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玩物的三重境界

旅行   2025-01-13 08:12   浙江  

古人爱玩物,会玩物。

《道德经》有云:“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道出了古人赏玩雅物的深意——少欲得安,多则迷惑。

在古人的眼中,玩物不仅是外在的享受,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之旅。由形至情,至神,这是古人玩物的三重境界,是一场灵魂升华的奇妙旅程。

每一层境界,皆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情趣,滋养生命,点亮华夏文明的星河。



观物之形:从外物之美到内心的震撼

观物之形,是赏玩雅物的第一重境界。如同孩童初见繁花,满目新奇而心生迷恋。美玉,因其温润的质地和晶莹的色泽,吸引人驻足观赏。每一块美玉,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纹理如山川脉络、江河流淌,线条流畅,宛如天地之间的灵气凝聚。赏者用手轻轻抚过,感受它的圆润、清凉与适宜的重量,这种对美的欣赏,正是初识雅物的震撼。

对于书画的欣赏亦是如此。展开一幅古画,墨色的晕染仿佛将山水之间的风光一一呈现。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潺潺的流水,线条流畅得如同音符跳跃。观者仿若能置身其中,听松风拂面,观飞鸟翩翩,这便是对形之美的沉醉。此时,赏者的目光如同流云般游移,爱不释手,完全被作品所吸引。

在此境界中,赏玩者尚停留在对雅物的外在美感的惊叹与迷恋,目光在美与和谐中流连,触动了心灵的最初波澜。



悟物之情:从形到神,感悟物之情

若仅仅停留在对形的欣赏,便是浅尝辄止。真正的赏玩者,已能在雅物中感受到一种更为深刻的情感。这一境界,是物我交融的第二重体验。它犹如知己相逢,灵犀相通,打破了物与我之间的界限,让赏物者与雅物的情感脉搏发生共鸣。

比如,抚一古琴,指尖拨动琴弦,音符流转,仿佛能听见古人心底的幽思。琴音或激昂、或悠扬、或悲戚,每一声弦音背后都藏着千年的情感。伯牙摔琴谢知音,他与子期的心灵契约,正是通过琴音这一载体得以表达。琴弦轻拨,悲欢离合、英雄豪杰、山林闲适,似乎都能在音律中栩栩如生。

再如古砚,米芾对砚台的痴迷便是这一境界的写照。他见一块好砚,便恍若见到了千年文化的厚重与积淀。砚的质感细腻,摩挲间如婴儿肌肤,声音清脆悦耳,仿佛能听见古人的吟哦。砚池中的墨香四溢,给人以不尽的智慧与文化的浸润。在这一层境界中,雅物不再仅仅是物质存在,它蕴含着深沉的情感,能够引发赏玩者的内心共鸣,如同与古人对话,触及到那份遥远却真实的情愫。



通物之神:物我两忘,心灵的归宿

当一个人进入了赏玩雅物的最高境界,物与我便已融为一体。此时的赏玩,超越了单纯的观赏与品味,而是一种“通神”的体验。这一境界,是赏玩者与物之间的完全融合,心灵的极致升华。

以茶为例,当水渐沸,茶叶在水中舞动,仿佛生命在此绽放。茶香弥漫,气韵悠远,进入这一境界的赏者,已能心随茶香而静,神与茶韵相通。如同卢仝所言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每一口茶,都是对灵魂的洗礼,都是超脱凡尘的愉悦。

在这一层境界中,雅物已不单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心灵的寄托。赏玩者通过与物的深度交融,触碰到天道与禅机,超脱了世俗的纷扰,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时的“玩物”不再是追求物质或情感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升华,物我两忘,浑然天成。


古人玩物的三重境界,从“观物之形”的欣赏,到“悟物之情”的共鸣,再到“通物之神”的物我合一,每一重境界都是对生活深刻理解的体现,都是心灵不断升华的过程。

在今天的世界,我们或许难以触及那种对雅物的极致领悟,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雅物,借此品味人生,陶冶情操,超脱尘俗,走上属于自己的心灵修行之路。


源:中式居住美学编辑,部分文字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兰亭书会
书法艺术,传统文化,交流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