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大家谈(七十七) | 地质探秘铸卓绩,水润长安育桃李

教育   2025-01-05 15:26   安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德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示活动。





活动旨在构建全国高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科学家精神大家谈”青年研究生宣讲平台建设,继承和弘扬各学科领域学术大师的科学家精神,积极引导青年研究生接力精神火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及区域战略发展大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科学家精神大家谈”活动将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一核心命题,联合100余所高校研究生媒体共同参与活动,持续100余天网络接力,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讲述一个或多个本校本地的科学家事迹,通过讲述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团结协作、奖掖后学的动人故事,凝聚科技强国的思想共识。


今天,主题活动第七十七期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

长安大学

去聆听张伯声和李佩成两位院士的

科创育人之路



张伯声院士

地壳探秘铸卓绩,学府传薪启远途

张伯声(1903.6——1994.4),男,河南荥阳人。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4月4日逝世。曾任西北大学教授、副校长,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教授、院长、名誉院长。1950年发现巩县小关铝土矿,正确评价并扩展平顶山大型优质烟煤矿,确定陕西四川界上“汉南花岗岩”的时代为前震旦纪,首次发现中国河南太古界与元古界间不整合面,并命名为嵩阳运动,提出了“黄土线”概念及对黄河河道发育历史的新看法,发现并论述了大量的“一边翘起、一边俯倾”的块断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立了“镶嵌构造学说”,提出整个地壳是由一级套一级地壳块体同构造活动带镶嵌起来的构造原理。70年代中期,将镶嵌构造学说发展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一、少年风华,地质逐梦

张伯声的人生轨迹,自年少起便镌刻着不凡。1903 年生于河南荥阳的他,孩提时代便对广袤自然情有独钟,山野之间常现其活泼身影,这幼时的爱好,就像命运的伏笔,悄然勾勒出未来投身地质领域的轮廓,也引领着他一生的前行方向。


1919年,年仅16岁的张伯声凭借优异才学叩开清华学校的校门,开启求知新篇。时光流转,至1926年秋,23岁的他心怀科学救国宏愿,漂洋过海奔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习化学专业。他才思敏捷、勤勉奋进,仅用短短一年半时光,便脱颖而出,成为班上首位斩获硕士学位之人。



求学时的张伯声(清华大学校史馆)


彼时的华夏大地,深陷积贫积弱泥沼,虽素以地大物博示人,却无奈面临矿产稀缺、石油匮乏困境。异国苦读之际,祖国的壮丽山河总在张伯声心间萦绕,那片熟悉且深爱的土地,时刻召唤着他。一次偶然与地质学 “邂逅”,点燃其内心炽热火焰,为祖国探寻宝藏的壮志豪情喷薄而出,他决然转身,踏上地质研习这条 “不归征途”。


1928年3月,张伯声凭借出色实力被芝加哥大学地质学博士研究生部录取,得以师从约翰逊教授与坎伯苍教授这两位学界翘楚,精研地质奥义。次年2月,他转至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幸运地成为声名远扬的美国地质学家维里教授座下高徒,学术之路愈发宽广。


二、乱世立心,地质践志

1930年5月,因家中突发状况,学业被迫中断,他带着未竟之志,踏上归国归程。彼时,华夏大地深陷泥沼,内忧外患交织,军阀混战不休,日寇铁蹄肆虐,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生灵惨遭涂炭,民不聊生之景处处可见。中原大地,虽地下矿产富蕴,却像沉睡的宝藏,因地质勘探人才稀缺,长久深埋,无法开采。


张伯声目睹此景,痛心疾首,毅然决然立下以兴学促矿业、凭科研强国家的宏伟抱负,投身地质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此后岁月,他如一颗坚韧 “火种”,辗转私立焦作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北洋工学院、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大学等诸多高校,一路播撒知识火种,悉心培育地质人才,无惧奔波、不辞辛劳。直至新中国成立,曙光破晓,他才于西北扎根驻留,开启新一阶段助力国家地质事业蓬勃发展的征程,倾尽全力践行报国之志。


1946年黄河考察团在花园口出发前(张伯声左六)

 

三、精研地质,启智新章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声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孜孜不倦地探索地球科学奥秘。他多次赴秦岭山区和豫西地区进行矿产资源考察,发现了巩县小关铝土矿和平顶山超大型煤田,解决了我国冶金资源困乏与“北煤南运”的困境;他确定了陕西四川界上的“汉南花岗岩”的时代为前震旦纪,对研究秦岭构造具有深远意义;在河南嵩山地区首次发现太古界与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接触面,并将该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地壳运动命名为“嵩阳运动”,这个名称一直被地质学界所沿用。他多次对黄河流域进行地质考察,提出的黄土线及水积说为研究河流发育、黄土形成及新构造、第四纪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979年,在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这一专业盛会上,张伯声携“镶嵌构造学说”登场。他秉持开放思维,汲取“脉动说”与“收缩说”精华,融会创新,提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该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也成为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奠基性成果之一。


身为该学说 “掌舵人”,张伯声携深厚学识扎根西安地质学院(长安大学前身)。1980年出任院长后,他速谋长远,牵头成立中国地质构造研究所,搭建科研 “高地” 汇聚人才;又亲上讲台,培育硕士研究生,传承学术薪火。


