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城乡基层四件事,总书记念兹在兹

政务   2024-12-27 14:21   天津  

城乡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独特组织优势才能彰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社区,城市最小的治理单元;乡村,乡亲们有着最真切的获得感。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城乡社区,处处都有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冷暖。纵观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考察足迹:在湖北,他去了嘉鱼县四邑村;在福建,他去了东山县澳角村;在甘肃,他到了兰州市枣林西社区;在宁夏,他走进了银川市长城花园社区;在重庆,他去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在天津,他到了西青区第六埠村……城乡基层面向千家万户、工作内容千头万绪,但有四件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反复叮嘱,始终记挂在心、念兹在兹。


嘉鱼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李晋拍摄)


关键词:一老一小

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抓住“一老一小”这个重点,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习近平

关爱“一老”  呵护“一小”

“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一老一小”始终是深情的牵挂;对“一老一幼”的关切,也镌刻在了他多次地方考察的足迹里。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嘉鱼县四邑村,专门走进村养老服务驿站食堂和卫生室考察调研。四邑村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700多人。2024年1月起,村里建起了养老服务驿站,提供医疗、助餐、娱乐、临时托护等服务,广受欢迎。在社区居民老熊家里,得知老熊家3个孩子都在外地务工创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父母在家里操持得好,儿女在外面打拼得好,下一步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我特别关注‘一老一小’这个重点。”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既是千家万户的“家事”,也是党中央十分关心的民生课题。

2024年6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社区活动室,饶有兴致地观看居民剪纸创作、舞蹈排练,同大家亲切交流,鼓励退休居民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9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街道枣林西社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同退休老党员李宗彪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听说适老化改造需求大、业务忙,他语重心长地说:“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年人的幸福安康。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养老、医疗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要坚持做下去,越做越好。”枣林西社区二楼有个社区食堂,老年人有优惠,兰州糟肉卖得最好。食堂大厅旁有个文体活动室,歌声悠扬。社区合唱团都是些退休职工,日子舒心,个个神采奕奕。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在枣林西社区,6至13岁的青少年可以参加社区开设的红领巾课后托管班。这是社区通过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服务互联的方式,围绕安全自护、心灵陪护、作业辅导、兴趣爱好等内容,专门为满足社区少年儿童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而开设的。“这种纯公益带娃形式,让孩子们学到了新知识,培养了新爱好。”枣林西社区工作人员说。

牵挂“一老”,萦绕“夕阳”温暖;呵护“一小”,浇灌“朝阳”梦想。抓好“一老一小”两个重点,才能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编辑观察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历来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和“民生大事”。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长寿化的趋势。养老和托育,正是直接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两个重要环节。只有把“一老一小”社会保障和服务安全网络织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断增强。

关键词:基层减负

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习近平

干好有用事  少做无用功

“减负成效如何?”2024年以来,每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惦念着基层减负这件事。

基层减负,事关民生福祉,镜鉴党的作风。2024年4月22日下午,正在重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他看到了一份报表。

“‘渝快政’APP(应用程序)上有一个全市的‘一表通’智能报表应用,以前我们要填很多报表,有些信息差不多,总是在重复填写。之前我们一年要报上百张表,现在只需要报12张表。”社区工作人员向总书记介绍减负成效。

5年前,也是在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这一年,正是党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从这一年起,每年听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年度工作情况报告,成为中央政治局的重要事项之一。

5年间,从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到建立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再到建立为基层减负反面典型案例通报曝光等机制,一系列举措硬碰硬、实打实,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破除顽瘴痼疾的坚强决心。

“我们村部最多的时候有38块牌子,现在只有12块了。”听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的切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地说,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

“村里负责的公共服务事项从64项减少到24项,要开的证明少了,对接上级部门的权责更清晰了,让我们有更多时间、精力走村串户,为群众服务。”听到湖北省嘉鱼县四邑村驻村第一书记骆晓丽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

减负赋能,治理提效,5年攻坚,一年一 个台阶 ,一步 一个脚印。在重庆考察第三天召开的市委和市政府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谈减负问题,亮明态度:“不能形式大于内容,表面大于实效。形式主义少一些、真抓实干多一些,矛盾也会少一些,实绩也会多一些。这个事情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编辑观察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困扰基层的种种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强调:“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需要上下各方面共同努力。”新征程上,唯有力戒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为实干者撑腰鼓劲,才能形成求真务实的新风正气。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

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

熔古铸今  用好传统文化智慧

天津古文化街,素有“津门故里”之称,是天津最早的经济、文化、商贸聚集地。2024年2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先后走进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了解产品种类、销售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情况。

“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2024年以来,我们总能在古城老宅和传统街区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身影,听到他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殷殷叮嘱。

