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勇敢者和创造者吧
这是你打开「银河小野」的第62篇文章
01
在哪里栽跟头,就在哪里爬起来反思。
我负债之后,复盘整个过程,才发现,我的赚钱认知很低,没有主动去训练这个赚钱技能。
是的,没看错,赚钱是一门技能,需要刻意练习,就跟练字、跳舞、敲代码和写作等等技能一样,需要日复一日地刻意练习。
负债怎么产生的,无非这几个原因:认知跟不上、行动力不够、爱幻想一夜暴富。
我细数了一下从大学开始折腾自媒体,踩过的坑,基本上是跟我的赚钱认知有关。这个过程,算是一边跌倒一边爬起来。
我的财商思维成长得很慢,这跟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普通家庭的孩子要走多少年的路才能和一个一出生就在罗马的孩子,在同一个咖啡厅喝上咖啡?
02
拆掉认知里的墙。
认知的局限性体现在,一个人看到某个赚钱信息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信息要么很赚钱,要么是割韭菜。
这种两极化的片面认知,无形当中会让你在搞钱路上不断栽跟头。为什么呢?因为前者带着赌的成分,容易孤注一掷;后者固步自封,只相信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情。
我算是知识付费的“老韭菜”了,从大学折腾副业开始,付费过一毛钱的引流品,到几千块钱的正课,还有各种社群和圈子。
我一开始的赚钱认知是餐饮店当服务员,赚时薪,但这个成长性不高,又累,就没做了;后面接触到了当微商发朋友圈卖货,我当时还交了代理费,但因为不懂引流和发圈,每天去上级姐姐朋友圈复制文案,觉得无聊,没有自己的思考,又没做了。
再到后面,接触到了新媒体写作、视频剪辑、拍校园生活vlog和自媒体个人IP。我的赚钱认知不只局限在给别人打工和赚个小差价,而是经营自己,学习成长性高的技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不断地拆掉认知里的墙,让视野和认知再开阔一些,我看待世界的角度,又多了一度。人当然可以选择站在墙的两边,但拆掉了那面墙,才会发现更多的风景,更多元化的世界。
03
多训练判断力。
互联网不缺赚钱项目,网上一搜一大把。什么0成本低门槛,小白一个月赚了上万块钱,这类消息太多了。
很正常,因为赚钱认知不断开阔,随之,接触到的信息和项目也越来越多,一个个都写着很赚钱有前景,那怎么知道这个赚钱信息是有用的?
首先,要明白一个基本的认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免费的餐盘子。任何一个项目,都是可以赚钱的,但宣传得过于夸大,甚至0成本投入就可以赚钱的,多半是别人赚这个项目最后的一波钱。
也就是一个项目刚出来,很赚钱的时候,大佬们在忙着淘金,忙着大口吃肉,没空教你。没赶上淘金的,就第二曲线赚钱,卖挖金矿的铲子。
最后,淘金淘得差不多,铲子也卖不出去了,开始卖课做训练营,教学员,系统复盘这个项目之后,还会出书。到这步,一个项目的里里外外就完全透明了,一个项目的全流程闭环了。
但一个项目成熟度越高,也意味着,没多少肉吃了。当你知道一个项目的全流程之后,自己躬身入局做得多了,自然会判断出这个项目适不适合自己。
早入场,还是晚入场,还是跟自身兴趣匹配入场,都取决于自己是否想认真做,一边做,一边判断。认真做3个月,没有任何收益,那么可以考虑撤场了。
04
学会算账思维。
一个项目赚不赚钱,不能打马虎眼过去,不能笼统地掩盖,必须对数据细致。今天赚了几百,明天赚了几千,后天亏了几百。
这个“几”具体是多少,你心里面要有个数,是100元就是100元,是100.01元就是100.01元。这样的好处就是你能知道盈亏点在哪。
算账思维是通过各种数据(时间、成本、收入、单价、耗材、销量等),结合一些公式和模型,算出结果(利润、毛利、时间产出、总量等),再根据结果做出决策。
算账有三个维度:一是算清楚赚没赚钱,你不能含糊地觉得赚了吧?实际上可能没赚到钱。二是算清楚从哪里赚钱,哪个业务赚哪个业务亏。三是算出未来能不能赚钱,盈利点有多少,项目红利还有多少,靠什么增长?
我做小红书电商和视频号口播这两个项目的时候,就是很含糊地觉得这个项目可以赚钱,觉得是风口,而且大佬的朋友圈宣传地也很好,关注的一些博主都去做了,那我也跟着去做。
赚钱了吗?赚了,但赚得还没有亏得多。我的时间成本、心力投入和每天固定的房租电费消耗,以及几个月没去工作没额外收入,赚到的钱并不能覆盖掉全部。所以,整体算下来,还是亏的。
算账思维可以让我更加具体地知道每一项事物的进程和变化,把最贴近现实情况的结果数据化的算出来,知道自己的“底子”在哪,就会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作者:银河小野
作者简介:一个理性脑和感性心并存的可爱人儿
图片来源:堆糖网
在这里
沉淀我的成长认知
问个问题
点关注了吗?
星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