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与全会主题
相关的两组重要关系
文/张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构筑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景图”,是新起点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系统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描绘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向世界释放了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起草的,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和正确把握全会主题,齐心协力抓好《决定》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改革推向前进,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全面领会《决定》的文本结构、内容体系及其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强调:“决定稿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可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如何深入理解这一重要论断?
从《决定》的文本结构来看,其布局宏阔、逻辑严密。在形式布局上,《决定》分为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其中正文由15个部分组成,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走向与深层脉络。在内容逻辑上,正文部分由三大板块组成,即总论、分论和根本保证。其中,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据形式布局和内容逻辑两方面的特点对决定稿的文本结构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清晰把握《决定》的核心框架和整体要求。
从《决定》的内容体系来看,其层次分明、条目清晰。决定稿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在主要内容上包含三个层次,即“十四项重大举措”、“七个聚焦”和“五个注重”,具有鲜明的体系性特征。其中,“十四项重大举措”是《决定》的核心内容,“七个聚焦”是《决定》的战略重点,“五个注重”是《决定》的战略考量。“十四项重大举措”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13项改革任务,加上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部署,总计14项重大举措,通篇排序60条。“七个聚焦”分别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其实质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上“平安中国”和“党的建设”。“五个注重”即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全面改革,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体现了《决定》内容摆布的鲜明特点,指向的是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系统科学的改革韬略和直击问题的改革导向。
从《决定》的整体部署来看,其统揽全局、把脉定向。《决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和系统部署,体现了三个鲜明逻辑:一是对新时代治党治国治军的总体部署,改革任务涵盖党政军各领域;二是对新征程上内政外交国防的总体安排,改革举措涵盖治国理政各方面;三是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统筹,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对这三个“大局”的系统谋划。
从《决定》的历史作用来看,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决定》提出了“一个全面建成”加上“两个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即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任务的确立和实现,必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通观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框架下,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旨在实现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解决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旨在实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解决的是上层建筑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统筹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物质、制度、人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是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各个层面的现代化。“两个基本实现”意味着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从近代的被动挨打到改革开放后跟着走,再到新时代自觉起跑、主动领跑,开启了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新征程。
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2014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这一阶段的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初始性的立”和“表层化的破”;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开启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后半程。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改革总目标的表述上,增加了“继续”二字,体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这个总目标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同时更加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决的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
相比前半程以“初始性的立”和“表层化的破”为特征的改革,后半程改革指向的是“系统性的立”和“深层次的破”。所谓“系统性的立”,就是通过完善和发展制度,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意味着,后半程的改革必须是系统性、集成性的,要全面统筹党、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利益。所谓“深层次的破”,就是指后半程的改革必须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切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这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进一步”的针对性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决定稿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较之前半程的改革,新征程上的改革遇到的矛盾和风险挑战将更加复杂严峻。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必须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把握战略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只有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才能为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争取更多、更大的战略主动。
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决定》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从理论层面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社会各领域的方方面面,包含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而这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首次出现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着改革开放开启、推进和深化的全过程,是改革开放的鲜明标识。
从实践层面看,二者统一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这一中心任务,决定了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我们党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的战略谋划。只有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才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从历史层面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从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到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转变,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新中国的制度建设。改革开放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充分吸收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这一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开启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历史进程。从“四个现代化”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迭代升级,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意味着届时中国式现代化将完全实现从“生产力”到“经济基础”再到“上层建筑”,全领域、深层次的立体覆盖,不仅将全面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图景,而且必将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
编辑:安玥格
审校:陈爽 陈媛媛
来源:《党课》2024年9月·上半月
欢迎分享转发到您的支部
合作来稿请致电022—23020120
《党课》杂志订阅请联系022—23020091
投稿邮箱:dangke199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