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
胆
中医认为肝与胆互为表里,称胆为肝府,故二者常并提。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胆不仅解剖部位邻近,肝经与胆经相互络属,而且两者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肝胆相表里”。
肝胆相照
中医之肝的功能为泌胆汁,主疏泄,主藏血;胆囊则负责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之消化,胆汁的化生、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囊功能失常,亦会影响肝的疏泄。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在病理上其气血阴阳的失调多表现为肝气郁结,阴血不足。
而肝脏的气机郁滞和虚实之火又会影响胆囊对胆汁的贮存和排泄,使胆汁凝结成石或炼汁成石。
同时,胆石症患者也会因病致郁,而情志抑郁则导致肝疏不畅。
因此,中医的肝胆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谓之肝胆同病,这就是肝胆相表里的相互关系。
胃寒,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脾胃阳气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证候。症见胃脘疼痛,得温痛减,呕吐清涎,口淡喜热饮,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治宜温胃散寒。
临床上胃痛之症,中医多称之为“胃脘痛”,现代医学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黏膜脱垂等疾患多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
胃寒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胃寒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许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凉的食物,气温下降,则会出现胃痛、腹泻等。
News
拍打操小课堂|第六节 拍打肝胆、脾胃①
踮脚后跟,是几千年的功法,洗髓功,可以震动骨髓,一直震动到小脑。
胆结石超过0.6厘米的,就要喝苹果汁,可以软化结石。
平时的时候拍打胃,对胃上所有的问题都会缓解。
...
了解根本源基金会更多公益活动,欢迎关注!!
实实在在为百姓做点事
生活|健康|教育
根本源公益慈善基金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