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法在轨道,人在旷野
陈亮,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21级博士生,导师为程金华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律与科技。具有法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复合学科背景,已发表7篇社会科学类CSSCI核心期刊论文、2篇自然科学类CSCD核心期刊论文,并设计开发6项法律智能化应用软件。曾担任共青团上海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入选共青团中央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被选派至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习锻炼。
求学凯原,师友伴行
1. 您是如何与法学专业和凯原法学院结缘的?
陈亮:法学一直是我攻读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主修专业,但最初与法学结缘并不是我真实的“意思表示”,而是高考后专业调剂导致的“意外事件”。当时我们的高考制度是要求在考前就填报志愿,我作为理科考生填写的都是理工类专业,没想到高考意外失利使得这些志愿悉数落空,最终误打误撞地迈入了法学院的大门。而凯原法学院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法学教育的“顶流”,是我学习法学以来一直仰慕和追求的目标,非常感谢程金华教授能收纳我为学生。
2. 凯原法学院给学长带来了什么?
陈亮:学院老师们对待课程教学的认真态度,让我很受感动。郑成良、季卫东、叶必丰等教授作为知名学者,坚持每周为研究生现场授课,并且课程讲解过程既生动、又清晰,能感受到老师们在备课上花了大量的心思和时间。
身边的同学与同门都是可敬又可爱的榜样,都曾给予我诸多的帮助与温暖。需要特别感谢林新波师兄,每次写完论文在投稿前都会请教师兄,师兄不厌其烦地帮我逐句阅读初稿,并提出非常详细、又直指要害的修改建议。
思辨引路,学术笃行
1. 学长走上学术道路的契机是什么?
陈亮:个人感觉是兴趣使然,相比于具体的实务工作,我更喜欢抽象的思辨活动。其实在本科时也曾有过从事实务工作的考虑,但通过自己的了解和实习进行“试错”之后,还是发现学术道路可能更加适合自己。
2. 学长选择“法律与科技”作为研究方向的原因是什么?
陈亮:我自身有法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复合学科背景,对法律与科技领域进行研究能发挥我的优势和特长。相比于各部门法内部的“显学”研究,有关法学理论的研究更容易产出跨部门法、甚至是跨学科的成果。
3. 学长的知产背景对现在的研究有何帮助?
陈亮:我的研究兴趣侧重于法律方法和数智技术的交叉问题,而法律方法研究需要一定的部门法学基础,只有当自己实际使用法律方法来解决部门法问题之后,才能对这些方法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我也正是在研究具体的知识产权法学问题时,对法律方法的实际运用过程产生了疑问,所以希望在博士阶段能从更为底层的法理学维度进行考察。
4. 学长如何看待法学和科技的结合?也请您结合数字法学分享一些想法。
陈亮:法律与科技的结合其实涉及两个具体指向:科技法治与法律科技。其中,科技法治主要涉及人工智能规制、数据权利保护等问题,这方面研究有着很大的现实需求,同时对研究者的技术性要求不高,所以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法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相比之下,法律科技涉及到法律人工智能、智慧法院等问题,这方面其中在实践中同样有明显的研究需求,但由于对研究者的技术门槛较高,导致目前国内的研究投入相对较少。未来,随着兼有法学与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可能在法律科技方面的研究会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数字法学是凯原法学院的特色学科,也是国内外近年来兴起的前沿学科。我们作为学生很容易对前沿的新兴事物产生好奇,但由于自身一般没有实务经验,就会理所当然地想象出一些可能并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事实上,这些空想问题看似很“新”,实则是很“假”,得出的研究很可能是脱离实际的的学术泡沫。个人建议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需要充分了解社会现实需求、并尊重技术发展规律,尽可能从真正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形成法律规则与技术规则层面的具体成果。
写作之道,破题精进
1. 能否谈谈您的论文写作心得?
