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块钱全国遍地走,5000块钱不敢回家过年

创业   2025-01-07 23:47   浙江  

当一个勇敢者和创造者吧

这是你打开「银河小野的第90篇文章


01


今天在兼职群里聊天,发现,大部分人都准备留杭过年赚钱,不回家了。


为啥?因为没赚到啥钱,回去得花钱,通勤还拥堵,最根本的是,假期就那么几天,一半时间花在路上,一半时间花在应付人情世故上。


无形之中让回家过年的心一再动摇,要不要回去?这真的有点世纪难题的意味。


不回去被父母说没孝心,过年都不知道回家看看父母。回去了也被父母唠叨工作收入和催婚催生。成家立业两件大事,一件也没完成。


嘶~光是脑子想想,就已经累了。更别说,春节还是喜庆欢乐的节日,大家说话都会注意避谶和避免吵架,你还不能随便发脾气。


不然父母的唠叨得更狠,如果没唠叨,父母老泪一纵横,你心里都会骂自己真不是个东西,跟自己父母斗什么气,这几天忍忍算了。


一忍风平浪静,二忍阖家团圆,三忍欢度春节。


02


年少轻狂的冲劲逐渐消失。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要洒脱看世界。现在老老实实搞钱,适当摧眉折腰事权贵。


这是很微妙的成熟。没人拿刀架在你脖子上,甚至父母的唠叨也没太大作用。


而是到时候了。在外打拼久了,你可能有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但老家还有牵挂的父母。你回不回家,这根双向牵挂的线是不会断的。


渐渐地,你不再轻狂和冲动,你开始定好晚上八点的闹钟,冲进超市买打折品。


兼职群这几天大家都在说过年之事,有个人突然说道:“之前身上有500块钱,都敢全国穷游,现在有个5000块钱却不敢回家,丢人的很。”一群人破防。


太真实了。年轻的时候,没钱可以穷游,不用考虑那么多,拎起背包就出发。虽然现在钱比之前多,但没了那份傲气。


回一趟家,少不了各种追问,而且这种追问有一个特点是:你当下是什么身份,就戳对应的敏感点。


你是高中生,就问你现在考多少分,能去什么学校。


你是上班族,就问你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有房有车吗。


你是单身族,就问你什么时候找个对象结婚。


你是已婚族,就问你什么时候生孩子,打算生几个。


你是已婚已育族,就问你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一个家赚多少钱。


这种追问,是没有止尽的,春节期间反复上演。亲戚朋友来了一批又一批,追问一场接一场。


03


过年是巨大的名利修罗场。


春节氛围并不会掩盖成年人之间的攀比。


越是过年,越是亲戚熟人朋友齐聚一堂,越是明里暗里的比较赛。


我之前帮一个摊主卖春联红包。路过的顾客看到,就说红包太小了,不够大。


其实,红包是正常的大小,但是为什么Ta们说红包小?因为装不下Ta们的一万块礼钱。红包要大,要看着金气十足,还得厚,这才有面子。


我露出惊讶的表情,叔叔阿姨们来一句,这都正常的,一万块钱的红包很正常,还有各种送礼,红包还要多包几个。


我印象中红包还是几块几十块,多点的就几百块钱。这个也可能跟我家庭条件和氛围有关。


小时候在广州生活,本地邻居给我包个1.2元的红包都觉得好开心,如果收到5.2元和10元的红包,那都觉得是惊喜。


那个时候,红包还不是攀比的战场。现在,红包的大小份量,成了区分亲戚有钱没钱的尺子。


有钱的和有钱的一起玩,没钱的和没钱的待在一起。借着亲戚的由头,年初和年尾攀一攀。比完红包,比衣服、比送礼、比打扮……比完之后,一个精神焕发,一个暗自神伤。


04


大部分人对家的感受不是爱。


如果说前面两点都是谈钱,都是讲现实向的东西,那么还有一个在我看来,是平等且可以拥有的东西——爱。


为什么过年不回家?是怕亲戚们的比较吗?是讨厌那些人情世故吗?是怕路途遥远拥堵吗?是抢不到回来的车票吗?都不是。


是父母不理解我们,全家上下不是一条心。每次和父母说话,说不了三句就要吵架,五句就要动手动脚。


家里面,每个人都在出钱出力,但每个人又都不讨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委屈和怨恨。


日积月累,这个家哪里还有爱?有的只是争吵、摔碗、砸桌、谩骂、哭泣和一片狼藉,除夕夜吃团圆饭都要努力憋住眼泪。


还不能让眼泪掉下来。家里人会拿习俗说事,除夕夜哭了影响一整年的运势。一家人全年都不怎么和睦,过年表演一个其乐融融?


但过年真的至于这样吗?真的没必要,一年到头,大家都挺累的。


而且,这跟家庭条件无关。家里有钱但氛围未必温馨,家里贫寒但气氛未必窘迫,只是跟人有关。我很反感网上把家庭幸福跟物质挂上钩。


这不是说物质基础不重要,而是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爱、理解、支持和鼓励。这些不是基于物质条件产生,而是基于家、基于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我想,没有哪对父母生下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来体验矛盾和争吵,给孩子一个不幸的童年。但随着时间和各种原因,父母和孩子之间,逐渐冷漠。


孩子长大,在外漂泊打拼;父母年老,在家苦苦等盼。前者以为可以轻松了,后者也是这样以为。


结果就是大家都没轻松。


日常交流,隔着屏幕也能吵起来。大家都崩溃,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尝试解决也无果。这样的氛围,谁不发疯?


我并非责怪父母,怪罪父母种种。而是想说,父母和孩子,其实可以坐下来,好好聊一聊。多点倾听,多点换位思考,不要急于反驳和否定,然后大声呵斥:我是你爸,我是你妈,我是你儿子,我是你女儿。


这句话应该是温暖的开始,而不是双方压抑的存在。




作者:银河小野

作者简介:一个理性脑和感性心并存的可爱人儿

图片来源:堆糖网





在这里

沉淀我的成长认知



问个问题

点关注了吗?

星标了吗?


点个在看,感谢鼓励

银河小野
要银河,不要迎合,有点小野心。95后,聊聊普通人升级打怪的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