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交通组织策略与实践应用

汽车   2025-01-17 06:01   北京  
近年来,全国多地中小学校门口发生车辆失控碰撞引发的交通事故,严重影响广大师生、家长的安全感。学校上下学期间,由于短时交通需求大、多种交通方式交织,如果交通组织不合理,易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引发道路交通拥堵。因此,加强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规范设置,开展精细化交通组织管控研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交通组织问题,分析了学校门口及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组织精细化治理的政策要求、学校交通需求特征等,并结合中小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交通组织策略思路,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探讨。
一、背景概述
2023年,公安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学生交通安全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6)》,要求积极协调推动规范、完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管理设施,优化道路交通组织。2023年以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提升行动促进交通运行提效提质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加强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学校周边交通安全设施、护学通道、停车泊位的设置和管理;要求坚持“一校一策”优化交通组织,创新集约化、精准化、动态化接送模式。这为加强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交通精细化组织设计提供了遵循和方向。
解决学校门口及周边交通问题,应深入了解学校交通需求特征,总结来看,学校上下学交通需求有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流量特征,短时交通流量大且集中,与通勤交通需求叠加;二是接送特征,机动车、电动自行车、步行等多种接送交通方式交织,机动车接送比例较高;三是停车特征,接送学生车辆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停车泊位供给普遍不足;四是时间特征,上下学特征差异,上学由分散到集中,下学由集中到分散;五是信息特征,学生和家长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中小学生缺乏实时精准信息对接,影响家长接送学生效率;六是环境特征,包括学校位置、周边道路条件、停车泊位资源等,各学校之间差异显著。
二、策略思路
开展学校门口及周边交通精细化组织设计,应基于我国现行法规标准,主要涉及学校交通安全法规政策、布局规划、设施设置三个方面:一是在法规政策方面,《学生交通安全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6)》《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法规文件,明确提出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设施设置、交通组织管控措施等要求。二是在布局规划方面,《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等规划相关法规标准,明确提出学校出入口设置、学校周边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内部道路设计与周边交通协同设计等要求。三是在设施标准规范方面,《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GB/T29315—2024)、《中小学与幼儿园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设置规范》(GA/T1215—2014)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要求及组织优化设计方法等。
结合学校交通需求特征来看,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交通精细化组织设计涉及理念、政策、机制、标准、设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组织策略主要包括:
(一)采取交通分离
1. 人车时空与车辆通行时空分离。现行《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GB/T29315)等标准要求,中小学校的校园应设置2个出入口,出入口布置应避免人流、车流交叉,有条件的学校宜设置机动车专用出入口,学生步行出入口与机动车出入口应在空间或时间上分开设置,且学校门口外应设置拒马、隔离墩或升降柱等硬质防冲撞设施。
2. 设置护学通道。结合学校门口两侧人行道建设情况,在有条件的学校门口两侧不少于30米的人行道范围内,通过隔离护栏或其他分隔设施设置全封闭的护学通道。护学通道的宽度宜不小于学生两列纵队可通过的宽度,宜不小于1.5米。
3. 实施机动车单行、限行或绕行管理。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一校一策”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综合采取错峰上下学、单向交通、远端停车、诱导途经车辆绕行、临时限行等措施,缓解上下学时段接送学生车辆集中通行和停放压力。学校区域路网密度较大、道路宽度较窄、道路空间资源有限时,可设置机动车单向交通。
(二)规范设施设置
按照公安部关于加强学校门口安全管控的要求,推动完善学校区域警告标志、机动车限速标志、过街设施、信号灯、禁停网状线等“五类”基础管理设施应设尽设,引导学校周边人行道、护学通道、减速设施、隔离设施等“四类”提升设施能设尽设。
(三)提升时空利用
以停车泊位设置使用为例,可以实施限时长停车管理,通过规范交通管理设施,积极宣传引导,实现接送学生车辆即停即走,盘活交通时空资源。另外,可以结合实际道路交通情况,科学设置路内泊位形式,如路侧平行式泊位调整为倾斜式泊位,数量可以提升至少1.5倍,防止多排停车问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四)信息技术应用
学校门口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以天津市和平区学校采取的放学接学生模式为例,家长不清楚学生放学的准确时间,学生不知道家长的准确位置,导致放学接学生时,停车等候时间较长,影响周边交通效率。依托科技信息化方式打破信息壁垒,通过数据分析研判,摸排停车需求、合理规划泊位、分散学生放学时间等,并通过点对点信息精准推送,实现学生和家长信息互通,提升接送效率。
(五)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要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将校园内部交通安全作为校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内车辆和人员日常管理。以上学开放校门为例,部分学校存在主体责任意识薄弱问题,校门开放时间晚且时间短,导致学生在校门口聚集等待,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学校应研究合理的校门开放管理措施,降低学校门前人员聚集强度,缩短聚集时长,减少聚集人数。学校应进一步细化管理机制,如根据学生人数、出行特点、学校条件等,因地制宜实行分年级、分时段、分校门错时上下学,合理分散上下学集散压力。
(六)社会协同共治
《学生交通安全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6)》明确提出,推广“校家警”常态化护学模式,组织民警辅警、学校安保人员、教职员工、家长志愿者和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维护。推动规范发展专用校车,因地制宜发展定制公交、护学公交,从源头解决学生乘车难题。另外,加强学校交通安全管理离不开社会广泛的宣传教育,实施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工程,通过集中宣传劝导、“小手拉大手”等方式,增强学生安全守法意识。
三、实践应用
针对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交通组织问题,结合以上提出的组织策略思路,通过六类案例进行探讨。
案例一:实行分时隔断机动车通行
在有条件的学校门口路段,实行上下学高峰时段隔断机动车通行,并设置学校门口“无车区”的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组织接送学生车辆在校门口两侧远离人群位置上下学生后掉头离开,引导社会车辆绕道通行,减少机动车对学生通行影响。该措施的设置条件是:学校门口道路为次干路或支路,道路横断面不少于2条,不多于4条车道;上下学时段学校门口道路通行车辆以家长接送学生的车辆为主,通勤等其他通过性车辆较少,应明确车辆掉头路径,对向车道间应设置隔离设施,确保车辆有序,上游适当位置设置前方掉头标志,接送车辆应即停即走。
以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为例,接送期间在学校南侧出入口增设两排隔离护栏,设置2米宽的学生通道,将路段机动车隔断,并在道路进口端设置了“社会车辆绕道通行”标志,提升了接送效率,如图1所示。