陈亮:首先,我觉得一篇论文最重要的无疑是选题。通常情况下,我们撰写的论文都是进行对策建议型的研究,这需要选择从实践层面的现实问题入手,然后通过理论层面的归纳与分析,最后得出规范层面的具体建议。除了这类的研究之外,其实还有一类是实证分析型的研究,也就是通过经验性的方法对法律运作中的现象进行描述,而无需进行价值判断或规范设计。后一种研究往往会采用质性或定量的方法,尤其是定量研究还要求一定的数理基础,并需要使用SPSS、Stata等分析软件。如果有同学对这方面研究感兴趣,可以尝试旁听程金华教授开设的《法律定量研究》课程,课上会详细讲授如何选题并使用相应软件。
其次,是研究框架的搭建。不同主题的论文写作框架必然有所差异,仍然可以分为两类来看。其中,对策建议型的研究重心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般会围绕“问题提出—既有研究及其不足—新理论引入—新理论展开—对策建议”的结构展开。相比之下,实证分析型研究的重心在于描述规律,框架上可以参考“问题提出—既有研究及其不足—新理论假设—新理论检验—机制解释”的逻辑。
最后是具体的写作方法。从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来说,主要采用的是“四步法”。第一步是完成全文的谋篇布局,设定好所有章节的标题,并组织好各章节内每个段落的主题句。第二步是检查各章节及其内部主题句之间的逻辑,如果逻辑不严密就需要作适当调整。具体来说,对策建议型研究主要检查三项问题:对策建议能否回应提出的问题、新理论的引入能否针对既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新理论的展开能否支撑对策建议;同理,实证分析型研究也需检查三项问题:机制解释能否回应提出的问题、新理论的假设能否针对既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新理论的假设能否支撑机制解释。第三步是围绕每个段落的主题句进行材料堆砌,粗略地注明各段落所用的理论和自己想提出的观点,形成全文的基本底稿;第四步才是精修语言,完善论文最终的文字表达。当然,语言表达的风格因人而已,我个人比较偏好大道至简的文风,尽可能避免繁冗且无谓的修辞。
2. 请问您认为实务经历对法学研究是否必要?
陈亮:我其实没有实务工作经历,只是一直有观察实践现象、并作理论思考的习惯而已。一般来说,我会通过亲历调研或是搜集官方报道等方式进行一手的实践观察;如果受到时间或者客观条件的制约而获取一手素材时,会通过请教在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与好友,获得可信赖的准一手素材。
3. 您在学术道路上是否遇到过困难呢?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陈亮:我所遇到的困难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另一方面是写作上的。比如说有一段时间论文投稿连续被拒搞,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后来尝试降低投稿预期,一旦打开了局面就会顺利很多。在写作中我也时常会遭遇“失语”的情况,明明知道某个问题的想法和结论,但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以致于对内容反复修改而停滞不前。当遇到这类情况时,就会立即给自己放个假,外出做一些运动后再继续思考。
(作者:陈亮)
法学追梦,规划未来
1. 可否请您分享一下未来的规划,例如研究方向?
陈亮:职业规划上主要还是想在高校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做好法学知识的传递与分享。研究方向上也将继续以“法律与科技”为主线,前期可能会结合具体的实践问题进行场景化研究,后期也考虑转向宏观的理论层面进行体系化研究。
2. 对于刚步入法学领域或准备攻读博士的学弟学妹,您有什么建议?
陈亮:目前是想到两个建议:一是要修炼文字表达,无论未来是从事实务工作抑或是理论研究,我们都需要在语言世界中完成彼此的理解与认同。二是希望学弟学妹们坚持锻炼身体,因为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当然,如果有硕士同学有意申请攻读博士,个人建议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再做出慎重决定。目前国内法学博士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随着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进,高校法学院的教职供应量也会逐年减少,未来博士求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所以,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现在硕士毕业后的就业压力,选择读博可能未必是一项明智的决定;相反,选择读博的出发点应当是对学术的真正热爱,这样才能形成相对持久的发展动力、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 您有什么话想和阅读这篇文章的同学们说吗?
陈亮:来到凯原法学院、选择修读法学,势必会经历一场知识的苦旅。在这趟苦旅中,我们都是法律事业的追梦人,难免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而在这苦旅之余,也总有一些事比法学更重要,或是关乎家庭、又或关乎友情。“法在轨道,人在旷野”。法律虽有着严格的轨道,她的一切似乎布满条条框框,又不容得丝毫懈意。但人生始终是无尽的旷野,我们在苍翠欲滴的空气中,呼吸吐纳着自我生命的意义。所以在研习法律之余,也请记得看看法外的世界、记得发现眼下的精彩。
采访 | 张悦彤、马泽原、王云帆
排版 | 王瀚婧
审核|詹蕴如、段紫馨、温喻
责编|江辰子、张嘉欣、陈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