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它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核心一直就是笔墨,笔墨以独他的艺术表现语言成为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画的发展之到当代,笔墨在当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笔墨艺术语言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存活与发展,这都源自于它受传统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影响的原因,从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艺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依赖。在我国古代的历代中国画大家在长时间的摸索研究中,对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审美认识。
谈及笔墨,就不能避免的联系到中国历代文人精神对中国画主流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道家、儒家以及佛教这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征的基础。孔子认为艺术的表现行为时宣扬道德的一种形式,艺术作品不仅仅在内容上依托道德的主题,更需要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方可“内圣外王”“文质彬彬”,为此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更是画家在创作理想的展现。
孔子所提的“游”是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并站在自我完善的角度来展现出境界的高度,更是外在表现上的超自然状态既艺术形式的内在修养。
道家所追求的是完全超越形式感与内容的指定性,并强调理智的体验与梦幻的想象,“物我两忘”“游心太玄”――这是道家所追求的艺术指向内在的觉悟,庄子的大“道”之美将儒家提升为对宇宙无限的领悟与皈依,从而使得艺术主体意识的整体觉醒。
我们不难看出,传统中国绘画的审美精神观照从根源上已经疏远了中国绘画所独有的思索,反而确立了以绘画作为形式对精神状态的意象把握。
唐朝以来 文人士大夫格外追求“气韵”“畅神”的美学思想,笔墨在这个时候被当时所推崇的“神、意、境”的终极要求得到暂时的释放。情操修养的标准等同于笔墨功力的标准,文人画家正是通过笔墨在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观想悟学的思想品味,并在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中渐渐成熟成为自我艺术对照
传统的中国绘画从六朝到唐代多施五彩,宋初开始向水墨发展,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中国绘画在唐宋之前没有水墨意识,中国绘画的核心是笔墨,从勾染敷色到水墨画的变迁是中国画笔墨意象由隐到显的表现释放,水墨意识是勾勒渲染的形式延伸与审美递进。但是格外追求“意”的文人画家以笔法为先,彻底把笔法和墨法充分发挥,并通过水与墨互为作用来状物言志,之后又通过“墨分五色”的浓淡层次以及皴擦点染的笔线来达到文人画家所追求的“象”外之得,为此格外凸显的笔墨的形式与张力,文人士大夫从而借以摆脱客观性形象的局限,标榜“神逸”、 抒发“性情” 的品藻崇尚,脱略形似,强调神韵。
中国绘画的发展
中国绘画的基本元素既是笔线,线是中国绘画最为基本的表现方式,线在中国绘画的表现中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象勾勒,而是在画家对物象的全息感受后的一种意象表现,是具有符号性和一想性的描摹。观察在散点透视角度也是对整体物象观察的意象方式,线在中国绘画中不是单纯的只可以表达物体的,线更能够直观的表达各种物象的性情状态。线灵活的帮助画家体现了对客观形象的概括、理解和提炼以及对物象的主观创造力。、
“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石涛是这样陶醉笔线在画面上带给他的这种写意性情,更可以激发审美者对物象形态的无限联想,使得近似见到的线条极具抽象感,成为现实知觉婉转诗意的反映,进而介入画家的审美理想。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从根本上存在着很多不同,中国绘画追求的是线,而西方绘画追求的面,中国绘画注重墨,而西方绘画注重色,一个线一个面,一个墨一个色,为此西方绘画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画的意韵有着不同思维,西方绘画风格背后依靠客观世界理性的认识为支撑,而中国画家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宏观的,中国传统决定了真理的存在。
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最基本的基础形式,为适应现代中国画创作以及审美的需要,传统的笔墨形式和笔墨意象更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笔墨”一直伴随着传统文化变迁,为此以中国画之“理”来了解“笔墨”问题,从而探究笔墨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释放现代审美力量
文章源于网络 图片选自清代画家强国忠的《山水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