20世纪80年代张伯声院士在认真地鉴定岩石标本


张伯声院士以开放之思立创新学说,扎根学府,育科研英才,亲践传薪。他站在哲学科学的高地严谨治学、潜心研究,在办学、教学、创立新说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不仅为我国地质高等教育事业和地球科学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财富。学子当学其精研、笃行与育人热忱,逐梦奋进。


李佩成院士

水润长安育桃李,泽水流深带芬芳



李佩成(1934.12——2024.2),男,陕西省乾县人。1956年自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2年至1992年担任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副校长;1992年由西北农业大学调入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工作;1992年至2000年担任西安工程学院(现长安大学)勘察院院长;2000年担任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长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地下水渗流、国土整治、水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至今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1项,著书1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培养博、硕士生百余人。


一、问水求道,踏水求学

李佩成是陕西乾县人,从小生活在因天灾人祸连年干旱的乾县,干渴的童年生活却让他的稚心里布满水的湿润,龟裂的大地上多了一个问水求学的小小身影。


1949年,未满15岁的李佩成考上了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录取。1956年,李佩成以全优成绩从西农毕业,留校任教。1963年的深秋登上前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在苏留学期间,李佩成仍心系祖国和家乡,从中国北方离开的孩子去了更北方,北方的家乡却在地理的南方,他提前完成了副博士学位论文,系统地提出了渗流计算的“割离井法理论”, 回国后整理成为专著《地下水非稳定渗流解析法》,于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莫斯科与外国同学合影


回国后的李佩成意气风发,在关中平原和渭北旱源的农村井场、水库和农田基建工地上都留下他的足迹,在富平县,他举办找水、打井、研究地下水库的训练班;在泾阳、三原、高陵等地,他和几位老师完成了泾惠渠总干渠改线的勘测和设计任务。在家乡乾县李佩成和同事们深入乾县各个村落,探索黄土旱塬的地质结构,一道研发出了黄土辐射井。这是一种特殊的井型,由大口竖井和若干辐射状的水平集水管组成。由于这种井型适应了黄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性,出水量比其他井型大八至十二倍。后来,黄土辐射井被推广到10余个省(市、区),惠及亿万人民,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也因此于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三水统管,西安长安

李佩成在若干年的学习和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水理论——“三水统观统管”理论。所谓三水统观统管,就是将地面水、地下水、天上水,统一看待统一管理统一开发。三水理论的发展后来还引导解决了西安市的水荒问题,避免了更严重的自然问题发生。


1993年,西安因城市规模扩大过快,地下水开采过量,继而导致地沉地裂,老百姓日常用水已经成了问题。李佩成得知后在想:“每年从秦岭诸峪中流出的水总计有21亿到24亿立方米,照理西安不应闹水荒。”此刻他心急如焚,赶快带领团队去考察西安市的实际情况,并前往秦岭思考“拯救西安”的方法。


1993年国庆,李佩成向陕西省市领导提交了《群峪协井两水并用关于完满解决西安供水水荒问题的建议》:“秦岭诸峪的水可以‘长藤接瓜’,通过自流引入西安市区,水量也有保证。”将来自秦岭北坡的峪(河)之水与地下水协同调用,这就是著名的“群峪协井、两水并用”。市政府采用了李佩成的方案,果然西安城的水荒得以解决。1996年李佩成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后经深入研究他还预计:西安城市的供水形势“十年保平安,二十年无大患”。


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验证了三水统观统管的正确性

 

三、生态平衡,哲馨如水

1997年,李佩成到陕北考察小煤矿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污染的根源在于人的心态和社会世态出了问题,于是提出“三态平衡”观点,他的视角也从关中平原逐步转向西北大地。


1999~2003年,李佩成倡导并主持完成了国家攻关项目“中国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该项目于1999年获得国家科委批准立项,于2003年1月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该项目也激发出再造山川秀丽的理论成果,符合当今中央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精神,产生了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3年当选院士后,李佩成为自己制定了一个“113553工程”的人生规划,即:头脑再清醒10年,向国家提出10条重大建议(每年1条),再完成3个较大的科研项目,再编著5本书,再培养50名研究生,再发表30篇论文。到了2014年,时间过去10年后,李佩成全部超额完成任务。并在日后的时间中,始终奔赴在水利一线。

2010年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进行旱区水文生态与

水安全考察


2024年2月23日,李佩成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0岁。

斯水有神,润万民以至国安,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李佩成院士毕其一生探寻地与水与人的秘密,也帮助实现人与水与地和谐共处的美丽景象。上善若水,水泽大地,我们深切缅怀李佩成院士,就要学习李佩成院士的拳拳爱国之情,严谨科学精神,肯当先敢奋斗的勇气,以李佩成院士为榜样,让我们的汗水、泪水、墨水融入祖国的“三水循环”,始终不忘初心,为祖国注入青春活力。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让我们以科学为媒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桨

肩负时代重任,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会
下一段科学家故事,由你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德育委员会

发起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

本期主办单位:长安大学研究生会

本期承办单位:“长安大学研究生”微信平台


网络新媒体宣传部
来源 | “长安大学研究生会”微信平台
编辑 | 吴小波
初审 | 朱晓晨
终审 | 唐红萍


研途安农
将研究生院各项工作及时推送给学生,和学生即时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