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中丹国际大师营SLA系列讲座:Time fo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Urban Life

乐活   2024-11-08 19:57   北京  

11月4日,世界知名风景园林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客座教授斯蒂格·L·安德森教授系列讲座暨中国-丹麦国际大师营第四课“Time fo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Urban Life”在园林学院垂花门大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院国际合作网络事务主管王晞月老师主持,王向荣教授参与讲座对谈。

  讲座合影


1

讲座回顾


斯蒂格教授首先分享了他过去十年间对人口密集、快速城市化环境中若干问题的深刻思考。他强调北京作为一座汇聚了多样人群的独特城市,其多元性尤为显著。然而,他观察到,由于生计所迫,大多数人难以建立起对这座城市的深切归属感。与此同时,在略显破旧的胡同区域,尽管居住环境杂乱,居民们却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平和与满足。当前,虽然城市在基础设施与能源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斯蒂格教授指出,作为设计师,我们仍需更加深入地探索并理解人们真正向往的生活环境。

此外,在本次的北京之行中,斯蒂格教授还走访调研了一些城郊与乡村,他认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自然与人工建成环境和谐共存的典范。随后,他分享了SLA设计事务所将自然与城市建成区巧妙融合的实践案例,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斯蒂格教授介绍讲座主题

斯蒂格教授在北京调研拍摄的照片

斯蒂格教授通过分享其团队的几个实际项目案例,包括Amager Bakke Copenhill Rooftop Park、David Crombie Park、Ranim Garden以及Tilal Park,展示了设计师如何在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建筑绿色屋顶以及公园绿地等,践行“与自然共生,与生活共鸣,与人群和谐”的核心理念。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所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洞察:一是科学的自然认知与知识;二是审美洞察力,这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自然哲学的萌芽与开端。

Amager Bakke Copenhill Rooftop Park

SLA设计事务所团队对屋顶种植的研究

《Al Fay Park UAE Native Plant Book》(SLA设计事务所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斯蒂格教授提出的两项洞察


斯蒂格教授特别强调了“新自然”表现(The New Nature Performance)的重要性,并从:生物学(Biological)、人类学(Anthropological)、美学度(Aesthetically)和理性(Rationally)四个维度深入阐述。

“新自然”的表现


最后,斯蒂格教授总结了解决城市空间问题的关键出发点,并阐述了如何探寻出独具匠心的解决方案。他强调,每一块土地都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它承载着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审美偏好及个性特征。作为设计师,我们的使命在于延续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为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四个核心要素:首先,遵循科学严谨的过程;其次,融入艺术的诗意与美感;再者,保持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最后,确保公众的广泛参与。


2

对谈环节


嘉宾对谈

Q

王晞月副教授:人们对于自然的审美或许会存在个性化的偏好,是否需要去适应不同背景下这种偏好的差异性,还是有必要构建一个既定的框架去承载您所提到的“新自然”?

A

Stig L. Andersson:在探讨“自然”的概念时,有必要区分“被文化规训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在我看来,那些被刻意修剪成固定形状的草地和树木,已失去了自然的本质,唯有让自然随心所欲地生长,方能展现其真貌。有人主张需要对自然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包括其形态与生长趋势以适应人的审美或管理需求,但我对此持不同意见。我并不在意自然最终呈现出何种外观,我所真正关心的,是自然自身的演替进程。我也倾向于认为文化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全球各地的孩子都热衷于在水中嬉戏,他们喜欢的是各种形态的水和它自由流淌随性而至的样子,而并不是某种被固定的形态。

嘉宾对谈

嘉宾对谈

Q

王向荣教授: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是难以分割的关系,如桂林山水、哈尼梯田等,无一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这种关系是错综复杂,并非可以轻易割裂或单独处理的。因此,当您提及自然与束缚的概念时,我深感好奇,您是如何界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A

Stig L. Andersson:我认为当前所提及的自然,实则是一种“新自然”的概念。自人类文明发展以来,我们对自然的深度干预已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因此,“新自然”并非意指人类完全退出,而是在当前环境背景下,适度减少对自然的过度束缚,引导自然朝着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变。与过往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的高强度约束相比,“新自然”理念倡导的是让自然得以更自由地发展。然而,“新自然”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它需根据具体的土地条件和文化背景,灵活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3

观众问答环节



学生提问

提问

我们如何去定义新城市生活的质量,有哪些指标可以去评估它?

回答

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近几个世纪之前,人类与自然曾和谐共存了数千年。然而,在当下这个以增长、金钱、经济、基础设施、个性、投资和消费为主导的社会中,自然似乎变得毫无意义。回顾过去几百年,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文明世界,给自己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环境污染加剧,人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此刻,我们应当回望过去,反思自己与自然曾经那份亲密无间的关系。例如,在我之前讲座中分享的Herlev医院新扩建项目,在自然环境中,病人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这正是自然赋予人类不可忽视的益处。


学生提问

提问

如何让社会群体信任我们的设计,参与设计中来?

回答

我们当前的教育体系确实传授了许多设计技巧,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对人的需求与行为的深入理解,这导致我们在实际设计项目中难以有效解决人的问题。我们缺乏对人类需求的深刻认识,不清楚人类的本质、思维方式以及个体间的差异所在。在SLA事务所中,我强调让团队成员亲自去深入探究人的真正需求,而这些需求往往与我们作为局外人的直观想法大相径庭。在思考设计应解决的核心问题时,我坚信人的因素应当是首要且至关重要的考虑点。


学生提问

提问

您的讲座主题一直与“Time”相关,我想请问时间是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其重要性的?

回答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现今的设计场地变得异常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师面临着诸多限制,他们的作品一旦建成,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除非遭遇人为破坏,否则将维持原状,鲜有变化。相比之下,土地上的自然则是一个永恒演变的过程,它既无起始,也无终结,不断带来气候的变迁与生物的进化,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主办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协办单位

Danish Culture Center丹麦文化中心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业委员会

城乡园林景观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美丽中国人居生态环境研究院


注:本系列讲座由北京林业大学一流学科团队人才引进培育项目(城乡可持续人居生态环境研究团队)支持。


来源: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

供稿:王晞月 高千婷

编辑:张静轩

责编:苏 洁 孙 艳

审核:庞瑀锡

北林园林资讯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官方微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