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高楼——王国维致罗振玉书札专场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朵云轩
白发几人怀故苑,青山何地葬遗民?在所有人言必谈“革命”“西学”的一派新气象中,固执的王国维至死也没有剪掉瓜皮帽下的辫子,尽己所能地捍守了前朝传统士大夫最后的坚贞。
无所谓迂腐、或者愚忠,也没有凄凉、愤懑,在昆明湖那一汪碧蓝如玉的湖水中,王国维倏然跃向当中,直到湖面重归平静。除了寥寥遗音“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所掀起的波澜外,便只剩“君子死社稷”般的绝望余响。关于王国维“投湖”缘由,陈寅恪曾言: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或许除了绝望于文化式微,更为重要的是,王国维一直对于清廷覆亡,心存忏悔。其早年追求新学,希望能以此推动社会改革,挽救满清政府于危局,却不曾料想,这些政治变革,却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而在进入民国后,曾经“超前”的王国维又总是显得不合时宜。“老学究式”的无言抗争,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然不论如何,被视为旧文化最高“士大夫精神典范”的王国维,如遗珍未央,最是人间留不住。在自沉当日,王国维给溥仪写了最后一道遗奏:“而二十年来,士气消沉,历史事变,竟无一死之人,臣所深痛,一洒此耻,此则臣之所能,谨于本日自湛清池。”静安沉湖,衣冠千年犹有冢,这个偏执的行为,丝毫不影响世人对王国维峻洁与才学的推重。当初,有着“大炮”外号的傅斯年,直言不敢去清华执教的原因便是敬畏王国维,而非梁启超、陈寅恪。及至于今,亦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中国有三大天才都死于水,分别是屈原、李白和王国维。他们三人各自代表着一千年的文化史。一千年才有一篇《离骚》,一千年才有一曲《将进酒》,同样一千年才有一本《人间词话》。”笔者以为,屈原与王国维似更相近,屈子投江,开启了传统文化的源头,而静安沉湖,则宣告了旧文化的结束。此次,朵云轩2024秋拍,征得“王国维致罗振玉书札一批”,计十九通,同一上款,体量殊大,为近些年拍场鲜见,甚是可珍。这批书札作于辛亥革命后,自1916年至1925年,或忧心于时局,或言及金石考释,或述生活状态,或为书画收藏等,内容甚是丰富。其既是“罗王”交谊与学术交流的直接见证,对于王国维的思想研究亦是难得史料,皆著录于《王国维全集——书信》,大部分亦见于《王国维年谱长编》,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与收藏意义。王国维与罗振玉构建的“罗王之学”,继承乾嘉考据学、金石学等,尤是对殷墟甲骨与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文物的贡献,掀起汉学研究浪潮,亦被公认为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 顷寄一函,而闻汪子同来沪患痢在旅馆中,想有数日句留矣。丁辅之所云《涧上纪略》一书,其人即持去,后得公复,乃踪迹之。前日初旬见辅之,询高欣木以售者踪迹,恐已售去,未必能找得矣。严修能手写文稿八篇、诗一首奉呈左右,请詧收。内《题汉弩机摹本后》与《秋堂延桂图记》二篇未入集中,已校出矣。 前函所示诚非此间所能隃度,然世界风潮不可不察。伦敦工党之所宣言,几欲步罗刹之后,如西洋三岛爆发,则东三岛与我神州必随其后。老树尚为之漂摇,况未生之萌蘖乎!二妙之言过夸,亦请察之。专肃,敬请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一、《王国维全集——书信》,第288-289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二、《王国维年谱长编》,第278-27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曾言:“卜辞研究,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盛一时。”此说广为学界认同。其中,“雪堂”即罗振玉,有“近代传古第一人”之誉。“观堂”为王国维,“彦堂”“鼎堂”则分别是董作宾、郭沫若,四人并称“甲骨四堂”,在学术上皆造诣精深。罗王二人同为前清遗老,又因共好文字之学,彼此间时有学术探讨考订,遂成莫逆,并结为儿女亲家,故札中称雪堂先生亲家。是札所提及汪子同为罗振玉外甥。丁辅之,篆刻家,与王福庵等发起创建西泠印社,系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从孙。高欣木为高野侯,名时显,字欣木,号野侯,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札中“严修能手写文稿八篇、诗一首奉呈左右”,与6月15日致罗振玉札云愿以严九能文稿、信件与罗振玉交换兮甲盘拓本,以及6月18日罗振玉致王国维札称“兮甲盘本欲以赠公……待从容时即检出也”,相互印证。 严元照(1773-1817),清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文学家,字修能,一字久能、九能。故是札应书于1919年6月21日(文后其余诸札时间考释,亦为公历,不再注明)。