位于沅江江畔的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河街历史悠久,曾毁于1943年的常德战役。近年来,常德市复原老河街风貌,将此地打造成为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来到这里,一幅巨型水墨正稿设计图吸引了他的目光。这幅作品正是潘氏艺术木雕非遗传承人潘能辉以沈从文名著《湘行散记》为蓝本创作的木雕设计图,他计划用10年时间将其还原到一根长达10米的巨型红椿阴沉木上。

“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甘肃天水伏羲庙,古柏森森,文明肇启的人文始祖诞生于此,在这里画八卦、造书契、取火种、作甲历、制嫁娶、创礼乐、立九部、制九针,引导华夏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麦积山中,千年雕塑历经风雨,至今仍栩栩如生。在这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叮嘱,要“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

知所何来,方明所往。

2024年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从刀笔留痕处打开历史画卷,“板着面孔”的律令、带着温度的家书、政务治理的得失……习近平总书记慢步细看。

秦兵“黑夫”和“惊 ”的家书,习近平总书记逐字逐句读了下来。“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故土离愁、孝悌情深,穿越岁月长河依旧热烈如初。文明浸润于泱泱大国的筋骨血脉,熔铸于漫漫征途的坚实步履。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远,“要更好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学习”,“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编辑观察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无论是城市风貌、风土人情、乡风民俗,还是一条条老街道、一幢幢老建筑、一座座古村落,都是城乡历史的一部分,是宝贵的隐形财富。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让人与城乡之间以文脉相连,才能彼此奔赴、相互滋养。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

——习近平

因地制宜  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

烟波浩渺的水,流淌过熙熙攘攘的城、阡陌纵横的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考察,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宏篇章,选在了苍茫的黄河之畔。

2024年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循着山路进果园,左右远眺,天水花牛果树漫山遍野、一望无际。一颗颗红彤彤的花牛苹果挂满枝头,点染着陇右苍山。习近平总书记和现场的果农、农技人员唠起了嗑,问灌溉、问施肥、问授粉、问销路,勉励乡亲们把历经近70年的花牛苹果品牌保护好、发展好,让品牌更响亮。

乡村产业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如何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是摆在各地乡村面前的一道大课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在心的一桩事。澳角村,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岛东南角的一个小渔村,三面环海,以海为田,耕海牧渔。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来过这里。时隔23年,2024年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乘车来到东山考察。车窗外,风光秀美的海岸,满目葱茏的绿意,勾起总书记今昔之变的记忆:“时隔23年再来,很是欣慰、很有感慨,东山岛发生了巨变。”

世代捕鱼的传统渔村,这些年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海岛旅游齐头并进,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7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村干部告诉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保护海洋生态,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2023年村里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碧海银滩成了金山银山”。

回忆起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感到我们的海岛都很有发展前途,当时提出要念‘山海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还要依靠科技创新把产业做大做强。长江边上,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目之所及,一片翠绿。菜心圆润饱满的甘蓝,仿若镶嵌在田间的“绿宝石”。铺满“绿宝石”的田埂之间,建有一座凉亭,专供劳作者休憩。亭子名为“振兴亭”,下方竖着一块介绍牌:“潘家湾镇蔬菜长廊长约10公里,面积2.7万亩,年产21万吨。”

2024年11月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十里蔬菜长廊,沿田埂走进菜地深处,与菜农亲切交谈,细问蔬菜生长期、收割存储、销量价格,叮嘱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送给各地乡村的振兴“锦囊”。

编辑观察


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关键一子。每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关心各地的“土特产”文章。放眼全国,秉承“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一个个特色产业由小变大,“各展其长”———一颗荔枝,甜了生活;一个苹果,红了日子;一朵木耳,富了农民;一片茶叶,美了乡村……“百花齐放”的乡村产业振兴新图景,正不断改善着各地乡村面貌,让广大农民拥有了更加火热的生活。

结语

细数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城乡基层大事小情,无论是“一老一小”、基层减负,还是历史文化保护、乡村产业振兴,发挥引领作用的都是基层党建。正因如此,在地方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常常走进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在社区,他强调“社区党组织建好建强了,社区工作就有了主心骨”;在农村,他要求“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征程上,只有找准城乡基层治理的聚焦点、着力点,将党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建强基层组织、激发基层活力、凝聚基层群众,让抓稳定、谋发展更有潜力、更有后劲、更有力量。


END

编辑:张健超

审校:陈爽 陈媛媛

来源:《党课》2024年12月·下半月

欢迎分享转发到您的支部

《党课》杂志订阅请联系022-23020091

合作来稿请致电022—23020120

投稿邮箱:dangke1993@126.com

上党课
《党课》杂志官方平台。我们提供“最权威的党课教材,最睿智的思想观点,最暖心的线下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