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最可悲的事情是什么?你很勤奋,也很聪明,但是判断错了趋势,选错了方向。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时代变化越来越快,每个人都想能早点看见未来趋势。但是,我们这个时代有先知吗?
1994年,美国。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在书中,他试图描绘出未来的图景: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社区、网络经济……在当时,这多少有点天方夜谭。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尚未普及,电话还是砖头一样的“大哥大”,电脑还是稀罕物件。更别提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了,这些都尚在孕育之中。但是,29年过去了。他所说的,大都成为了现实。换言之,他几乎预言了未来30年会出现的重大财富机会。
30年啊,人生又能有几个30年?30年,这几乎就是普通人一生最黄金的年华啊。后来,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称呼他为互联网的观察家、预言家,甚至是“未来学家”。
他是谁?他就是《KK三部曲》、《5000天后的世界》的作者:凯文·凯利。他曾预言了互联网的未来。他曾影响包括史蒂夫·乔布斯在内的一代互联网人。他的《失控》、《必然》等作品在中国互联网界曾引起轰动。在国内,他也受到张小龙、马化腾、雷军等商业大咖的推崇。现在,这位先知开始了他的最新预言:《5000天后的世界》。如果你还未读过他的书,我建议你,至少你要花点时间,读完今天这篇专访。
1
5000天后的世界
刘润:“Kevin,我最近读了您的新书《5000天后的世界》。我一直是您的读者,从《失控》、《必然》到《5000天后的世界》,我都有详细阅读并留下丰富的笔记。您的新书提出了许多独特且深刻的观点,但我有一个疑问:为何选择“5000天之后的世界”作为书名?判断依据是什么?在如今这个人工智能正改变一切的时代,为何要聚焦于远在5000天后的未来?难道不应该讨论更近期,比如5天后或50天后的变化吗?”
K.K.:好问题。我认为5000天足够长,足以让变化发生,但这个天数又不是特别多。5000天相当于是十三四年。《5000天后的世界》是我在2019年写的,2019年往前推十三四年,这段时间内社交媒体出现,然后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再往前推十三四年,这段时间内互联网出现,从互联网出现到普及经过了大概5000天,这是信息社会的第一次革命;社交媒体从出现到普及,又过去了大概5000天,这是信息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接下来的5000天,会有新的技术出现和普及,又一次改变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将是信息社会的第三次革命。我用日计时代替了年计时,这的确能说明一些问题。所以我就想要借用这个5000天的时间框架来看看,过去5000天发生的这些变化。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的5000天内,又会是什么样子,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用的时间框架,足够短,但是却足够让奇妙的事情发生。
2
人工智能会带来新一轮工业革命
刘润:“在未来的5000天,我注意到你在书中特别强调的一个词——人工智能。你认为,在未来的50年内,人工智能将产生和工业革命同等重大的影响。这个判断确实令人印象深刻,我想问的是,人工智能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它真的有可能产生与工业革命相当的影响吗?”
K.K.:是的。我觉得从很多方面来讲,我们如今看到的AI的版本,或许被炒作得很厉害,但人们对于AI的重视程度并不够,AI还是被低估了。从长远角度来看,它与火、电以及书写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不相上下,具有变革的力量,但这要经历百年之久,要在整整一个世纪内慢慢发生。所以AI的这场变革,不会在5000天内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未来的5000天,是刚刚才开始的黎明时分。还会有几代人花时间去不断发展AI,我们会不断地对其进行重塑,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所以,是的,它与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程度具有同样的变革意义。
3
刘润:“您刚才提到:当下很多人高估了AI的短期影响,但在长期来看,AI的影响却可能被低估了。这种观点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您认同AI的重要性,但为什么会认为当前对AI的期待被高估了?您能否阐述您这个判断背后的原因和依据?”
4
刘润:“在我们对创造力的理解中,许多人认为创造力、情感和意识都是人类专属的,因此不认为机器能够拥有这些特性。然而,随着生成式AI的出现,我们看到了它能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无疑给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惊,甚至有人认为这将颠覆世界。不过,这种创造性仍然是基础的,我们不应过分高估它。我们经常说创造力是旧元素的新组合,是根据我们已经接触过的元素进行组合而形成的新事物,如飞马是由马和翅膀这两个我们已经知道的元素组合而成的。而这种组合能力,或许正是AI最基本最基础的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过度高估AI的创造性,但也不能低估AI在未来长期,甚至不仅是未来5000天,可能是未来100年对整个人类产生的影响。我不清楚,您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人经常争论的主要原因。”
K.K.:是的,我认为你的观点正确。我将其视为小c的创造力和大C的创造力。小c的创造力就像你所说的,就像一匹飞马。你取了翅膀,取了马,将它们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次要的创造力,相当容易预料。而大C的创造力,这种主要的创造力更像是毕加索所做的那样,将一张脸重新解读为立方体,或是试着从四个不同维度看同一张脸。这是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工智能所接受的训练是基于人类已经完成的所有画作或者所有已经写过的文字,它们是基于我们已经完成的事情进行训练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无法比普通人更有创造性,因为它们所接受的训练就是所有人类内容的平均水平。所以,它们只能从人类倾向于做的事情的范畴开始。它们只是试图预测我们接下来会做什么。而毕加索所做的事情是无法预测的。那是一种重要的创造力。所以,至少在今天,也许将来会有所改变,但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完成那种主要的创造力,即想象出目前人类经验中尚不存在的事物。
5
为什么人类会拥有如此之大的高级创造力呢?