而“前函所示诚非此间所能隃度”应是言及“哈校”停课,王国维曾于哈同创办的仓圣明智大学任教。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局势亦瞬息万变。“伦敦工党”为英国议会第一大党,“罗刹”指苏俄。“老树尚为之漂摇,况未生之萌蘖乎”则表达对饱经沧桑的国家命运之担忧。“二妙”似指廖容、廖肃昆仲,广东惠州人,曾参与宗社党活动,后皆被张作霖所杀。是札花笺,亦是精美。 晨奉书,敬悉一切。观自廿七日起感冒数日,今日稍愈。 连日阅报,知津埠水势亦至岌岌,不知连日堵御效果如何?如过今明大潮汛,想可无虑矣。 少府诸公欲将房产交哈经理,观已为楫言其详情,楫谓明道与高密亦略知之。观又言彼系巴结当道者,力实不足以庇我;又与言某氏在哈处之权力至小。楫言高密亦云其不能作全权代表,而少府犹有此举,真不可解,恐为之线索者仍是某某。(即前函所欲安顿者。)将来卽由某某经理可预决也。楫已多日不见,其辞职说前曾闻之,尚不知其究竟,楫之见解与庄甚相似也。 王氏手稿中观所抄出者乃《方言疏证补》,前载东原说而后加以案语,较戴氏说甚为精深,惟钞出者仅二十页,不及一卷,甚可惜也。(想原书止此,非缺佚。)观拟作一跋,成后当与钞稿并寄也。 内部条例未见,殆本有所为而作,但于各团体及私家藏古器古籍并有干涉,故各方面无不反对。如大库物,闻叔平言似亦为收归彼有之一种。前日报载北大研究所有一反对意见书,措词甚为有力,不知此条例已颁布否?闻已经登载报纸,但我辈未见耳。专肃,敬请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一、《王国维全集——书信》,第402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二、《王国维年谱长编》,第42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是札“连日阅报,知津埠水势亦至岌岌,不知连日堵御效果如何”与8月13日致蒋汝藻函云“此间自兄行后,又大雨数次,永定河又决东岸”、“津南尤甚,津埠危甚”,以及7月25日罗振玉致王国维札云“日来天津水警频闻,不知能否幸免”相互印证,故应书于1924年7月31日。而“少府诸公欲将房产交哈经理”则与《郑孝胥日记》6月30日载“晚,内务府宴姬佛陀于会贤堂,商经理皇室房产事”言指同一事宜,“哈经理”为哈同。“楫谓明道与高密亦略知之”中,“楫”应为佟济煦,字楫先,溥仪近身侍卫长,生于福州,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佟济煦在天津张园、静园协助溥仪处理日常庶务。此外,王国维写信给罗振玉,涉及相关人事时,往往以代指称谓,“明道”为陈宝琛,“高密”指郑孝胥。而朱益藩称“紫阳”,“金梁”为“日”,“温肃”为“太真”。由此可见,这些遗老,似乎在谋划一些事宜,甚是小心翼翼,恐为他人所知。札中《方言疏证补》王念孙撰。一卷。是书旨在补注戴震《方言疏证》,间亦订正卢文弨、丁杰两家之说。前列戴氏疏证,后附按语。为王氏未竟之稿。1925年罗振玉刻入《高邮王氏遗书》中。释文:北庭解纽,南势方张,匹磾欲钞辛亥陈文解决时局,凡旧系人物已隐隐成一同盟,党人声势亦有加无已,而实力终逊于段,将来总以袁退段代了此一局。揆诸人民厌乱与各方面畏难苟安之心理,舍此决不出他途。以后此篇陈文尚须时时钞袭,不知尚有大英雄出起而定之者否?沪上一时治安,尚无他虑。今年蚕事又为乱事大有损失,江浙二省所损恐在千万上下耳。我辈只可作蠹鱼,别无可为者。再请纯伯一书附呈。程冰泉尚未到。其日币损失距书到时价在百元以上矣。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一、《王国维全集——书信》,第76-77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二、《王国维年谱长编》,第16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是札”沪上一时治安,尚无他虑“与1916年4月14日罗振玉致王国维札中”不知沪上近何如状,沪南能免攻战之否?”承接,而言及“纯伯”(陆心源之子陆树藩)、“冰泉”(上海汲修斋古董商人)亦知为致罗振玉。故本札书于1916年5月10日。“匹磾欲钞辛亥陈文解决时局”,其中“匹磾”应代指段祺瑞,晋朝有大将段匹磾。“而实力终逊于段,将来总以袁退段代了此一局”,应是指是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重新称大总统。而札中“人民厌乱”、“今年蚕事又为乱事大有损失”则可见王国维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心境。只可惜时不我予,只能做个读书人。“蠹鱼”被文人视若会读书的小虫,陆游有诗“吾生如蠹鱼,亦复类熠耀。一生守断简,微火寒自照。” 一昨连接赐书,敬悉一切。维前后所上诸书,亦当均达左右。此间所以处姬君者,正舆赐书大致符合。包办之局已定,景叔口答必可作据,其后补答之书不来,(因此后二三日连日见面。)既已言定,亦不便要其手书矣。惟闻后数日所言,则征外间文稿一条,恐不能行。因后与姬君商征稿页数,仅云每期十页左右,则应之者恐不踊跃。而杨芷晴亦无暇,培老及曹君直、张孟劬(即张采田)亦未必尽当我辈之意。故第一、二期拟姑以旧史学上之稿充数,(当舆言明,此系格外事,不必酬,以后亦不能每月有之。)后再议之。 《史籀篇》字共得二百二十字,(《玉函》辑本有误。)已释得六十余字。昨释廿余字,中有五字颇佳。全书当得四十页,恐须分两卷用之。现在竭力进行,恐须至二月底始能齐稿(因撰稿、古书均须钞。)也。昨日释一字,敬以奉闻。