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是大学校园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2022年夏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悄然在各大网站走红,成为现象级的网络传播事件,超高的点击率、刷屏的弹幕、翻不完的回帖,似乎透露着很多人都被精神内耗所困扰,也让一些大学生忍不住“一键三连”——点赞、收藏、分享。精神内耗的确困住了一些人,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社会变化、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个人认知、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因素。
精神内耗其实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病”。在过去,人们考虑最多的是解决温饱生存的问题,较为单一的目标引导人们朝着一个方向聚力前行,并不容易滋生所谓“精神内耗”的问题。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精神上的发展却没有完全同步,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是导致人们出现精神内耗的重要社会原因。日本舆论早就宣称步入“低欲望社会”“倦怠社会”,许多年轻人不堪内耗走上了躺平、佛系的歧路。韩国青年对社会生活不满、内心倦怠也成为代表性现象,电影《我讨厌韩国》就是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映。同样,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也出现了不愿就业、行为退缩的“尼特族”。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发展机会,也面临更激烈的社会竞争,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竞争所带来的种种困扰,就很容易导致多思多虑、过分紧张,所谓“精神内耗”就会出现。
大学生成长环境中的压力,也是造成精神内耗的原因。很多同学从小就面临着各方面的竞争,家庭、学校、社会都附加着各种要求,使其不堪重负。听到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何、怎样,形成与人比较、我不如人等错误的思维习惯。有些家长还将自己未能达成的目标一股脑地压在孩子身上,传统文化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根深蒂固。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有着更多的考学压力,在家庭、学校教育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分数、排名、升学等竞争性考核要求。社会上也大肆宣扬考名校、做牛娃、争状元等,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精神内耗。
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导致精神内耗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这种憧憬和期待一旦偏离了现实,就会让人感到失落甚至颓丧,这一时期又是其身心发展的激变期,也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调适,就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都不够重视。许多一线的中小学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知道如何辨认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精神困扰,而各大学也是近些年才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长期被忽视,一些心理负能量日益积累,这是酿成严重精神内耗的一个重要原因。
来 源:《大学生思想热点面对面》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排 版:张 津
责 编:赵慧敏
审 核:李永利
终 审:王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