请你加入阅读交流群。 本号日更成长干货:阅读写作丨好书推荐丨认知提升丨自律精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