此字许君既谓“瘖省声”,又谓“从人,人亦声”。瘖、人既不同部,又二字与亦不同部,于是纷纷聚讼。今以毛公鼎、应公鼎二字观之,其字作 ,从 ,当舆同意,象腋形,象二腋,象一腋,下从亦下鸟,乃会意字。且知臂鹰之俗,古已有之矣。此说不知何如?祈教之。 此间自十八日后,无二日晴者。近四五日,日草《史籀篇疏识》三四页,上卷月内可成。篆文虽有人写,虽刻木活字太多,又楷字需刻者亦太多,或须用石印,以后小学书皆石印,版式与铅版同,一书二版,如《永慕园丛书》例,须商之。沪上初到,用费甚大,器具已买二十元,书架十八元,将来需添者甚多。程秉泉之伙,廿四晚,云由宫崎赴东,而昨今并不来托打电报,不知行否也。专此,敬请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王国维全集——书信》,第59-60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是札为王国维少见长札,其中“近四五日,日草《史籀篇疏识》三四页,上卷月内可成”与日记正月廿六日中“写史篇考释四页”吻合,又考释史籀篇文字等事宜,与1916年2月25、26日王国维致罗振玉札内容亦承接,故本札应书于1916年2月28日。“姬君”应为姬觉弥,又名姬佛佗,哈同总管。哈同是上海第一财阀,病故后,姬实为哈同继承人。罗伽陵夫人信奉佛教,贫图享受,一切都授权姬氏。“景叔”为邹安(1864-1940),字寿祺、一字景叔,号适庐、双玉主人,浙江海宁人。居杭州,贡士,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补行殿试,中进士。后任江苏丹阳知县。精金石文字之学,富收藏。其亦曾为哈同所创办仓圣明智大学的教授。而“杨芷晴亦无暇,培老及曹君直、张孟劬(即张采田)亦未必尽当我辈之意”,其中,“杨芷晴”为杨钟羲(1865-1940),清末藏书家。“培老”是沈曾植。“曹君直”为曹元忠(1865-1923)晚清藏书家、校勘学家。张采田,史学家,清史馆纂修。程秉泉即程冰泉。王国维称诸家为“旧史学”,可见虽同为遗老,然彼此学术观念却大相径庭。据张采田致王国维札所言:“近阅杂报兄竟为人奉为考古学大师矣,与此辈研究礓石者为伍,得无有陨获之叹耶!弟尝谓周孔以前有何文化,不过一堆石而已。此种醋石愈研究愈与原人相近,再进则禽兽矣。”亦可窥见。 前日寄一书,想达左右。是日接手书,敬悉一切。哈同路房屋,询之景叔,云最大之三幢屋,有五十余元一所者,余价不等以大小为差。后丁辅之来云,彼所租之屋月四十元,(其屋在静安寺路哈同路转角,乃最利便者。)其里中之屋不过三十五元左右,然颇闻其屋颇多租出,不知届时有合宜之屋否?若以相宜之地而论,则此时租屋决非难事,惟电灯极难。现在沪上电力不足,故不能新增电表,必须辗转购之他人。辅之言哈同路南民厚里有路(屋)二幢,系二屋打通者,租廿元,兼已装电灯,然此屋于公不足用,又万不能于此时即定也。维意哈同路屋地稍僻静,空气较他处为佳,然防火之事则舆他里屋无甚悬殊,最好于英法界西偏觅一小洋房较为合宜。乙老之屋月六十金,如有此种屋,则公之全眷与书器亦略足容,固然此须待公到后广托有场面产业之人必可觅到,如托刘、蒋诸人必有相宜之屋,惟此时既不宣布碍难办理耳。至秋冬间自以暂租三幢屋为宜,不过后又须移居耳。目下尚有二三日余裕,当徐觅妥屋,即哈同路屋尽租出,不虞他所无之也。 辅之处书第二卷已排成五十页,据云月内可成,否则下月上旬必可告竣。凤老书已付与画图,图约百余枚,已画成一本,渠询之刻工云,每枚须五角,(此系要价。)又云当广询他处,然使每枚二角似不便宜,此书刻图一项已须二三十元矣。渠欲付百元,嘱致函先生寄沪,昨已函致纬公,请其酌付。(因现在排印已成之物尚未及百元。)公如有函致纬,可请其付之,因公书到沪时,《叙录》必已印成矣。专此,敬请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一、《王国维全集——书信》,第268-269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二、《王国维年谱长编》,第26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是札一通二页,内容言及哈同路租房事宜,与1918年7月19日罗振玉致王国维札云“请密探哈园赁人之宅,在该园左近,三楼三地,价每月几何,有点灯否”相吻合。此外,“辅之处书第二卷已排成五十页,据云月内可成”以及“凤老书已付与画图”与18日早札”雪堂叙録……下卷已送校者三十页“、14日下午札“凤老书已取去画图”承接,故本札应书于1918年7月30日。是札提及丁辅之、邹安。“乙老”为沈曾植,“凤老”为柯劭忞(1848-1933),字凤荪、凤笙,号蓼园,以史学研究见长。独立编撰了《新元史》,并负责总成《清史稿》。“纬公”应为范兆经,字纬君,罗振玉妻弟。 昨日寄一书,想达左右。是晚赴姬君招饮,坐中尚有况夔笙等,不及言学报事。归时询景叔,每期页数大约需八十页,则附印古书殆三四十页足矣,夔笙恐须在此报中作文,又兼金石美术事,因其人乃景叔所延,又艺风所荐,而光境现复奇窘故也。乙老言其人性气极不佳,杨子勤则无暇为此云。姑洵之。 艺风处到后十日未往,而于蟫隐邂逅一次,渠见乙老询维甚力,乙老劝往拜,殆有相怪之辞。昨因雨甚不能移居,因冒雨访之。谈古书事颇有异闻。云查伊璜《罪惟录》一百卷手稿(乃明私史,纪、志、传皆有。)去年由费景韩得之,售与刘翰仪,又陈仲鱼《简庄疏记》十八卷皆经学札记,艺言甚佳。(不知信否。)此书归盛杏荪,已由刘氏付刊,其半已刻成。乙老言近岁见闽本《东观余论》,系长睿之子所刊,与行世楼玫媿本不同,忘其归谁氏矣。 维今日移居,暂借蟫隐之仆用数日。今已开箱七只,其中书籍颇有受湿者,他书尚可,公所寄之新书在维箱中者,竟有数册生霉点,可恨之至。