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刚升,浙江海宁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民主转型、新政治经济学、中国改革与转型。著有《政治学通识》《民主崩溃的政治学》《民主的逻辑》《被误解的民主》《抵达》等作品。其中,《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获评“《新京报》2014年度社科书”,并于2022年由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全球英文版。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
道德溃败似乎已经成为常见现象。尽管有人试图论证这仅是特例,但更多人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来判断真实的道德状况。在凤凰网组织的一项超过10万人参与的调查中,竟然有87.7%的网民不同意中国“主流呈现出良好道德风貌”,认为中国“道德滑坡状况确实存在”。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溃败”说,易中天教授的“道德沙尘暴”说,郑永年教授的“道德解体”说,以及凤凰卫视举办的关于“道德崩溃”的讨论访谈节目,都反映出学界和媒体对中国道德前景的重大担忧。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溃败?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很多领域的道德溃败现象?根据央视等媒体的报道,从问题牛奶到问题胶囊——每一起食品药品事件的背后都有一批贪婪而丧失底线的企业。从这看起来,似乎是市场经济和逐利行为败坏了道德风尚,威胁了食品药品安全。不少人认为,道德溃败的根源正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自利与贪婪的激发。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马克思对资本逐利的经典引述:“有50%的利润,它(资本)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描绘早期中国的市场繁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按照孔夫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儒家教义,这种“利来利往”的局面大概会被视为人们为了逐利而倾向于牺牲道德准则。那么,市场经济是否真的容易导致道德溃败呢?恐怕未必如此。如果说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溃败,那么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道德溃败就应该越严重。如果以自由市场制度和人均收入高低来衡量市场经济的水平,北美和欧洲无疑要高于中国。在最新公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10个国家和地区中,除毛里求斯外,其余9个国家和地区在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中都位列25名以内,都属于全球腐败程度最低的国家和地区。这也说明,市场经济本身并非道德溃败的根源。市场经济或可塑造道德风尚
不仅如此,市场经济有可能鼓励优良的道德风尚。在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木匠、泥瓦匠、裁缝等都是最早市场化的工种。笔者幼年时曾亲耳听到这些领域的老师傅们训诫自己的徒弟:做人要老老实实,做事要尽心尽职,做工要精益求精,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生意不断的手艺人。老师傅们的这番训诫固然包含了对年轻手艺人自利的考量,但客观上有助于职业伦理的塑造。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一个个百年老字号的背后都是经营者对于品质的严格要求和对于职业伦理的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的基本理念,大概也是同仁堂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经验亦能说明同样的道理。英国老牌珠宝企业戈尔德斯密斯(Goldsmiths)始创于1778年,作为一个珠宝企业能够持续经营234年,无疑是恪守了最严格的道德准则。成色克重的保证和工艺制作的精湛,都与企业的价值观、管理层的商业伦理和普通工匠的职业操守有关。如果是一个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珠宝企业,只要一桩丑闻被证实,就足以令其顾客流失、甚至关门了事。借助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会奖励那些拥有美德和品格的企业。企业的这种标准和实践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对多数人来说,既然诚如美国国父华盛顿所言——“诚实是最好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冒风险呢?道德溃败的政治与制度逻辑
既然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溃败,甚至可能鼓励美德与品格,那么如何解释目前中国很多领域的道德溃败呢?美国学者科迪维拉的著作则干脆以《国家的性格:政治怎样制造和破坏繁荣、家庭和文明礼貌》为标题。这一理论视角值得借鉴。首先,道德风尚会受到法治程度的直接影响。如果非法市场行为不受惩戒,就是鼓励这种行为,结果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其根源则在于法治的缺位。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治。从世界经验来看,没有哪一个法治缺位的国家能够塑造优良的公民道德、企业伦理和社会风尚。其次,道德风尚会受到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影响。政府管制过密,企业负担过重,政府支配资源过多,几乎注定会危及道德风尚。管制过密和税负过重,会诱使或迫使企业违规经营。一旦企业选择违规经营,就倾向于规避一切可能的监管,并与监管部门官员形成复杂的交易关系。这会严重地腐蚀政商关系。
