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乐活   2024-11-30 09:00   河南  

一直以来,儒家与道家思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儒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道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儒家为肉,道家为骨。老子、庄子作为道家精神的代表,他们的很多思想都融于中国人的骨子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艺术的内涵。宗炳受老、庄的道家思想颇多影响,创作出了中国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画的最重要论著——《画山水序》,它主要阐述用画的形式把哲理的内容(道)表达出来,不仅是画论,更是玄论。

一、中国山水画概述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在六朝后期至隋初这一阶段处于停滞状态,隋至唐初发展很快,山水画在中唐进入兴盛,唐末五代时期发展成熟,以至于占据了中国画的主流地位,北宋中后期处于保守状态,明清则派别林立。山水画按绘画风格可以分为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这几种。唐末以来,通过孙位、荆浩、关同、李成、范宽、董源、巨然这些山水画大家的发展,中国山水画发展成为画坛之首,遂成为中国画的重要标志。

二、道家美学思想

中国道家思想家认为:“道者万物之奥”“唯道集虚”。万物根本的“道”非耳目可及,大自然开合之间的运动变化体现着“道”的存在。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山水的千姿百态,体现着“道”,它们是世间最本质的存在,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这些道家思想大大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宗炳就是将道家思想贯彻到绘画中的第一人,作《画山水序》。此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山水画”与“道”是密不可分的,在画中可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三、道家美学思想在山水画中的体现

(一)色彩观

道家崇尚自然,讲求“清净”“无为”“无欲”“朴素”,反对绚丽缤纷的豪华之美,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庄子曰“五色乱目”,反对绚丽灿烂,因此受其影响的山水画家摒弃“五色”,代之而起的是“朴素”的水墨山水画,画面以黑白二色为主色,这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的艺术标志

。“墨分五彩”,墨色作为一种单纯的色彩有很强的表现力,纯墨色遇水呈现出焦、浓、重、淡、清等色调,通过画面能表现出不同的明暗深浅变化,与“五色”相比,更具视觉冲击力,中国古代画家创作了《秋山草堂图》《溪山楼观图》等一系列经典的以水墨画为主的佳作。石涛用墨恣意潇洒,强调灵活,以泼墨、破墨、积墨等方法描绘山川美景,再现了自然晴雨晦明的氤氲气象。其中《山水清音图》(图1),笔意潇洒,酣畅淋漓,整幅画面墨色让人眼前一亮,焦、浓、重、淡、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自然和谐。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图2),整幅画面用墨纷繁复杂,但又不显得累赘,高远深远构图,使画面在写景的同时又有层次变化,郁郁葱葱的树木虽层层叠加,整幅画面却通透舒畅。

(二)虚实相生

老子所提倡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息息相关,一幅画中最妙的部分就在于空白处,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白处并不是突兀的留白,而是作为画面的一部分存在,是山水画的延续。如果画面被墨色铺满就会显得不透气,整幅画面没有灵气,一幅画中因为有了留白的部分而变得更加引人遐想,令人神往,而且能更好地表达画者的心境。如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图3),画面的下方是一层坡地、杂树,中间保留一定的空白,表示湖水,营造出广阔的空间,远处则是一些低矮的山峦,中间空白的湖水给人一种空灵的境界。

(三)天人合一

中华民族宇宙意识的确立,是自《周易》、老庄开始的,这就是物我相融、生生不息、对时间的感叹和“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不含有道德意义,它超脱功利与仁义,以追求诗意的“忘我”与人格独立为宗旨,“天人合一”的“天”指的是自然法则,它要求人们亲和大自然、遵循自然法则去生活,它决定了中国绘画艺术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生存之道、审美趣向,它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在世界所有的艺术中,属中国的艺术与自然结合得最为紧密。山水画有别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需要真实地对景写生,即“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因为山水最能体现文人的理念和情怀,所以对山水画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历代隐士。大多归隐山林之士,都具有一些道家思想,在他们仕途受挫时,会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山水画论之祖宗炳、王维、张璪皆为隐士,范宽没有在仕途上继续前行,而是把所有的精力投入于山水林泉和笔墨之中。

相对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并不需要一笔一画皆为精细,稍缺一块石头、一颗树都无大碍,秉承着“道法自然”的思想,山水画更重要的是表达自我,将画者的情感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以柔克刚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不光起到描绘轮廓作用,这根线条还要有体感、质感,有画者的情感,有被描绘对象的生命力,所以,柔弱的线条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生命力。柔能克刚,在山水画中则表现为线条的“绵里裹铁”,因此画家在山水画的皴法中大多喜欢用披麻皴、折带皴来表现,斧劈皴用得相对少,像董源运用披麻皴来表现江南秀丽多姿的山水景色,作《潇湘图》。

笔墨线条之所以能如此淋漓尽致地、曲尽其态地表现天地山川万物之美,与中国画使用尖中有圆、柔中带钢的毛笔这个因素有关。中国山水画用宣纸、毛笔来表现万里河山,山川之阳刚与笔、纸的阴柔跃然纸上。

(五)代表画家

作为水墨画代表人物,王维开始学李思训,以青绿着色,后画风变“水墨渲淡”,即把墨加水分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替代青绿,并能用水墨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

谢赫的“六法”被荆浩提出的“六要”替代,荆浩完全不提“赋彩”,而是以“墨者”代之,这表明用墨的技巧在唐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中达到了能代色彩而更胜之的效果,也是在这个时期,水墨山水画达到了画坛之首的地位。

张璪因入世之路被破坏,谪居武陵,画艺大进,画兴大发,而他作画“遗去机巧,意冥玄化”“得之于玄悟,不得之于糟粕”,正体现了庄学认识问题的中心课题。

无论是第一个把老庄之道和山水画联系在一起的宗炳,还是如《老子》所言“混而唯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复归于无物”总结出“三远”法的郭熙,他们都将艺术思想与道家思想紧密结合,创造了特有的中国山水画。

四、结语

艺术是文化的表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与本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道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画家以道家思想為灵魂将画山水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在画中游览山川美景,窥见内心深处。道家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形式,无论是从色彩、构图还是审美上看,中国山水画都是画者将内心的表现融于笔墨之中的体现,所以,观山水画不仅仅是画者对美好自然山川的赞美,更是对道的一种感悟,是在道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文章来源于网络,图片选自石涛的《杜甫诗意图册)


艺域无疆1
无何有之乡,有一座痴梦山,痴梦山里有一座呓语斋,呓语斋的主人整天做着痴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