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运动场上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团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彝族、藏族、汉族等不同民族的100多名同学们,因为对彝族高腔的共同热爱而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和分享着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主唱者吉什王贵,来自艺术与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22级3班,这位皮肤黝黑、身材健硕的彝族青年,不仅是彝族传统音乐的忠实爱好者,更是“阿都高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回想起自己的音乐之路,吉什王贵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自豪的光芒。他曾参加2021年中国好声音峨眉山赛区的比赛,凭借着对彝族高腔的深情演绎,荣获季军,并在四川省赛区挺进前30强。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音乐才华的认可,更是激励他不断前行,为彝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11月,吉什王贵受邀参加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研讨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彝族传统音乐在文旅融合中的新路径。这次研讨班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交流的盛会。
在研讨班期间,吉什王贵聆听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这些讲座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彝族历史及传统音乐文化、非遗政策法规及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等多个方面。吉什王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
“这些讲座不仅提升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音乐的审美鉴赏力,还让我深刻理解了如何将彝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文旅产业的途径及方式。”吉什王贵感慨地说。他深知,彝族传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宝贵遗产。通过文旅融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在研讨班上,吉什王贵详细介绍了彝族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分享了自己在学习与传承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他深情地讲述着彝族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以及自己在传承阿都高腔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
“我认真聆听了其他与会者的发言,特别是关于如何将彝族传统音乐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吉什王贵说。他意识到,通过文旅融合,可以将彝族传统音乐转化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与文旅融合的实践案例,吉什王贵还参与了西昌市、美姑县等地的旅游特色创新区域考察。在这些地方,他看到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积极影响。这些考察让他对如何在乡村文旅建设中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与转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次研讨会让我大开眼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文旅融合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吉什王贵兴奋地说,“我意识到,彝族传统音乐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憧憬,吉什王贵回到了熟悉的校园。他换上了精致的彝族服饰,准备为民族文化社团“诺苏协会”的成员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活动一开始,吉什王贵就向师生们介绍了阿都高腔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他用浑厚有力的嗓音现场演绎了阿都高腔的经典曲目,那悠扬的歌声如同山间清泉般清澈而悠扬,将师生们带入了彝族文化的神秘世界。在场的师生们无不陶醉其中,纷纷为吉什王贵的精彩演绎鼓掌喝彩。
“阿都高腔是我们彝族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吉什王贵深情地说,“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彝族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小使者。”
在互动环节,吉什王贵与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他耐心地解答着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分享了自己在传承阿都高腔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他还鼓励师生们要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去保护和传承它们。”吉什王贵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彝族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除了在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推广活动外,吉什王贵还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布拖县,开展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他深知自己的家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吉什王贵决定利用自己学到的文旅融合理念,组织一支由自己和其他非遗传承人组成的演出队伍,在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进行彝族传统音乐的表演和展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游客的关注和兴趣,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吉什王贵还利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家乡文化旅游的推广文章和视频。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用文字诉说着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些推广文章和视频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和兴趣。
“看到家乡的旅游业越来越兴旺,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吉什王贵感慨地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文化,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吉什王贵的家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游客欢迎的文旅小镇。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欣赏彝族传统音乐的表演和展示,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游客的到来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彝族文化。
阿都高腔有彝人京剧之美誉,具有字清、腔纯、音高,大小腔互衬、刚柔相映等明显特征。阿都高腔一般由一人演唱,唱调取材于彝族经典名著或即兴赋词。随着唱词的涵义和演唱者的心情变化。阿都高腔拾级而上,顺流而下,发音领域和谐而酣畅,使听众从唱腔艺术中得到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或忧郁、伤感的美的自然享受,进入时而悲壮淋漓,时而缠绵含蓄,时而爽脆流利的美妙境界。或许与彝族地区阿都人地域“十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和“见妹要走一天路,高腔一扬妹在家”的独特地域文化和独特山谷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难怪,山外的来客常常说:“阿都高腔具有余音绕梁或三月不知肉味”的韵味。
阿都高腔是凉山彝族阿都人对大山的依恋或馈赠,阿都高腔是大山里彝族阿都人原生态的音乐和诗歌,阿都高腔是阿都地区彝族阿都人歇斯底里的心灵向往和表露。听,谁叫你来到我故乡,远方的朋友。啊呀!又开始畅饮了又要醉了吧,其实只要心儿醒着,许多事儿不够摆;谁叫你来过火把节,远方的朋友。啊呀!索玛花儿又开了彝人的歌谣又唱了,其实只要有梦想,许多事儿会实现……
流传于普格、布拖等地的阿都高腔,在中国彝族的诗歌和音乐中具有独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深受各族干部群众的青睐。随着彝族音乐的发展和彝族地区旅游的兴起。近年来,搜集、整理、创作和演唱出了《夜月为谁出山来》《啊约朵乐荷》《阿莫哩惹》等阿都高腔歌词、曲,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歌曲流传于大小凉山的村寨、特别流传于所地方言区。阿都高腔,是一首风中传来的歌。阿都高腔,是一首人们永远唱不完听不够的歌。
布拖彝族民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歌谣,高腔即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其特点是高音尖腔假声悠唱,一段一乐句,同一曲调稍加变化反复演唱,起腔多作五至八度式大跳,突然跳升至高音,然后以假声歌唱,临末以本音拖腔,最后以四至五度甚或七至八度兀作下跌,戛然而止,结束全句。其音韵和谐,节奏自由,或热烈奔放,或低沉缠绵,幽怨哀伤,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正如诗人何其芳所称赞:“布拖彝族阿都高腔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遥远的寂寞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内容上,这些歌谣有感而发,信手拈来,最直接地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凡田间劳作的欢欣,居家日子的恬美,喜庆祥和的祝愿,伤感悲痛的回忆,美满爱情的憧憬和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涉及彝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END
融媒体中心策划出品
编辑 | 赵秋芳 伍滟月 刘雅颖(实习)
责任编辑 | 罗晓娟
初审 | 张娜娜
复审 | 黄建刚
终审 | 陈伟
点击在看和赞,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