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第一所中师:1937年,鲁迅师范学校在延安成立

教育   2024-12-09 07:08   河南  

原题:中国共产党创办师范教育的早期历程

师范教育事关培养师资、造就人才,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同时,正是在承担历史使命的奋斗过程中,师范教育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创办师范教育始于苏区时期,创立高等师范教育初现于抗日根据地,而新型正规化师范大学则始创于解放区。党创办的师范教育因应党的革命事业需要而诞生发展,并为革命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区时期:新型师范教育发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陆续建立了多个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当时,苏区文化水平很低,文盲人数约占总人口的90%以上,因此,提高苏区群众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革命前途和人民幸福。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为普及这种新型教育,发展师范教育、培养一大批合格教师,就成为当时苏区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

自1930年起,各苏区白手起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创办了一批新型师范学校。起初的师范学校大多属师资训练班性质,比如1930年7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开办列宁师范暑期学校等。以后又陆续创办一些师范学校,比如湘鄂西苏区简易师范学校、湘赣苏区师范学校、鄂豫皖苏区师范学校等。到苏区后期逐渐发展成初级、中级、高级等多层次师范学校,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徐特立主持创办的中央列宁师范学校,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培养师资的最高学府。中央列宁师范学校的宗旨是“培养目前实际上急需的初级及短期师范学校教员、训练班教员及社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高级干部”,规定修业期限为6个月至1年。

1934年,苏区根据教育实践和现实需求,制定颁布了《小学教员训练班简章》《短期师范学校简章》《初级师范学校简章》和《高级师范学校简章》等,规定苏区的师范学校分为小学教员训练班(专收现任或将任列宁小学的教员,以在寒暑假开班为原则)、短期师范学校(“迅速培养教育干部及小学教员”,修业年限以3个月为标准,但不能少于2个月)、初级师范学校(“以养成能用新的方法,从事实际的儿童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干部为任务”,修业年限以7个月为标准,但不能少于3个月)和高级师范学校(培养“急需的初级短期师范学校教员、训练班教员及社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高级干部”,修业年限以一年为标准,可按战争需要进行伸缩,但不能少于6个月),并对各类师范学校的课程、招生等作出明确规定,从而确立了苏区师范教育制度。遗憾的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苏区的师范教育制度并没有得到完全实施。

苏区新型师范教育之“新型”体现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了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立场和本质。同时,各级师范学校的学习年限都在一年以内,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速成方式满足根据地教育所急需,为根据地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根据地:高等师范教育初现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中央从“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出发,制定了抗战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即从一切适应抗战需要的原则出发,改革旧的不适应抗战需要的学制、课程和管理制度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建设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

根据中央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各抗日根据地十分重视发展师范教育。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由于处于抗战的大后方,师范教育事业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陕甘宁边区曾先后建立6所中等师范学校,并接收改造了绥德师范学校。1937年,鲁迅师范学校在延安成立,这是陕甘宁边区建立的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该校在教学科目和教材内容上,基本按照适应抗战需要设置,学制短而灵活,学生入学资格不受严格限制,学生除学习组织外,都按班、排、连的军事建制来组编。此后又相继建立了边区师范学校(也称边区第一师范)、边区第二师范、边区第三师范等中等师范学校。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办自己的高等师范教育。1941年7月,延安大学成立,下设有教育学院,开启了创办高等师范教育的历程。延安大学教育学院设有中等教育和国民教育行政两个班,主要培养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教员与教育行政干部。中等教育班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要目的,分设国文、政治、史地、数学4组,招收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当时,在中学或者高校中附设师范班、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是比较通行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力量培养师资,比如,华北联合大学(晋察冀边区)设有教育学院、江淮大学(淮南淮北根据地)设有教育系等。

总体来看,抗战时期各根据地贯彻中央有关抗战时期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继承了苏区教育的基本经验,坚持师范教育为抗战服务,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制定了相应的师范教育规模、学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这一时期,党领导下的中等师范教育规模较苏区时期有所扩大,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且创办了高等师范教育,为培养人才、推动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区:新型正规化师范大学始创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思想上武装广大劳动人民及其他进步人士,动员组织他们参加和支持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相比,是时间最短,而革命斗争和党的事业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在此期间,师范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为解放战争、解放区的生产建设、接管改造旧学校而服务,师范教育自身也经历了从非正规到正规化的转变。

解放战争初期,除东北解放区属新建之外,其他解放区几乎都是在抗日根据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处于战争状态,各方面急需干部,教师常被抽调,教师队伍一直不够稳定。因此,各解放区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充分扩大师范教育的规模,广设师范学校、短期师范学校或乡村师范学校、中学附设师范班等。此阶段师范教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接管和改造敌伪的师范学校,比如东北解放区接管了大量敌伪学校,主要是通过政治学习,去除奴化思想,改革原有学校的管理体制、课程内容等手段进行改造。

解放战争中后期,随着战争形势逐渐明朗,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面向未来培养大批思想进步的专门人才提上了日程,这就要求师范教育除了在数量上继续发展之外,更要在质量上提升,逐渐由非正规向正规化发展。这一时期,解放区在高等师范教育方面得到了较大发展,各解放区新建立的大学中不少都建立了中等教育师资的培养机构,比如:冀鲁豫建国学院的师范部(华北解放区)、东北大学的教育学院(东北解放区)、延安大学的教育系(陕甘宁解放区)、山东大学的文教系(山东解放区)、华中建设大学的教育系(苏皖解放区)、中原大学的教育学院(中原解放区)等。

解放战争时期的师范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师范教育,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为解放战争和社会建设服务,为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解放区的师范教育自身完成了向新型正规化的转变,达到了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师范教育的最高水平,使中国师范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严蔚刚,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员)(转自光明日报)

中师生
天下中师生是一家!欢迎关注,共诉当年青春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