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境的概念是什么?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主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意境”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并把它作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山水画的“意境”说,最早见于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境界”一词,境界和意境是同义词。而清初萱重光在《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
中国画的意境有“写境”(境胜、画境、无我之境)和“造境”(意胜、诗境、有我之境)之分。
意境指的是画家通过深入生活后,理想化和情感化地意造出一个具体而真实的空间境象,使观者能为之感染和产生联想,并能引起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
二、意境的作用是什么?
意境是艺术家把读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桥梁;
意境的有或无是真假艺术品的分水岭;
意境的深浅(意与境结合的程度)是艺术品高低的根本标志;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三、意境的类别
一种是:注重客观的、写实的“无我之境”,或叫“以景胜”。如:宋人画,主要以具体、真实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化在实景之中,含而不露。这类作品刻画形象具体,景物结构严谨,空间透视合理,画面真实感强,符合古画论“贵似得真”的要求。例如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早春图 北宋 郭熙
郭熙《早春图》“无我之境”的特点是运用“全景辽阔”的章法,充分利用空间透视来表达自然界的来龙去脉。画面中宾主、疏密、隐现、起伏等变化极为自然,刻画形象既概括又具体,最后体现出“春山淡冶如笑”的意境。
另一种是:注重主观的、浪漫的“有我之境”,或叫“以意胜”。这类作品,较为明显地流露出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不同于宋人画的那种真实,而更多的具有“意造”的成份,即“以意造景”或“以情汇景”。如:元人山水画所表现的“苍浑怡然”、“萧疏简淡”、“荒漠冷逸”等,这些意境都趋向画家的主观性。例如元代倪瓒的山水。
萧疏图 元代 倪瓒
最后一种是:注重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意与境浑”。这类作品追求情感与境象高度结合,以达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是画家神来之笔的杰作,如:齐白石的《月明人静时候》。
月明人静时候 近代 齐白石
四、意境的构成:
具有“具体而真实的空间境象”,这是构成山水画意境的基础,这是“使观者能为之感染和产生联想,並引起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的前提。
这种具体而真实的空间境象,又是“意造”的,它熔铸在“理想化和情感化”的艺术表现之中。所谓“意造”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对空间境象经过“意”(意念和意兴,即情与理)的熔铸,从而构成一个“理想化和情感化”的“空间境象”。
这个“具体而真实的空间境象”,经过画家“意造”后,必须能使观者“为之感染和产生联想”,并能“引起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创造意境的根本途径。生活感受—理性构思—创作实践(写境—画境)。
雪窦山 当代 陈承豹
富有诗意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要借鉴诗的意境去创造画的意境(造境—诗境)。要学会自己作诗,以诗题画,从而使意境和诗意融为一体。
总之,一幅山水画有没有意境或意境的深浅,必须通过观者的鉴赏才能得知。一幅好的山水画经过观赏后,必定能使人为之感染,产生联想,并能引起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
暮归 近代 齐白石
(文章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