其竹箱幸免。维书受损亦不少,最奇者,舱中蒸气成水滴滴而下,地上皆水。初六日大风,所携数书坠在板上亦受水厄。书籍之转运真一劫也。(木箱已壤四五只。)新居乃爱文义路大通路吴兴里三百九十二号门牌,以后函件可寄此地。今日一山、季英来此,见屋好价廉,均有结邻之意。因隔壁同式之屋下月即空也。此间所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一、《王国维全集——书信》,第54-55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二、《王国维年谱长编》,第143-14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是札未署年款,内容言及王国维移居新房,以及书籍刊刻、邮寄书籍受潮等。札中“维今日移居,暂借蟫隐之僕用数日。”以及“新居乃爱文义路大通路吴兴里三百九十二号门牌,以后函件可寄此地。今日一山、季英来此,见屋好价廉,均有结邻之意”,与正月十九日日记吻合,日记载“三时许,章一山检讨来访,……季英亦来,二人见予新居,均以为屋好而价廉,皆有结邻之意。”又云“灯下作致蕴公书”,可知为同一天,故本札书于1916年2月21日。札中所及“况夔笙”为况周颐,晚清官员、词人,曾入张之洞、端方江都幕府。杨子勤,即杨钟羲。“费景韩”为费寅,字景韩,号复斋,清末嘉兴教谕,辛亥后开设书店。“刘翰仪”是刘承干,近代藏书家与刻书家,筑“嘉业堂藏书楼”,藏书极丰富。“盛杏荪”为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红顶商人。“蟫隐”指罗振常,“一山”为章梫,曾授翰林院检讨。“季英”是刘大绅,字季英,刘鹗之子,早年从学于罗振玉,后为罗振玉长婿并随侍左右。 前晚接手书并印件提单,即交景叔又转托尧香矣。前书,此十日内无功课无甚结果,一昨忽得一快事,此日本拟考黄县丁氏所藏魏三字石经残字,取杨星老所印拓本观之,乃排列其行款,始知每行经文二十字,并三体计之则六十字。又据此行款以求《隶续》所录残字,(《隶释》尚未借到,先据冯柳东书推之。)亦皆每行六十字,凡《隶续》所存字亦可图其残石形状,惟所存残石在碑之上或下则不可定耳。《隶续》所载本据苏望民摹刻之本,字颇有颠倒错乱,前人皆谓是《左传》残字,国朝臧玉林始从其中分出《尚书》,孙渊如复作考二卷,此君粗浅,必不佳。今借此书尚未到。拟作《魏石经考》一篇,并附以图,惟《春秋》尚有若干字不能知其在何处耳。魏石经之立,本意在补汉石经,其《尚书》梁有十三卷,十三卷者《古文尚书》之卷数也。《春秋》梁有十二卷,十二卷者《左氏经》之卷数也。(又《隋·志》言梁有石经,当为传拓之本,则拓石事始于六朝也。)又《隶续》所存字,于《春秋经》以外并有《左传》廿二字连文,若并所缺三体字计之,当有三十九字,此甚可疑。一行三十九字之残石,狭长已甚,世无此种残石之理,或此行又出于六朝唐时拓本,而苏氏刻之,与他《春秋》残石不同出一源耳。且古书记魏石经仅有《春秋》、《尚书》,此却有《左传》,不得其解,尚待细考耳。又三体中,古文上承《说文》中古文,下启隶古定《尚书》,考证此事亦极有趣味也。汉石经每行字数,《公羊》八十四字,《仪礼》、《诗》七十余字。(此诸种均未排比。)公去岁所得者,《论语》有出刘本外者,并忆有出南昌刻本外者,此本将来必须印行,能将刘本所无者以今隶写一行款见示,尤感。专此,敬请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王国维全集——书信》,第65-66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是札为王国维关于“魏三字石经残字”的详尽考释,引经据典,可见观堂严谨的治学方式。罗振玉曾赞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他日“必逾于亭林(顾亭林)、戴(戴震)、段(段玉裁),此固非弟之私言也”。札中“拟作《魏石经考》一篇”与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丙辰年“自三月起,草《魏石经考》,由汉石经之经数石数,以考魏石经之经数石数。又详释黄县丁氏所藏魏石经残石,及洪氏《隶释》所载各残石文字”相吻合,故本札亦应书于是年三月,即1916年4月20日。“杨星老”为杨守敬,有“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美誉,著《水经注疏》。“黄县丁氏”应为丁佛言,古文字学家,善籀篆,工刻印,曾任《亚细亚日报》主笔。 刻又有一快意事奉告,《说文》艹部末之五十三字,许云大篆从茻。初拟录入《史篇疏识》中,今晨未起,思之忽悟其不然。许引《史篇》字皆云籀文,此独云大篆者,明此五十三字不出于《史篇》,盖采《汉志》所录《八体六技》一书中字也。秦八体中有大篆,则《八体六技》中必有大篆无疑,虽当时已佚之《史籀》六篇中或有其字,然许君不敢谓之籀文从茻,盖其慎也。观此五十三字中蓬字下重籀文莑,可知草部所谓大篆之非出《史篇》矣。此说前人未有及之者,故亟奉闻。再请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一、《王国维全集——书信》,第58-59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二、《王国维年谱长编》,第14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是札王国维引许慎《说文解字》考释“艸部末之五十三字”,最后得出结论“草部所谓大篆之非出《史篇》”。《丙辰日记》正月廿四日有云:“早起加一纸于蕴公书寄之”,即是此札与廿三日札一函附邮,而今则分藏矣。