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丨刘艳红、郭朝先: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

文摘   2024-11-05 20:41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库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刘艳红,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22-2025)。主要从事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广义可持续发展领域(资源环境保护、包容性增长与社会公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数字经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补偿、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3部,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郭朝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等20余项。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10余部。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经济、数字经济、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等。


作封面&目录(滑动翻阅)

内 容 简 介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探索具有本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效路径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潜力、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化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一书立足于回应时代重大议题,从理论上阐释了数字经济为何及如何促进农业振兴、农民富裕和农村发展等重要问题,通过较为详实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理论判断,为理解数字经济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路径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基于对中外实践与经验的比较研究,本书提炼总结了数字经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以及以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中国经验”


专 家 推 介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

序 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决策部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均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潜力、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主题开展研究具有实践、时代及国际意义。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并把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数字乡村战略涵盖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以及生态保护、文化振兴、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中国运用数字经济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农村电商发展以及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就为本研究和本书著写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和实践基础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一书,立足于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潜力,从理论上阐释了数字经济对于乡村振兴的复杂影响,分别从农业、农民和农村三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回答了数字经济为何及如何促进农业振兴、农民富裕和农村发展等重要问题,并通过较为详实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验证和支撑了其理论判断,为从总体上理解数字经济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影响路径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

尽管近年来,关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呈现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本书的研究及其成果呈现,仍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探索,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拓宽了乡村振兴研究的理论视野。作者把乡村振兴这样一个涵盖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和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置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之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所要着力解决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和经济社会结构失衡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所长期关注的问题,并从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两个维度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两者在目标任务、路径方法上的高度一致性和契合性,不仅有助于从经济学角度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也有助于通过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赋予发展经济学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展示了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研究的辩证思维和科学方法。作者在研究中特别关注数字经济对于包容性增长和乡村振兴的“双刃剑”效应及其影响效应的结构性差异。比如在第四章探讨数字经济与农民增收问题时指出,尽管数字经济有助于提高农村生产经营效率、增加农民就业创业机会、提升农村资源要素增值空间、加大政府与社会涉农转移支付力度,进而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收入来源产生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的资本和技能偏向性,数字经济发展会使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面临更大的就业机会被替代或创业机会被挤出的风险,由此必将对农民增收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作者的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数字经济总体上能促进农民增收,且对低收入农民群体的增收效应要高于高收入群体,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也高于城市居民,呈现出较强的包容性特征。但是,研究发现,从长期看,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正“U”形态势,即数字经济发展将使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可见,本书辩证的研究结论无疑将为更充分认识数字经济的劳动挤出、就业替代等效应及其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带来的挑战提供了实证支撑,对于加强政策应对、优化政策实践、构建更具普惠性和包容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也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第三,推动了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本书对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的中外实践和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尝试从中提炼总结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国际经验和中国方案,这些探索不仅有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在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对话交流,也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的中国经验的理论化和一般化,为基于乡村振兴领域的数字经济与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创新贡献中国智慧。

两年前,我曾应邀参加刘艳红博士主持的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阐释与经验研究”的开题论证会就项目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意见。尽管由于疫情冲击,项目原定的调研计划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我欣慰地得知,课题组仍然完成了在湖南、广西等地的村庄调研,调研中获取一手资料和数据也充实到了本书的经验研究部分这些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近距离观察,无疑提升了这部学术著作的可读性和实践参考价值。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已然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让数字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新的时代课题。刘艳红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历经两年半时间完成的这部著作,在回答上述“时代之问”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期待并相信他们一定会继续站在时代的前沿、更加踔力奋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奉献更多的研究成果。

 黄承伟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

2024年5月



END



中国社科大科研处
本公众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运行。不定期发布各类课题项目申报、立项、结项通知,和新苗计划相关讯息,及时为广大师生提供最新的科研动态、通知公告及政策规章等。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