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丨武功河滩古会:把老茶煮出“新香”

民生   2024-12-16 18:53   陕西  

喝一壶老茶,听一曲秦腔,在咸阳武功河滩古会的一角,许多赶集的游客在茶摊上歇脚。冬日里,戏台前,水气氤氲间,一个个熬茶卖茶的小摊,温暖着四面八方来客的身心。

今年68岁的申顺旺,在河滩古会上熬茶有几年时间了。在他的茶摊上,一个迷你小风箱整日呼呼地吹着,烧的火炉里的黑炭越来越旺。炉子边,大水壶、小茶缸一字排开,各色的茶叶在壶里翻滚,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老板,添水!”“来喽!”在戏台前的这一方空地上,戏声、笑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人们喝着茶,也回味着过去的故事。

申顺旺是武功县徐杨村人,村子离河滩古会很近。小时候,一场大病让他患上了小儿麻痹,右腿也落下了残疾。不能外出务工,做农活也不太方便,该如何维持生计?一筹莫展的时候,申顺旺想到了老一辈人留下的煮茶手艺,便定做炉子、茶具,开始以煮茶卖茶为生。有大集,就在大集上卖,平时,村里的红白喜事,他也会煮上几壶招呼客人。

民间俗语有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客必有烟酒茶。在武功,人们总会用“茶饭”一词评价一户人家餐食的优劣,这也说明,茶与武功人饮食有着密切联系。武功虽然不产茶,但人们习惯饮茶。“这东西,要好好传承!”申顺旺称,村里的许多人都会煮茶,他的父母也不例外,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就会了。“维持生计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把这个手艺展示给大家看。”

记者采访期间,不时有熟人和申顺旺打招呼,再聊几句家常。若是“城里人”来,便对他手里的小风箱更感兴趣,申顺旺都会招呼游客坐下,试试风箱的手感。“这东西,现在都少见,你们年轻娃肯定不会用。” 申顺旺觉得,老茶就要用老办法煮,才会更有味道,多让年轻人见见这些老物件,才能更好地传承老手艺。

大集开幕,戏台搭起,茶摊上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父亲腿脚不便,一个人忙不过来,儿子申俊飞也赶来帮忙。平日里,申俊飞在上海打工,遇上大集,只要有时间,他也会帮着父亲经营茶摊的生意。申顺旺负责烧水,掌握火候,儿子申俊飞负责添水、上茶、收拾茶具,父子俩配合默契,不一会,客人就坐满了小桌。

水是家里拉来的自来水,茶叶也准备了许多种:茯茶、红茶、花茶,再配上冰糖、枸杞,火炉旁不大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茶香盖过炭火的味道,给赶集听戏的人带来满满的“烟火气”。

“我不太会煮,这看着简单,其实掌握火候很重要,稍微不注意煮过头了,茶味就不好了。”忙碌的空隙,申俊飞会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着父亲煮茶,在他看来,父亲的煮茶手艺比自己好很多。“除了我父亲,我二伯也在大集上煮茶。这门手艺现在年轻人会的少了,耐不下性子,也掌握不好火候,还是老一辈人煮得更好。”

申俊飞告诉记者,摊位上最火的还是罐罐茶,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更爱喝老茶。“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煮茶,都是拿一个铁丝吊着一个陶瓷茶杯在火上煮,大家围着炉子,好不热闹。” 申俊飞称,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大集上煮茶都用铁制的壶,茶垢要厚一点,味道才更浓郁。因为罐罐茶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因此,很多游客都会在赶完大集之后喝一壶茶,暖暖身子,也一起追忆往昔。

“30元一壶,不限人数,喝完再加,不够就添!”每天早上6点出摊,一直到晚上7点,秦腔唱罢,游人散去,申俊飞和父亲才收摊。在申顺旺看来,忙忙碌碌一天下来,收入多少似乎没那么重要,和乡亲们聚在这个茶摊上拉拉家常,时间也过得飞快。“老了,干别的也干不动了,这个煮茶的活,我喜欢!” 申顺旺笑着说。

戏台前,一个个茶摊紧密相连,让各地赶来的游人在这一刻,因为茶香而相聚于此。风箱一刻不停,呼呼作响,炭火烧旺,热气腾腾。“接着煮,这壶完了再添水!茶要热的才好喝,要保证每个桌上都有热的。”申顺旺一边叮嘱儿子,一边搅拌着壶里的茶。老茶醇香,温暖着游人的心。

西部网民生热线)

咸阳新生活
新视角,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