故本札书于1916年2月26日。廿三日札中,王国维称“昨夜细阅说文中籀文”,日记中正月廿二日亦载“晚饭间思《史篇》诸字,……悟得此字,至快也。……此二字当告蕴公也。”内容亦相互承接。一、《学术丛编》事,景叔云欲赠公《艺术丛编》共十分,维意公全受与否虽不可知,或以其中一部分易《学术丛编》若干部,因公所编书已有自印,而他书则所不甚须,若《学术丛编》则全系公处之书,公虽有二十份,亦愿有之也。 一、此间天气不好,病人甚多,舍间小孩亦多伤风发热者,不知京都如何?此上,敬请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王国维全集——书信》,第90-91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是札拟以邹安所欲赠《艺术丛编》再易取若干《学术丛编》,按两《丛编》如9日札云“已寄《丛编》六册”,12日札云邹安意欲每期皆同时刊出,以及小孩生病事,与15日札“令孙发热想已大愈,舍间诸小孩伤风亦早愈也。”等承接,故本札应书于1916年7月16日。未署上款,或为另函之附札。仓圣明智大学所出版的《学术丛编》《艺术丛编》,都是采用古籍线装装帧形式,罗振玉曾应邀为《丛编》题写书签。释文:已愈,渠云欲作书复公,然讫未交来也。此间自十四五后又屡阴雨,然天气已寒,当渐放晴,此次哈校秋祭,停课半月,维之《切韵》乃得早成,然每日之力亦仅能尽三纸而已。专肃,敬请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王国维全集——书信》,第316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是札云及“哈校秋祭,停课半月,维之《切韵》乃得早成”,即因哈园九月中旬,例行秋祭,停课半月,王国维更有充足的时间完全《切韵》。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辛酉年“九月朔日起,録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至二十三日録毕。”可知是札书于1921年10月22日。是月初六,亦有札云“连日写《切韵》,……须半月后方成。”11月9日王国维致马衡札,亦有言:“敦煌出唐写本《切韵》,巴黎所藏、伯希和教授所寄者计三种,……弟故竭二十日之力照其行款写一副本。”也可推知书写时间,当在10月。 诹吉书始于今晨取到,择定明年三月廿九日寄上,请詧收。前日景叔属草一电稿,即商允合印《天竺字源》二书事,想已早到矣。古书流通处之宋元本及明代实录诸书,闻以二万元归刘汉怡,菁华尽矣。专此,再请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王国维全集——书信》,第108-109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是札为1916年8月23日晚致罗振玉书札之附函,书于24日早晨。罗振玉致邹安信中,亦曾数次商议北宋写本《天竺字源》以玻璃板缩小的刊刻事宜。并云及古书流通处中最为菁华的“宋元本及明代实録诸书”已为刘承干所购藏。释文:其一条当再检之,可不必钞示也。《耶律年谱》其中人物与事迹考出者已不少,所难者在集中所见最要数人姓名无从考,又各诗年代大略可定,不能确指为某年,将来只可于数年中录一次耳。 文正墓在万寿山,今尚存,又以玉泉自号,稍凉后当往访其墓也。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一、《王国维全集——书信》,第416-417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二、《王国维年谱长编》,第44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耶律年谱》大体告成在乙丑七月,此时尚未竟。札云“考卷尚有未到者”指清华国学研究院首届招生考卷,时在1925年7月,即乙丑五月中旬,七月底须结束录取事宜。故是札书写时间应为1925年7月17日。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契丹人。谥“文正”。713
王国维(1877-1927) 致罗振玉书札
纸本 镜片
1916年5月22日作
释文:(《书契后编》、《金泥石屑》、《古器物范图录》三书全书已收到,谢谢。昨日装钉成书,可以读矣。封皮与包角与永慕园丛书不一式,只听之而已。)
寒中先生有道:
前日寄一书,想达左右。程冰泉于前日到此,其款昨日取去,兹取收条奉上,祈詧入。渠携来东坡种桔帖(吴荷屋旧藏,筠清所刻者。)及王元章梅花长卷见示,卷极佳,渠云苏三百元,王四百元,不日即寄公处。渠此次以四万余元买磁器二,真惊人事矣。君楚到后,一切带物想已收到。此次所带苏冶妊鼎关上不知有留难否?近考得三字石经每行六十字,以此行款排比《隶续》所存残字,得《尚书·大诰》残石一段,《吕刑》及《文侯之命》残石一段,《春秋·桓公经》、《宣公经》、《襄公经》各三段,而《宣公经》一段最长,得三十行,(中间空三行。)疑魏石每碑三十行,行六十字。又据《西征记》,(《御览·碑门》所引。)三字石经高八尺。今以丁氏残石量之,大率八字得建初尺一尺有奇,则六十字正得八尺许。其阔则《雒阳记》谓广四尺,(此事指汉石魏石不明。)则每碑三十行亦颇近之。考之古书,魏石经唯有《尚书》、《春秋》及《左传》三种,欲以二十五碑之数与碑之行数字数,可得碑字总数,再舆三经字数相比,便可知其果有几经。唯《尚书》究用何种,(梁有三字石经《尚书》十三卷,则与伪孔卷数同。)殊难断定,不知先生何以教之?
