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的大浪淘沙中,中小企业本就面临着诸多生存挑战,而如今,资质维护与延续的高成本,犹如一座大山,压得它们喘不过气来。资质,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不仅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更是企业实力与信誉的象征。然而,当资质维护的成本高到离谱,当企业为了保住资质而疲于奔命、入不敷出,这资质,还香吗?
资质延期,技术负责人的“天价”难题
资质延期,是企业维持运营的关键环节,而技术负责人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满足资质延期条件的技术负责人价格高得令人咋舌,以江苏为例,建筑企业工作经历满 8 年、考 b 证满 2 年以上且一年内未用于上家江苏单位的安许新办或延期、建造师一年内未在江苏上家单位进行过资质延期、原单位要有相关资质、全国社保唯一且个税唯一等条件,缺一不可。这些苛刻的条件,使得符合条件的技术负责人稀缺,挂靠价格水涨船高,对于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业绩要求,一建证书的“增值”困境
住建部新规之下,四库一平台的业绩录入成为资质申报的关键。前几天,我在行业群里瞅见一则招募,好家伙,瞬间成了热议焦点!原来是要找能当技术负责人的一级市政建造师,还得带着两项四库一平台能查到、严丝合缝契合资质标准的业绩。中介给持证人才开价,直接飙到 48 万!注意,这还只是给个人的 “起步价”,转手对接企业,价格还能再涨 50% 左右。跟几年前比比,那涨幅快翻番了。回溯 3 年前,同样条件的证书,中介报价中位数也就 17 - 19 万,这市场变化,只能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新规落地,封堵了资质申报造假漏洞,企业为了获取合规的业绩,不得不高价求购带业绩的一建证书。然而,市场上真正契合条件的证书占比还不到 10%,这使得中小企业在资质申报时,面临着无证可用的尴尬境地。即便企业有幸找到合适的证书,那高昂的价格也足以让它们望而却步。
资质注销潮,企业的无奈之举
近年来,住建部政策愈发规范,挂证专项整治、资质动态核查、企业面临巨大的资质维护压力,再加上行业不景气、项目越来越少,企业想要生存必须满足住建部资质标准要求,使得众多企业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只能选择断臂求生,注销资质。
12月18日吉林省公布的第一批次注销企业资质的公告,资质注销的企业数量高达641家,涉及注销的资质更是高达上千项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北京市就有1010家建设工程企业申请注销资质
2024年10月18日,北京市354家建设工程企业申请注销相应资质,
2024年10月30日,北京市234家建设工程企业申请注销相应资质,
2024年11月29日,北京市147家建设工程企业申请注销相应资质,
2024年12月16日。北京市192家建设工程企业申请注销相应资质,
2024年12月24日,北京市83家建设工程企业申请注销相应资质,
三个月时间不到,仅仅北京市,施工单位注销相应资质1010家,这些企业注销的资质大多为二级和三级。
今天在广东省住建厅看到关于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注销公告里面,近1个月内就有多家总包一级资质企业申请部分资质注销!
其他各省市的注销名单都在分批次公示中,企业资质注销潮的风波已悄然来临。
住建部对建筑企业资质的审批和管理愈发严格,资质标准不断提高,企业获取资质的难度越来越大。例如,对于技术负责人,不仅要求具备高级职称或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还要求其具有丰富的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历,并主持完成过多项符合资质标准要求的工程业绩。同时,企业主要人员的配置要求也更加精细,不同专业领域的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搭配都有明确的规定,缺一不可。此外,企业净资产、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和维护,以满足资质标准。
住建部大力整治挂证行为,对聘用一年内变更注册单位2次及以上的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进行重点核查,严厉打击违规挂证行为。这一政策直接导致市场上可用的合规证书数量大幅减少,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挂证人员。以往,企业通过短期挂证来满足资质办理或维护的需求,成本相对较低。但现在,企业必须与注册人员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保、公积金等,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而且,由于证书稀缺,注册人员的薪酬待遇也水涨船高,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资质动态核查,运营压力倍增
资质动态核查成为常态,企业需要时刻保持资质条件的符合性。住建部和各地建设主管部门会不定期对企业进行抽查,核查企业的人员、资产、业绩等方面是否持续满足资质要求。一旦发现企业不符合资质条件,将面临资质被撤销或降级的风险。为了应对动态核查,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确保各项数据满足资质标准要求。同时,企业还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业绩信息,以满足资质标准对业绩的要求。这些都给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分散了企业专注于业务拓展和项目管理的精力。
资质延续难度增加
挂证整治,市场的“大地震”
住建部发布通知,对聘用一年内变更注册单位 2 次及以上的建造师等人员的企业重点核查。这一政策直接导致市场上可用的合规证书数量大幅减少,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挂证人员。以往,企业通过短期挂证来满足资质办理或维护的需求,成本相对较低。但现在,企业必须与注册人员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保、公积金等,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而且,由于证书稀缺,注册人员的薪酬待遇也水涨船高,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多地明确注册人员及技术负责人一年只能用一次,这进一步限制了挂证市场的灵活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面对资质维护以及延续的高成本,大环境不好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小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资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资质就意味着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另一方面,高昂的资质维护成本又让企业不堪重负,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该如何抉择?是咬紧牙关,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资质,还是果断放弃,另谋出路?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