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投身乡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中,儿童早期发展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4班的丁淯琳,便是这样一位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勇往直前的青年典型。
丁淯琳,2018年从川南幼儿师专毕业。“在学校,我们不仅要学习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多关于幼儿教玩具制作的实践课程。”丁淯琳回忆道,通过亲手制作各种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手工艺品,让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除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丁淯琳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志愿服务等。她深入乡村,与孩子们亲密接触,了解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需求。
正是这段充实的校园时光,让丁淯琳更加坚定了将来要投身乡村、服务家乡的决心。毕业后,她迅速投身到家乡的文化传承和农文旅产业发展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毕业后,丁淯琳放弃了城市里优越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隆昌市圣灯镇,投身到返乡创业的浪潮中。她的父亲是一位与土陶相伴了38年的匠人,用一生的光阴见证了传统技艺的辉煌与挑战。
面对现代工业对传统技艺的冲击,丁淯琳意识到,许多珍贵的传统技艺正面临着被遗忘和失传的危机。“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技艺,让它们得到传承和发展。”丁淯琳说道。
2018年,在丁淯琳的推动下,家乡的土陶技艺获得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这一荣誉不仅让丁淯琳感到自豪和骄傲,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要传承和发展这项技艺的决心。
然而,如何把家乡优质的农文旅资源发展好,成了丁淯琳心中夙夜难寐的难题。她深知,仅仅依靠传统的土陶制作和销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2021年,丁淯琳了解到,现在的家长期望学生不仅注重学习,还要注重劳动社会实践。同时,文化和旅游部也提出了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的政策。这些信息让丁淯琳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于是,她提出了恢复龙窑和柴窑传统烧制非遗文化工艺技艺的想法,并寻求外来资金与技术支持,推进土陶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她希望打造一个集土陶艺术品展示、土陶艺术交流研究、土陶创作、土陶美术写生、土陶文化影视拍摄、土陶文化旅游休闲、学生研学为一体的多项功能龙窑特色村落及乡村度假旅游休闲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丁淯琳对龙窑进行了全面的翻新,并着手重建了柴窑,成功恢复了拥有悠久历史的柴烧技艺,让这一古老而珍贵的工艺在现代得以延续。
在此基础上,丁淯琳利用土陶厂现有的资源,开办研学基地、开发土陶课程,通过策划组织“寻伟人足迹,传承土陶文化”研学活动,亲手教授孩子们这门古老技艺,让年轻一代能够亲身体验到土陶制作的乐趣。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学习,感受土陶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为村民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2022年,丁淯琳迈出了创业路上更重要一步,创立隆昌市东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谈及成立公司的初衷,她满怀激情地表示,希望通过土陶研学这一载体,融合红色精神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休闲娱乐、采摘垂钓及观光旅游等多元素,打造出一个集教育性、文化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特色农文旅产业,为游客提供深度接触农村、体验农耕文化、感受乡村魅力的平台。
丁淯琳深知,一人好不是真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此,她决定将隆昌市东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融入村集体经济之中,与村委紧密合作,通过联合运营,实现从单一项目到全面布局的跨越,将梨园村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农文旅目的地。
她将公司(隆昌市东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加入村集体经济,和村委共同努力实现由点到面,把梨园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农文旅目的地,与乡亲们一起共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如今,丁淯琳的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随着农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通过参与旅游服务、手工艺品制作等方式增加了收入来源。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自豪感和归属感,共同见证着梨园村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的华丽蜕变。
丁淯琳不仅将个人梦想与家乡发展紧密相连,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享成果,带动乡亲们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共同书写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融媒体中心策划出品
编辑 |王玉虹 李晗 尼小英 申佳润
责任编辑 | 罗晓娟
初审 | 张娜娜
复审 | 黄建刚
终审 | 陈伟
点击在看和赞,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