第一提单已到,即付尧香,闻第一次寄书今日可以提出也。昨景叔持一杨统碑全拓见示,纸墨似古,字亦不恶,而行款与穿之位置均与《隶释》不同,闻索值颇鉅也。
沪上中国银行风潮已定,交通亦有开兑之说,(诸家所有钞票均无甚损失,惟抗父殖边损二三元而已。并闻。)而市面奇紧。蟫隐外埠生意,以钞币故,以后甚不易做,以此为难。中垒已行,时局益混沌,未识乱何时可了耳!专此,敬请
道安不一
永观再拜 廿一日
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
著录:一、《王国维全集——书信》,第78-79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二、《王国维年谱长编》,第16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18×42.5 cm
是札内容丰富,云及书籍装订、书画瓷器、金石碑帖购藏、石经考释、时局混沌等,殊是难得。札中“沪上中国银行风潮已定,交通亦有开兑之説”与1916年5月17日“此间银行风潮尚未过,中国银行上海钞票仍旧兑现,可以通行,外阜则否。交通有兑现之说,不知果否”承接,可知书于1916年5月22日。札中“东坡种桔帖(吴荷屋旧藏,筠清所刻者。)”,《种桔帖》又称《楚颂帖》原帖真迹早已毁灭。吴荷屋为吴荣光,曾刻《筠清馆法帖》六卷。王元章为王冕,尤精于写梅,号梅花屋主。苏冶妊鼎铭文云:“苏冶妊作虢妃鱼母媵子子孙孙永宝用”。苏冶妊是妊姓女子嫁与苏国的称呼,应为苏国的国君夫人。此鼎是其为出嫁到虢国的女儿所作的媵器。《沛相杨统碑》刻于东汉建宁元年(168),与《杨震碑》《繁阳会杨君碑》《杨著碑》统称四杨碑。四杨碑早佚,未见原石拓本传世。释文:顷景叔来云,哈园印书款已交出,拟交蟫隐预备付《印举》价。因书到后须付款,故此免兑汇。并此附闻。 刻接初七、八两书,敬悉一切。元钞币版拓本敬谢。我辈无储蓄,然此“一定贰贯”者,当永在斋中矣。纯伯处昨往付其五十元,并付还吴、赵二画,欲与商且作一结束。渠则谓不结无妨,并谓吴渔山着色山水可以互易,但价在所还之画之上云。请公阅后定之当函索之,到后即以百五十元付之也。《印举》景叔已令其将全书索来,大约数日可到。(在苏州原主处。)到后一阅点数,即可交蟫隐寄东。然以十六金苻之印数及价核之,则此甚贵矣。元凶既毙,虽快人心,然后来之事仍如长夜。闻夫己氏[死]未死时,梁某曾往世中堂处有所接洽,而世婉谢之。此甚有识。此人真所谓不祥人、“夭子蛮、杀御叔”者也。两马貌似桀骜,然皆已受羁勒,逊等所计亦只画饼耳。《殷虚古器物图录序》拟补在《古器物范序》之上,此下已钞者,仅二三篇,裁割甚易也。 近考古文书体,有一事堪奉告者,即两头纤纤之古文实自三字石经始。卫恒谓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湻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是邯郸湻之古文不如是也。许书古籀文字体本当与篆体不甚相远,今所傅字形亦锐其末者,盖雍熙刊本篆书或出徐鼎臣,古籀当出句中正、王惟恭二人之手,二人夙以古文名,无怪其作汉简体也。又魏石经残字每行六十字,每八字当建初尺一尺弱,则六十字适得七尺有半,又上下必稍留余地,则《水经注》及《西征记》所云高八尺者,甚为可信。《水经注》并云“广四尺”,则每碑当得三十五六行,(以碑皆相接,旁不必留余地故。)以此法计算字数,则《西征记》三十五碑之说最合。《洛阳伽蓝记》云二十五碑,则不能容《尚书》、《春秋》二经字数,(均以表裹刻字计。)决无此理。其种数除《尚书》、《春秋》二经外,《左传》仅刻至庄公,又知《尚书》无孔壁逸篇,亦无伪孔二十五篇。又以天宝未改字本《尚书》较三体古文,同者固多,异者亦不少,知伪孔本当出东晋之初,其人当及见魏石经而窃取其字,后故作异同,以貌为孔壁真本者也。郭夏之《古尚书》实即未改字本,(其古文殆郭忠恕依楷书为之,谓之“古隶定”可也。)实与晁公武本不同。晁本出宋次道家,与郭夏先后相接,乃不同如此,陆元朗所谓“依傍字书改变经文”者,固世世有耶?专此,敬请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一、《王国维全集——书信》,第81-83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二、《王国维年谱长编》,第168-16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札中“元凶既毙,虽快人心,然后来之事仍如长夜”指袁世凯称帝不成而愤死。袁世凯死于6月6日,则本札亦书于同月,即1916年6月15日。又“元钞币版拓本敬谢”“《印举》景叔已令其将全书索来……到后一阅点数,即可交蟫隐寄东”与6月7日罗振玉致王国维札称“元抄版拓奉”“然若陈氏《印举》购得,则大快事”等亦相承接。