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文明之光闪耀江淮

文摘   2024-11-03 14:16   安徽  

位于黄山市徽州区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徽州堨坝,10月28日在国际灌排委员会负责人的见证下正式揭牌。水利灌溉,是农业文明繁荣的基础;灌溉工程遗产,见证社会变迁、历史演进,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生动注脚。徽州堨坝灌溉工程遗产陈列馆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古老的灌溉工程遗产持续焕发生机。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近年来,我省文物保护工作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立足江淮大地、探寻江淮文脉,对文化遗产进行摸排清点和保护展示,对浩瀚历史进行深入发掘和现代阐释,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传承创新是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的内在动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介绍,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今年取得丰硕成果,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含山凌家滩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并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认定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标志性遗址;凤阳明中都遗址、郎溪磨盘山遗址先后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安徽先后成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等课题的重要参与省份。
当一批考古新发现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一群人也在接力守护。全省134支普查队,1642名普查队员,今年正奋战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各文物普查点上。队员们这次要进行“三普”文物点复核和新发现文物点的调查登记。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确保珍贵文物长久保存、构建文化遗产的空间数据库等目标,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服务人民大众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不仅是文物保护工作者专属标签,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
去年,凤阳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园人次达51万。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如亮说,遗址公园的目标是实现全域开放,让老百姓在看得到、看得懂的大遗址里,最终完成对于文化遗产由浅入深的理解。放眼全省,目前,繁昌窑遗址等六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在全力推进。市民们走进家门口的“公园”,燃一团窑火、做一件陶器,是复刻历史的瞬间,也是探寻文明的体验。
何以文明?博物馆将这份“体验感”做到极致。充分挖掘运用安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奋力“破壁出圈”。安徽博物院举办的群舒文化展前不久圆满落幕,展览汇聚群舒、徐、黄、楚、吴、越文化相关文物170余件,讲述江淮古国的文明交融。安徽博物院院长雷修佛说,开门办展,汇聚各方力量,借智、借力、借势,打造一批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走出馆舍办展,建立全省展览共享机制,将推动优质展览资源直达基层。博物馆是文明荟萃之地,是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每一位到访者,与展览的每一次“对话”、与文物的每一次“相视”,都在触摸历史、品读文脉。


来源丨安徽日报

一审丨邵丽君
二审丨胡本州
三审丨胡慧玲

本文中图片、文字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公众号:绩溪融媒体中心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APP:掌上绩溪

长按左侧二维码下载


微博:绩溪县融媒体中心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抖音:绩溪融媒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绩溪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权威资讯,讲述绩溪故事,关注百姓生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4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