图1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实施机动车分时隔断通行

案例二:学校周边道路限时停车
根据学校周边道路实际情况及上下学时段停车需求,允许车辆在学校周边道路一定时段或时长停放的管理措施。该措施的设置条件是:学校周边道路符合停车位设置标准要求,停车位设置不影响道路交通运行。限时长停车可不施划泊位标线,但应规范设置指示标志,并按需求设置道路交通信息监测记录设备。
以厦门市六中和东渡二小为例,学校门口道路划定限时长停车区域,规定限时30秒,即停即走,其他路段禁止停车,并增设违停自动抓拍监控设备,如图2所示。

图2 厦门市六中实施限时停车

案例三:学校门口道路单向通行
根据学校周边道路网交通运行状况,在规定时间和路段,全部或部分车辆只能按照同一方向行驶的交通组织措施。该措施的设置条件是:学校门口道路宜为次干路,双向车道数宜小于4条,交通量较大易发生拥堵。实施单向通行,行人和非机动车宜双向通行,应配套设置单行路标志标线,标示单行路起始点、通行方向等,并应配套相交道路的禁行标志设置。以西安市星火路小学为例,对学校门口道路实施单向通行,规范设置相交道路禁行标志,学校门口设置接送学生即停即走泊位,有效减少交通冲突,提升了通行能力,缓解了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如图3所示。

图3 西安市星火路小学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案例四:学校门口道路车辆限行
根据学校上下学高峰时段的交通需求,对部分或全部车辆进行限制性管理的措施。该措施的设置条件是:学校门口道路宜为次干路或支路,且周边有可替代绕行道路,学生步行需求大、人行道空间不足,且机动车通行对学生步行存在严重干扰的情况。规范限行标志设置,对限行车辆的通行路径宜有相应方案。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和景山学校为例,对学校门前的灯市口北巷实施了机动车限时限行措施,规定在学生上下学时段上午7:00到8:00,下午3:00到5:30禁止机动车通行,措施实施后,交通秩序明显提升,如图4所示。

图4 灯市口北巷实施机动车限行

案例五:接送学生车辆远端停车
为缓解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车辆集中、短时停车压力大的问题,指引接送学生车辆停放在距离学校门口相对较远的停车场的组织管理措施。该措施的设置条件是:上下学期间,远端停车资源供给充分,且学校门口与远端停车场的距离适宜学生及家长步行。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应明确是否允许车辆停车,禁止车辆停放的位置应施划禁停标线,可通过《告家长通知书》等方式提前告知学生家长远端接送停车位置,远端停车场与学校出入口之间应设置学生专用步行空间。
以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例,在距离学校600米处有远端停车场,提前告知学生家长远端停车场进出路线,设置了步行通道,有效疏散了人流,缓解了由于停车造成的道路拥堵。
案例六:地下停车接送学生
利用学校地下停车空间,引导接送学生车辆行驶至地下停车场接送学生的管理措施。该措施的设置条件是:地面停车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学校有专门的地下停车空间可满足接送学生使用。地下停车空间应设置车辆停放区域、车辆即停即走区域以及学生步行安全通道,实现人车分离,有条件情况下应设置电子信息屏,构建接送信息系统,方便向家长推送学生信息。
以杭州市云帆小学为例,学校具有地下停车条件,通过优化地下停车场出入口位置,设置专用人行通道,实现人车分离,并设置学生放学信息屏,学生通过刷脸向家长告知进校、放学情况。(作者单位: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4年第12期

审核:李秀菊 / 李佳芯 
编辑:潘乃瑞

新创「智能交通技术AI服务」智能体,可扫码进入体验。

欢迎加入智能交通技术群!扫码进入。

扫描加入免费的「智慧城市之智慧交通」知识星球可了解更多行业资讯和资料。

联系方式:微信号18515441838

智能交通技术
关注智能交通、TOCC、车路协同、MAAS、综合交通规划、交通安全改善等领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交流大数据、云边端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经验。推广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管理、交通运输监管、交通规划等部门中的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