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名称】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展馆方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
一张党员登记表:
见证初心使命 承载鱼水深情
文/王娟
“级别:通讯连;姓名:李道存;年龄:十九岁……”泛黄的纸张、红色的表格、黑色的毛笔字,一张80多年前的党员登记表静静地躺在位于甘肃省会宁县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这是长征途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张党员登记表。
“五人吃饭,自田没有,自地四升,佃田四斗,自屋一间半,欠债一百廿串。”1930年,19岁的李道存从安徽新集“自动来红军”,对自己的一切信息丝毫没有隐瞒。“自动来红军”,即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登记表上字里行间的背后,是革命青年一颗参军入党的纯洁初心,书写的是一名红军战士对信仰的绝对忠诚。
那么,这张党员登记表是如何被保存下来,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由此开启崭新篇章。
在会宁驻扎休整期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在了县城内的周家大院。此前,会宁地区一直受到土匪滋扰,老百姓对“扛枪的人”从心底里排斥。但是,红军来到后,老百姓发现这支队伍完全不一样:他们虽然也扛着枪,但是衣着简朴、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不仅不抢百姓的财物,还常常帮百姓干这干那。时间一长,会宁百姓对红军产生了亲切感,自愿捐钱捐物捐粮,对留在会宁的红军伤员,也都悉心照顾。同样,驻扎在周家大院的红四方面军,也受到了周家人的真心欢迎。原本陌生的军民,建立起了如亲人一般的感情。
就这样,7万多名红军将士在当时只有6万人口的会宁境内战斗、生活了20多天。据不完全统计,会宁县人民共筹集军粮250万公斤,救治红军伤病员近千人,有4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
后来,根据部队统一安排,红四方面军离开周家大院,从会宁出发,继续北上抗日。一天,周大娘在打扫红军住过的院落时,发现了一页遗留的纸张。她虽然不识字,但眼前的这张纸上不仅有手绘的表格,还有书写整洁的字迹。直觉告诉她:这很有可能是红军不小心漏掉的重要的东西,若是被敌人搜查出来,可不得了!怀揣这页纸,周大娘心急如焚,一时间不知所措。
到了晚上,想到这张不知如何处理的纸,周大娘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起身,点亮油灯,做起了针线活。一不留神,手被针扎了一下,疼痛让她瞬间清醒了许多。看着手中没有缝完的枕套,她突然有了主意——她拿起剪刀,把白天拾到的纸页从中间处剪开,变成绣花枕头两边堵头的式样,缝进了枕套里,这一缝就是几十年。
这张党员登记表就这样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直到1995年,才被周大娘的孙子周大勇发现。199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周大勇将这张党员登记表捐赠给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2000年8月,这张保存完好的党员登记表被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文物无言,精神永存。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像李道存这样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党员、战士,也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像周大娘那样拥军爱军、无私奉献的普通百姓。这张珍贵的党员登记表,既是一名红军战士初心与使命的记载,也是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今天,它静静地躺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展柜里,无声昭示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精神火炬,传承好红色基因,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单位: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宣教科)
走进展馆
《党课》杂志订阅请联系022-23020091
合作来稿请致电022—23020120
投稿邮箱:dangke199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