如果这些做法大行其道,美德不仅无法获得竞争优势,甚至还难以立足。正如美国著名腐败研究学者艾克曼所说的,“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是基本的生存策略”。再次,官员行为和政府风尚本身就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在古老的帝国,君主所崇尚的往往是其臣民所崇尚的。如果君主喜欢歌功颂德和豪华排场,阿谀奉承和奢侈之风就会迅速流行。在当代很多国家,官员行为和政府风尚仍然左右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在已经公开披露的动辄上万元、甚至数万元一桌的宴请中,都有政府官员的身影。如果在官场——普通人眼中的“上流社会”,奢侈作风被认为是身份显赫的象征,那么要在民间社会塑造节俭与审慎的美德看来难度很大。如果奢侈意味着显赫,那么节俭就意味着卑微。目前奢侈之风日盛,无疑也受到了官场风尚的影响。
此外,如果政治权力能量巨大且完全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运作,就更容易塑造一种等级森严的氛围,而不是一种自由、平等和协商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上级更容易变得独断专行和高高在上,他们往往热衷于是否令人敬畏;下级更容易变得趋炎附势和阿谀奉承,他们往往热衷于博得上级的欢心。这种官场风尚一旦形成,往往会快速传染。这与基于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公民道德背道而驰。官场风尚还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官员与企业、与社会打交道的方式,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尚。这是塑造道德风尚的另一种机制。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认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信用。”信用的基础是诚实。那么,政治是否会影响一国的诚实程度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简单地说,国家的政治秩序和合法性是否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之上?政府的实际政策与其宣称目标是否相吻合?政府官员是否普遍地做到表里如一与言行一致?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是否真实可信?教育系统是否真的鼓励每个学生养成诚实的品格?新闻媒体是否能真实客观地公开报道这个国家每天正在发生的事情?只有对这些问题做出确定无疑的肯定回答,诚实的品格才得到真正的鼓励。
按照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的看法,道德对罗马共和国兴起和罗马帝国衰亡都至关重要。在兴盛的罗马共和时代,“荣誉,还有美德,是共和国的宗旨”;而在衰落的罗马帝国晚期,“堕落的继承人之间互相竞争的,不是谁的才德更为出众,而是谁更沉溺于无聊的奢靡”。吉本认为,道德溃败正是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后世应当引以为戒!
他被誉为“最会讲中国故事的外国作家”。
他在过去受到如潮赞誉,却在今天遭遇风凉话:甚至当下无论是“美国爱国者”还是“中国爱国者”都在嘲笑、批判他。
他是美国人,有一个普通中文名:何伟。
二十年前,何伟千里走单骑,接触普通中国人。记录下普通中国人不能写,又“比普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江城》《寻路中国》《奇石》。
▲何伟在江上对一家人进行采访
作为记录当代中国的无可替代者。何伟记录中国,不恭维、不谩骂,而是思考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许多中国人读过何伟的书,会感觉平时是闭着眼生活,读过后是开眼看中国。
“每次读何伟一股凉气上背脊,他比我做中国人更称职。”
“多年来所见所闻一直理不清头绪,在外人眼中却看得这么透彻。”
何伟是外来者,他有表述那些不可言说的奢侈,比如:三峡大坝、迁徙、强拆……
也因此,对“狭隘民族主义”等行径,比国人要抨击地更猛烈、也更“嫉恶如仇”……
▲何伟在涪陵,摄于1996年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亲身参与者,懂得宽和理解这一切。他对中国普通人的具体而微记录,透视着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
他讲述的虽然不是此时此刻的中国,但是放在任一时代都具有普遍意义。就如今天现实的诸多魔幻,都可在他书里找到常读常新的底色。
敢写、会写、能出版,这些加在一起成就了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奇石》,对中国读者来说,一切都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由于书中感触点太多,几乎每页都有:
读得快的读者说:太流畅了,就算我状态差到什么书也看不进去了,何伟的书也能一口气读五百页。
读得慢的读者: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不是因为不好读,恰恰相反,是太好读了以至舍不得很快读完。
柴静说:何伟写出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和那种亲切的酸楚。
