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一带有谚称“先有湘城灵隐观,再有苏州玄妙观”。湘城老镇,这个古老的水乡小镇,有着它的不寻常的巷陌。
吴门画派祖师沈周先生,乃是土生土长的湘城人。以一介布衣之身,隐逸湘城之西的竹林泉水,于古文化含英嚼华,高致绝人而不事张扬,其诗其字其画名满天下。其墓地在湘城之西,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修缮,现在去看先生之墓,高树掩亭台楼阁,小桥通流水九曲,让人觉得开阔疏朗。墓上遍植先生喜欢的竹。风起时,竹韵细细,让人想起先生的“有竹居”。思贤泾就在不远处流过,它因先生长久立河岸等他的朋友而得名。
每年的沈周文化节,群贤毕至。
湘城老街,现在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了。那座横跨市河的桥,原名“济民桥”。
湘城人都知道这个传说:当年这里闹饥荒,陆云运送军粮的船队经过这里时,不忍看饿殍遍野,便命令散粮济民,自己则投河以殁。湘城人民感其恩,立祠祀之,并建桥怀之,桥为“济民桥”,市河阳澄湖镇段也因之为“济民塘”。陆云也成为湘城土地神,被如今的阳澄湖人亲切地称为“陆云老爷”。
断碣残碑,荒烟蔓草,都付与了多少苍烟残照?几棵老树,倒让人生出这样的疑问:那曾遭雷劫火劫、春来依旧暴青的古银杏哪去了?这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法华庵。始建于公元503年,北宋宣和年间,僧紫峰重建,更名妙智禅院,俗称妙智庵。元至正八年,年少的姚广孝在这里出家为僧,又随灵隐观道士席应真学道。姚广孝得其传,成为精通佛、道、儒和兵法的一代奇人。灵隐观在阳澄湖镇之南,当年姚广孝穿过湘城小巷,走过桥,去镇最南的灵隐观时,他一定没想到过有一天会随燕王起兵靖难;会“功居第一,赐名广孝”;会受命监修《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永乐十三年,永乐帝赦建“少师祠堂”,同时重建妙智庵。
灵隐观最后一次的修建是咸丰五年,1951年改为粮库。门前千年的观桥虽破而依然无恙。桥之东西广阔的水面,至晚河岸渔船云集。渔火半江,渔歌便起。古今多少事,唱啊唱的,唱到“阳澄渔歌”成了文化遗产,渔歌还是不绝如缕。
还有圣堂寺值得一说。此寺明万历三十四年由黄有仁捐资建造,同时作为东岳行宫。每年农历三月廿八东岳大帝生日,阳澄湖及周边乡镇会以村为单位组织庙会,人山人海。妇女们穿着斜襟衣服,襡裙、饭掸,据说这是周朝时的服饰。古老的水乡服饰在阳澄湖还完好地保留着。1998年,传统庙会恢复,而那虽然退出生活但仍完好保留着的“周朝的服饰”已成为阳澄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还有游会队伍边走边表演吹奏的“道教音乐”,也是阳澄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城老街,是一条由细碎的石子路铺成的弯弯的、窄窄的街道。站在济民桥上,可看到老街一面的建筑依着水,有的房子下面密密的木桩支着,房子就在水上面。
下了济民桥,随便哪条弄堂往北,就是去内史祠堂的路。如果一直往东,走至那古石桥,不过桥,稍往北就是妙智庵;过了桥到底,就是圣堂寺旧址(现在为“阳澄湖中学”)。转而往南,随路弯曲,就是观桥,就是灵隐观。走过观桥,踏着石子街继续随路,再走过一座和济民桥一般大的水泥桥,右转,就走上了阳澄湖老街主区。你边走边叹:老街多少年了啊,以至铺路的石子都磨得光光的。
老街安静地待在那里,静静的,窄窄的。经历过繁华,现已失落。老店铺的门板上斑驳的油漆,店面石缝里微微摇动的杂草,偶然响起的急促的脚步声,那些人是奔新街而去的?
然走在老街上,你听自己的脚步,你会感觉老街的宁静安详慢慢氤氲到你的身体,再由身体慢慢浸洇了你的灵魂。如果你有足够的生活经历,你就能看到围绕老街的千里绿野,看到那千里绿野上唱着好听的歌的一条条小河。慢慢在田埂上走路的人,在田野里挥汗的老街有点破旧、寂寞,也正是这点,它会让你在游过后,随时间流逝而越来越想它。
于是,有一天你真的就又乘上了去阳澄湖镇的车……
作者:济白水 图片: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
编辑:小吉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引力播App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