答案是:我们并不知道。
人类如何认识自己,没人知道答案。
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也不知道智慧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想要实现人为的智慧很难,因为我们并不理解智慧究竟是什么。
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这种高级创造力的来源。当我们驱使机器模仿人类的时候,机器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大脑运作模式。所以说,我们可以从AI身上更多地了解自己,甚至可以超过100年来通过神经科学或者是心理学得知的一切。我们理解自己的大脑的一些最重要的突破将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
6
7
刘润:“您在书中提到:不相信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那只是神话,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时对人工智能的错误理解。Chat GPT出来之后,您是否还坚持这个判断呢?还是说有新的看法?”
K.K.:我觉得ChatGPT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让我们看到确实是不存在某种通用的人工智能。所有的人工智能都非常具体,我们拥有不同类别的人工智能,例如擅长图像创造的AI,擅长聊天的AI,它们并不相同。未来还会有擅长音乐的AI,擅长音乐的AI也许并不擅长图像处理。我们会有很多种类的AI,每一种都是专门为某一个任务而研发设计的。有些AI是作为”通用“AI来兜售的,但是就像厨房里的厨具一样,或是如同你工作室里的某些工具,它们看似通用,但在某一方面都不是最好的,比如瑞士军刀,它看起来很不错,可以完成许多任务,但它的小刀和剪刀都不甚出色。而且大部分人可能不愿意使用通用AI,他们愿意使用对自己的项目或工作更有针对性的AI来完成任务。人工智能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在科学上协助我们进行数学证明,它们在数学演算方面要胜过翻译AI。因此这才是未来,是多元化的AI而不是单一种类的通用AI。未来的AI会表现出一些共有的特性,正如我们今日有多种工具与机器,而不是说只有一种万能的机器,这才是趋势。
8
9
K.K.:我的观点是,我们要把关于自己以及生活中的行为数据进行分享,才能够在数字世界内进行互动。因为数据才是一切,我们的信息才是一切。当我们准备开启镜像世界、元宇宙或是VR的时候,我们都拥有演算和工作的化身。在这个数字世界里,我们的移动数据,以及其他的一切都会被采集起来。因此我们不得不将数据在这个数字世界中分享。问题在于,我们究竟想要分享到何种程度?我们想要分享给谁?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分享数据而获利?无论这种获利是金钱或是某种特权。
我的建议是,随着AI的出现,你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属AI机器人,为你提供专属服务,由AI接收我们的指令。有些数据是我们愿意分享的,有些数据是我们希望获得的,还有些数据是我们不愿意分享的。你的AI机器人就会和商务端口的其他机器人进行协作,获得认证并对数据进行传输。AI机器人记住我们的数据偏好,我们就有了一个数据代理,满足我们在数字世界的需求。因此,并不是要它们隐藏数据,或是保存数据,而是让它们对数据进行管理,进而让我们获益。我们不必费心苦记,也避免把数据分享给错误的人。我们自己管理数据会很麻烦,因此我们不必亲自处理,而是由AI来代替我们管理数据。
我昨天刚看到有人用ChatGPT制作机器人,让它管理财务,它可以整理单据,找出被重复计费的项目,它能核对所有信用卡账单,检查所有票据,一切顺利的话,你就可以和银行进行协商了,给它们写信或发电子邮件,说明在某处多收了钱,你要把钱要回来。这个人就要回了自己的钱,他本以为自己的AI机器人不会发现这些数据漏洞。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例子中的AI不仅是对数据进行管理, 而且在管理财务,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能够管理我们数据的个人数据机器人。
10
刘润:“近两年,Web3.0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您提到的每个人拥有自己的数据,甚至可以通过代理人的方式将数据授权给其他人并因此获得收益的想法,是不是可以视为您对Web3.0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测?或者说,您对Web3.0的理解有独特的看法吗?我非常期待能听到您对此话题的观点和见解。”
K.K.:我的理解是,首先Web3是一个很大的、宽泛的词,对人们来说可能有很多意义。有许多加密货币、区块链粉丝想象出了一个数字世界,他们将其称为Web3,他们想象着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没有真正的大企业。但它要复杂得多,也要大得多,你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共享协议是如何对其进行监管的,怎样拦截垃圾邮件和恶意黑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问题在于数据的所有权,但还不止如此。我一直在看有关Web3的内容,我写过一本书,也就是你提到的《失控》,便是关于去中心化的系统,Web3就是如此。
正如《失控》这本书中所讲的,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是有成本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造价高昂,它的效率要高得多,这个系统的适应性很强,可能更适合人类的创造力。但这是有实际成本的,它本身是一个非常低效的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系统要想运行良好,费用也就更加昂贵。如果你的加密货币有损失,要把它拿回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结构中存在着很多效率低下的地方。现在还不清楚其他像我这样的人是否会觉得它值得花费这样高昂的费用。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可能是因为就运行所需的能量而言,成本高昂。维护它可能会有很多麻烦,它缺乏优势,很难覆盖它的额外成本。但我们还没有人能证明在制造系统中,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的优点多于缺点。
阅读推荐
请点击下面王璞公众号,关注后交流更有温度。
请点击下面在看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