《南方人物周刊》评价: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
如今,何伟已经离开中国。
很多读者慨言,何伟的书,放在现在的话怕是出不来的。
如此真实的书,中文版竟然没有删改。更有人说,怕是很长时间都找不到这么好看的书了,且看且珍惜吧。库存有限,建议收藏,先到先得。
立即抢购
(出版社直发,品质保障,放心购买)
纸媒曾经是很多中国人的青春记忆。以前的人们,每当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就会对着杂志名单开始订购期刊。然后,每个月的头几天都满心期盼,直到在家门口的邮箱中收到,或是从老师的手中接过最新一期的刊物,然后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熬夜读完。我想,那时的杂志承载的是我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你也许没想到,如今依旧有一小波人“吃力不讨好”地坚持做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团队就是这么一群人。
想必只有老读者才知道,它曾经多次“神预测”经济形势,许多人因为它,财富获得了很大增值,甚至迈向了财富自由。
2003年非典时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会高速跌落,但是它却告诉大家,中国经济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
当然很多人不信,但那些少数相信的人就抓住了2003年—2007年的经济暴涨期。
2007年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它却提醒大家提防“泡沫经济”,相信的人最终就躲过了2008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只是这本杂志神奇之处的冰山一角。
它全年52期,从热点新闻、社会、经济、消费、理财、文化,到考古、科技、人物、国际、娱乐,都能在里面找到,包罗万象。
各界大咖,作家、主持人、歌手甚至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大佬们,都是它的忠实读者。很多朋友一爱就是十多年。
说实话,我觉得今天还在看它的人,都是逆流而上的勇者。
因为,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今天,它让每一个——
对世界依旧充满好奇、渴望独立思考、希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几多真相和深度知识的人,拥有了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
它就是中国备受尊敬的周刊之一,《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2025全年开启订阅
独家专享冰点价+丰富赠品
大浪淘沙的精品周刊,深刻丰富好读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425元
(领券之后更有惊喜优惠)
立即抢购
(出版社直发,正品保障,放心购买)
(若需要开发票请备注留言)
从“出轨如何应对”“丧偶式育儿”、到校园霸凌,它都以独到的笔锋进行深入报道,给我们启发与反思。从巴以冲突、俄乌战争、土耳其地震、诺奖热门,到女性主义,ChatGPT......它始终坚持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内容的独特思考。努力用看得更高的价值观,更多元的视角,带读者摆脱碎片化信息的包围。热读杂志TOP:《为什么都想测试人格:MBTI,社交爆款的狂热》《规划老年:心态 人际 医疗 财富》《“更好的自己”与陷阱:如何避免完美主义》提供「站得更高」看问题的维度,帮助读者做出明智决策。创刊近百年来,收获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一位三联8年的老读者,分享说: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这样一份拒绝与低俗为伍的杂志,值得走入更多中国家庭。它自带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吸引着我们一口气就想读完。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个订阅它的家庭,有了更多可交流的共同话题。让家人的陪伴,变得更有质量。尤其是这一次,我们给大家争取到了,超值限时团购价!一定要抓住机会!每周1本,每一本100多页内容,每月4~5期新内容,跨年52期一共52本杂志。作为三联的老朋友,我们为大家争取到了专享订阅福利:《三联生活周刊》2025全年订阅,一共52期,每月4~5期新内容,包邮到家。赠品1 三联精选期刊2本(封面随机),价值30元。每天只需1块多,就能让全家人收获一整年紧跟时事,深刻、有质量的阅读乐趣。注:下单后,赠品中的2套精选期刊48小时发出,88元增刊2025年1月底发出(如遇节假日顺延)。
《三联生活周刊》
2025全年开启订阅
独家专享冰点价+丰富赠品
大浪淘沙的精品周刊,深刻丰富好读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425元
@哲学之路公号始终致力于精选优质文章,相信思想的力量,拒绝贩卖焦虑,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遇见不一样的观点态度,看清社会与人性的复杂和纯良,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长按识别二维码赞赏,支持我们一起传播更多优质内容。
现在关注“思想潮流、世界人文历史”公号:
回复“福利”,即可免费获取人生最值得阅读的30本书
回复“免费资源”,即可免费获取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名校的文史哲艺术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