《印举》为《十钟山房印举》,是陈介祺毕其一生心力辑录而成的一部印谱,是中国印谱史上空前绝后的巨著,对后世的金石篆刻界,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十六金符》为《十六金符斋印存》,是吴大澂以所藏古玺二千余钮辑成。札中称梁某此人真所谓不祥人、“夭子蛮、杀御叔”者也,应指梁士诒,有“活财神”、“二总统”之称,亦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大脑”、“王座背后的权臣”,是清末民初非常活跃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世中堂”应指世续(1852-1921),字伯轩,索勒豁金氏,隶满洲正黄旗,清末军机大臣,编纂修《德宗实录》。札中亦长篇考古文字体。715
王国维(1877-1927) 致罗振玉书札
纸本 镜片
1916年5月作
释文:乱事靡定,人思息肩,天下大势恐遂归匹磾之手。以势力计之,大约段七分,南军三分。颇闻袁之要人已多归心匹磾,然亦可反复。此人在今日,正如夫己氏之在辛亥,然亦岂拨乱之才哉?此次粗定尚须半年,至一二年后又当复生变故,恐神州自此已矣。
报又载艺风事,可笑之至,世有此人,真读书者之羞也。盛宫保去世。江阴战争大约可了。昨日《时事新报》谓炮台变兵已由艺风托人经手以七万元买收枪炮,前此要求南京不派兵进攻,亦由党人以劝进事哃猲老艺,并诱以利,使联名电宁,宁卽以疏通责彼,亦许以酬报,此等恐未必尽实,然空穴来风,亦有以致之也。沪宁车通,沪杭仍未通,惟轮船及邮件尚无阻滞。浙中持柄者与宁沪仍有联络,故苏浙之间想不至有战事。两马皆驽骀,令人闷损。
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
著录:《王国维全集——书信》,第73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18×23 cm
是札未署年月,札云”盛宫保去世“,盛宣怀为1916年4月27日去世,故揣本札应书于5月份。札中,王国维言及段祺瑞与袁世凯的争权夺势。“南军”为南方革命军。1916年至1920年段氏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故称“袁之要人已多归心匹磾”。“夫己氏”指袁世凯,语出《左传·文公十四年》:“齐公子元不顺懿公之为政也,终不曰公,曰夫己氏。”艺风应是缪荃孙,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老人,藏书家、校勘家,被尊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江阴战争大约可了“应是1916年4月,因袁世凯公然复辟称帝,江阴要塞官兵举行反袁起义。716
王国维(1877-1927) 致罗振玉书札
纸本 镜片
1916年12月4日作
释文:昨夜函未发,顷方君来言,吴某人不易与言。今日吴往问二画,意欲索回,方答以已人持去,约一周以寄回。而郎画又云非五百元不售,方云已与人说实价,不能收回前语。殆其人多反复也。方君云如不留,请速寄回。然恐此函到时,寄还与拟留二者已定局矣。吴生意经络甚重,然在此时无论用何手段均属无效,因沪市面疲滞甚也。渠邀颂清观画,欲其介绍于庞、蒋两处,然必无成,此外亦无甚佳品。专此,再请
道安
维又拜 初十日
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
著录:《王国维全集——书信》,第154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23×9.5 cm
是札云及书画事宜。札中”今日吴往问二画,意欲索回,方答以已人持去,约一周以寄回“指吴剑秋藏画为人取走,与1916年11月29日札所言“昨询方君,谓其画亦不能揣东,今日当再熟商之”承接。12月9日札又称“方处两画想亦有覆在途”,故本札应书于此二札之间,即1916年12月4日。“颂清”为中国书画金兴祥,是王国维购藏书画协助者。据罗王之间的书札往来,亦可知王国维为罗振玉物色或购买书画文物等亦耗费大量精力。“庞、蒋”暂不可考,或为庞元济、蒋汝藻。 前日接手书,敬悉一切。宋瞽之名,乙老及孟苹处已屡闻之。孟苹并言京师有能观人气者,其人于大病后忽有此种视力。人之光,色分五种:富贵者红光或黄光,文人白光,余人皆灰色,若黑色则去死近。其人为旧家子,作某部科员,月得数十元,境窘而并不此自衒,为人望气亦不取赀,其人谨愿,似非妄言者,孟苹曾请教之,亦可异也。 宋瞽与时局亦稍有合符,惟新思潮之祸必有勃发之日,彼辈恐尚未知有此。又可惜世界与国家却无运命可算,二三年中正未知有何变态也。维之八字为丁丑十月廿九日辰时。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王国维全集——书信》,第300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是札未署年款,所提及“宋瞽之名,乙老及孟苹处已屡闻之”揣或应是1919年末至1920年初所书。1920年春,罗振玉从东京归国居于天津不久,曾写信问王国维要生辰八字,欲请被传如同神仙一样的“宋瞽”为之算命,并言未来三五年为其“平生最佳之运”。1“宋瞽”为算命的宋瞎子。而“宋瞽与时局亦稍有合符,惟新思潮之祸必有勃发之日”可见其对新思潮的恐惧之心。事实上,王国维一直都处于“清室”与“新思潮”这一新一旧的矛盾中。罗振玉在致友人书札中,亦称新思潮恐遂至天倾地拆。718
