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折琅玕比君子--林剑丹
旅行
2025-02-01 09:01
浙江
林剑丹,1942年出生,浙江平阳人。师承方介堪、王敬身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书法艺术院研究员,温州书画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兼评审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温州市书画院院长、温州书协主席等。
两折琅玕比君子:林剑丹
温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较少受到朝代更替、战火兵祸、自然灾害的破坏,因而较好地固守了自古以来所确立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思想。生活在这里的人接受传承儒家传统教育,民风淳朴。永嘉学派提倡“经学致用”铸就温州文化的精神。书法是文化的表现手段,一个地域的书风往往就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个性的表现。渐为世人所注目的温州书风是温和的,如雁荡山之夜月,楠溪江之清流,不激不厉,不温不火,耐人品味。温州书法一贯以默默传承传统为基调,不事张扬。从不以奇诡、怪异为尚,所谓的“探索”与“创新”在这片土地缺乏环境与市场。相对当今中国书坛的浮躁、骚动以及书法界人事的是是非非,温州倒似一片净土。温州书法清醇雅正风格的保存,得力于各个历史时期书家的代代相承。上世纪,方介堪先生身处旧中国与新中国两个时期,在旧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之时,方介堪先生在温州不遗余力于书画文物的保护和培养书法人才的活动,无疑是温州传统书风得以传承的津梁。林剑丹是方先生的高足,成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新时期中国书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是当今温州书法的领军人物。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书风以固守传统、温文尔雅的风格在全国书坛形成一个现象,影响日远,其中林剑丹居功厥伟。林剑丹,原名林克桂,1942年出生于苍南县(原平阳县)一个叫莒溪山村的普通小农家庭,并非书香门弟。“剑丹”这一颇具剑气文心的名字是他20岁随方介堪先生学艺后,方先生给起的。他自小家庭清贫,兄弟姐妹5人全赖父亲微薄的收入聊以度日。林剑丹10岁时,全家随父亲到温州城里生活。上小学时,老师和同学都夸他字写得好。一个孩子有一点让人夸奖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天赋。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人天生巧算,有人自幼能工,有人善谋,有人擅断。只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楚自己的天赋到底在何处,以至后天舍本求末,徒费老天所赐,枉劳一生。幸运的是,林剑丹的书画天赋在年少时就被人所发现,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让他牢牢攥住,且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在老家山区上小学的时候,林剑丹每天要经过一个教堂。教堂的匾额上有四个大字“神爱世人”,是一个叫林弼的人写的。林弼早年迁居福鼎,在当地写字有一定的名声,说起来是林剑丹的远房族叔。林剑丹从未见过他,但对他很崇拜。每天上学放学,林剑丹都要在教堂前停下步子,细细看匾额上的四个字。他的这一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一个孩子对字的痴迷根本还谈不上理想,纯粹是与生俱来的喜欢,从喜欢字到崇拜写这字的人,也是完全无意识的。一个食不饱腹的孩子如此痴迷上书法,这是天赋的眷顾,从这点上说,林剑丹是幸运的。林剑丹在7岁时偶然见过林弼返乡在他隔壁一户人家为乡人刻图章。林弼看他一直在旁边观看,好奇地也给他刻了一方,此章成为他心中一直磨灭不去的记忆。林弼无形中成为林剑丹的最初启蒙者,在林剑丹的艺术人生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在林剑丹自述和每次接受采访时,他总是首先提起林弼这个人对他最初的深刻影响,对林弼深怀感恩。60年后,林剑丹决定去找林弼。林弼生活在闽浙边界的福鼎县城,这时候他应该年寿很高了。所幸的是,当林剑丹见到他时,恰逢他90大寿。林剑丹送去寿联、礼物。“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当我见到他的时候,我远远就认出他。好像他一直就在那个地方等我,等了半个世纪。”林剑丹每每动情地回味重见林弼老人的那一刻。林剑丹成名以来数十年间,作为家乡的骄子,林弼始终关注着林剑丹的踪迹。他想不到的是年近古稀的林剑丹会来找他,就为了60年前的那个短短的见面。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正是他点燃了林剑丹艺术人生的第一点火星。两人把酒言欢,话题竟是如此投机,从艺术审美到人品追求,两人竟是惊人地相似。林弼说,令他一辈子骄傲的不是书法,而是从未踏进官宦门槛寸步,一生不与官家有涉。老人的这句话对林剑丹产生极大的影响。
梅开冷艳竹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