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近期,有色金属行业内诸多企业出口路遇“拦路虎”,被要求出示详尽的产品碳足迹信息。产品碳足迹是什么?怎么算?这让很多企业摸不着头脑,更伤透了脑筋。这头出口路上闯出的“拦路虎”,多与“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有关。近年来,我国“新三样”出口乘风破浪,激发了中国外贸新动能。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有色金属正是“新三样”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尤其是镍、钴、锂、硅等新能源金属,近几年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量增幅均在30%以上。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面临美西方的围追堵截。随着欧盟碳关税、《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新电池法”)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以产品碳足迹为核心的“碳壁垒”正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新电池法”为例,该市场准入性法规对电池进行从生产到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市场监管,强制要求电池企业披露产品碳足迹。此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拟推出涉碳贸易管制法案和政策。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制定了严格的碳足迹核算标准。2023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要求投放日本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制造商自2024年起披露碳足迹。所谓产品碳足迹,即沿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开采、制造、运输、分销、使用到最终废弃阶段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铝产业举例,如果一件铝制品要出口到欧洲,上要溯源到铝土矿开采,下需追踪至再生铝回收,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地测算出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谈何容易?然而,随着碳足迹日渐成为产品“出海”的绿色通行证,要破解国际贸易中的“碳壁垒”,维护我国企业核心利益,科学规划开展碳足迹能力建设是必然选择。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在浙江绍兴爱利斯染整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和仓库内,绍兴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正在对这家企业的主要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情况进行翔实的调查,同时还获取了上下游企业,如各种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和运输销售企业的碳排放相关数据。如果这些数据综合之后符合标准,市场监督管理局就会为其颁发碳标识认证证书。碳标识认证,是我国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重点制度。浙江绍兴是世界重要纺织生产贸易中心,拥有近8000家大型纺织企业,印染产能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全球近1/4的纺织产品在绍兴进行交易,绍兴纺织品年出口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拥有这样的规模和体量,将绍兴纺织业作为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试点,十分具有借鉴价值。2024年7月,《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认证国家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发布,绍兴市纺织产业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被列入综合试点重点任务。不久之前,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为绍兴市15家纺织企业首次颁发了碳标识认证证书,这些企业都制定了节能降碳方面的措施,在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在国际贸易中占得了先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精细化的碳管理。
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逐步探索和建立,将会成为我国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的新途径;而生产端的绿色低碳转型,又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个“双碳”目标的必要条件。对于产业和企业来说,消费者和市场是最终支撑他们发展的动力;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能够把绿色低碳纳入我们衡量产品性价比的标准之中,也就相当于真正参与了产业绿色转型的过程。未来,在绿色低碳方面的探索与努力,终将在我们身边的蓝天绿树和呼吸的清新空气中,一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