王国维(1877-1927) 致罗振玉书札
纸本 镜片三挖
1919年9月30日作
释文:雪堂先生亲家有道:
善伯来,接到手书,今晨又接一书,敬悉一切。善伯略述数语,此事渠亦不能言之。尊书言蓬莱欲到风引仍回,此亦未始非福,因现在事创之不难守之极不易也。李氏诸书诚为千载秘籍,闻之神往。甘露二年写经,君楚疑为苻秦时物,亦极有理。景教经二种不识,但说教理抑兼有事实,此诚世界宝笈,不能以书籍论矣。蒋氏书先送来经部易类十四种。一汲古影宋写本《漠上易傅》十一卷,附《漠上先生履历》一卷,此书自宋以来著录本均不闻有《履历》,现拟觅通志堂本一对,恐未必有也。此外元本《周易傅义附录》,则拜经旧藏。又有郑桐庵先生《周易广义》手稿,(存下经卅二卦。)不分卷,无书题,但有“郑敷教印”、“士敬”、“荥阳”诸印,行草极似朱子《论语集注稿》,四库存目中有此书四卷,殆有刻本欤?
维足疾虽不进,亦不见退,服药四五日尚未见效,尚拟觅他医决定何病,如系脚气,或须作津沽一行,藉图良晤。
长儿考海关明日可揭晓,初次应考二三百人者取六十人,再次考则于此六十人中取十二人,不知能入选否?如取则须保证金关银三百两。惟薪水则闻第一年月四十两,次年五十两,有此相抵,想筹措三百金当不甚难耳。
高昌曲斌造像记祈拓一本见赐。敦煌两画跋,其一有副本,即以奉寄。其一即将原画像记寄奉,想公自能了然也。专肃,敬请
道安不一
维再拜 初七日
此函正作就,适季英交到八月朔手书,敬悉一切。腿疾如何?君美膝伤闻已全愈。维亦病足,今年何足疾之多也!维之足疾甚与戊戌年相似,是年初至上海,盖是一种地方病,盖已二十余年乃重发耶?深思一至津,然未能定之,总须俟医生诊断决之耳。再请
道安
维又顿
《为可堂集》阙廿余叶,此就所装空白叶计之,未及细检也。并闻。
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
著录:一、《王国维全集——书信》,第295-297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
二、《王国维年谱长编》,第28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23×12.5 cm
此为镜片三挖,内容丰富,极为难得。札云“善伯来,接到手书,今晨又接一书”与1919年9月24日罗振玉致王国维札称“托善伯致书”承接,又“长儿考海关,明日可揭晓”与1919年9月16日其致罗振玉札云及“此函正作就,适季英交到八月朔手书”亦相连,故本札应书于1919年9月30日。“善伯”为罗福庆,字善伯,罗振玉堂侄。而“蒋氏书先送来经部易类十四种。”应是指王国维为蒋汝藻编撰《密韵楼书目》事宜。密韵楼蒋氏藏书后来成为涵芬楼的主要专藏之一。札中提及李氏诸书如《甘露二年写经》《景教经二种》等,诚为千载秘笈,闻之神往。李氏应指李盛铎,其曾将自甘肃押解入京的敦煌卷子截取部分归为己有。郑桐庵为郑敷教,字士敬,明末清初文人,郑光懋之子。《为可堂集》朱一是撰。释文:今日《申报》中登蔡吉逢致红十字会电,知君美、季英已入山中,安稳无恙,此次虽属冒险,功德不细,兹剪出奉寄,可以大慰。户口查毕,想竣事不难。展览:“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清华大学博物馆,2017年12月-2018年5月。著录:《王国维全集——书信》,第455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君美,为罗振玉长子罗福成,字君美,是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专家,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的研究先驱。王国维时常与罗福成、刘大绅结伴至宣外街喝“大酒缸”。蔡吉逢,上海红十字会委员。而言及“《申报》中登蔡吉逢致红十字会电”,与1918年5月21日该报《放赈员报告涞县灾情》中,蔡氏报告冒雨雪入山调查灾情时,“刘、罗两君遇事谙练,一切进行端资臂画”吻合。2故本札亦应是书于这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