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外青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时事   2024-11-10 19:33   北京  

中华文化绵延5000多年从未断档,这使得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不少短板需要去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重大部署,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明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

结合如何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的探索创新实践,谈三点体会。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以文化理、以文化人、以文化事、以文化时中,传播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彰显了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刻阐明了党的理论创新的魂脉和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历史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如何将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同古今历史相结合?如何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专题中,集中回答了这些新时代课题。

这一专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点要求。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就是要紧紧围绕这六点希望和要求。

2017年1月25日、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文化之根,马克思主义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文化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发展。

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与马克思主义有着两个方面的重要契合点:

一是实事求是、唯物辩证、当下契入,修身齐家、尊重人性、变革常新、知行合一,向上向善、知足少欲、大同理想——而这些,恰是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中国的几个重要文化原因;二是将“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人生理想、价值追求,以开放包容为怀、以平常生活为源,“中”度而不偏,日用而不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照耀下的“德”:个人之德、家庭之德、公民之德、国家之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通过“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中打造传世精品。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严峻,青少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争取的重点人群。作为“移动原住民一代”,当代青年呈现出许多与父辈不同的鲜明特点,青年工作的现实基础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引领凝聚青年听党话、跟党走至关重要。

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更多增加人文关怀与现实关照的结合度,增加青年文化、时尚文化、红色文化的结合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度。依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全媒体优秀精品创新创造、分发传播的各个环节。近些年来,中国青年报做了一些实践创新,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改革创新的理念贯穿于媒体融合全链条各领域;一方面强化理论“青年化”阐释和“可视化”表达能力建设,青少年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重点就在哪儿,不断提升面向广大青少年的舆论引导和政治引领能力,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的传播实效。

二、重视中华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在创新文化课程、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中,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建设文化强国与数字中国的共同立足点,也是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一步。要构建文化资源数据库,以科技赋能文化成果的转化;培育更具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业态,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搭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2024年国庆节,从《黑神话:悟空》的线上热到各地文化旅游热,从票房几天就破20个亿的影视热到“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文旅新风尚,以及各种数字文化会展热、文博热、非遗热……大家看到,中国文化在引领潮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也已经深深地融合于我们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中。中华文化绵延5000多年从未断档,这使得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创新文化课程、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前提,是要高度重视研究中华文化建设,以团课、思政课、文史哲课等切入,让优秀中华文化真正融入日用而不觉的学习成长和工作生活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就要不断学习、研究和加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不少短板需要去补。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首先要在当代价值上做深入挖掘,所谓传统文化,只是在历史上有代表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还要能够在现在和未来继续发生影响,能够在文化内容的传播条件、受众和方式上与时俱进,能够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能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让文化多样性同频共振,这才是传统文化真正有价值和有生命力的地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其中提到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三项内容,就是传统文化最持续的影响力所在,为我们推介中华文化找到了最直接、最精准的着力点。

各级党政部门都要更加齐心协力参与、支持文化建设,尤其是面向中外青少年有效推介中华文化。更精准地阐释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不能将传统文化概念化、庸俗化、简单化,要准确阐释其中的理念,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还要始终把“过去”放在“未来”中考量。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团课、思政课、文史哲课等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与学习成长、工作生活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

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刻表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呼唤,成为青少年更好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和方向。

2023年两会,我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提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具有渐进式特点,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统筹衔接推进。特别要注重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少年化”阐释和传播,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其中高校思政课的8个“统一”,也应该完全融入推介中华文化的全过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2024年9月21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这是一场面向中外青少年的重要文化活动。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南开大学师生代表、奥运冠军、文化名家、平凡英雄、青年榜样、国际友人等,通过“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传播性”的创新形式,同上一堂网上网下大思政课,启迪激励新时代青年以实际行动回答好“爱国三问”,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如何用好我国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上好更高水平的“大思政课”,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只有在这样的创新传播思想引领下,新型文化业态才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灵魂和动能。

三、加快构建海外立体矩阵,壮大国际传播“轻骑兵”,在文以可视化、文以体验化、文以青春化、文以智能化中,搭建中外青年共同交流、成长、分享的平台。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华文化,但个别国家利用舆论霸权在国际社会上对我国进行歪曲抹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部署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就是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的一个缩影。论坛是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对外宣布的重要倡议,是汇聚青年力量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今年论坛主题为“青年共建美好未来”,来自130余个国家、20余个国际组织的约500名各国青年部长、青年领袖、各界青年代表参加主论坛开幕式和全体会议,与会人员还参加了“未来峰会”青年圆桌会、奥运青春汇、全球文明倡议国际青年讲堂、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圆桌会等50多场专题交流活动。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论坛上,聚焦“新技术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议题开展中外青少年交流对话;论坛发布了第一部集纳23个国家青年作家作品的《世界青年文学专刊》以及主题AI短视频《我们携手 续写未来》。

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需要全方位、多角落、多方式,全域化、动态化、立体化,形式活泼、精准发力、多管齐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可以推动构建全球客观理性的“中国观”,推动创新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改善国际认知环境和氛围,通畅自然地推介中华文明、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张 坤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
编辑:孙芸辉
校对:焦   晴
审核:史慧玲
来源:《中国政协》2024年第21期


来稿指南


中国政协杂志
立足政协,服务统战,面向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