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及其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联合香港大学、百度地图慧眼等机构发布《2024粤港澳大湾区通勤监测报告》。
本年度报告在持续关注大湾区通勤指标变化的基础上,深度结合横跨肇佛广莞惠五市的四线贯通“大湾区地铁”以及深中通道建设,对跨区域流动特征进行解析,同时结合全球居家办公浪潮,剖析深圳居家办公与绿色通勤特征,对超大城市未来通勤可持续发展可能性进行探讨。
Part 01
重大设施联通湾区,引发跨市融合新机遇
大湾区地铁:存量资源的区域价值再挖掘
2024年,广佛南环和佛莞城际开通运营,串联广佛肇和莞惠城际实现四线贯通,形成一条全长258公里、横跨5座城市的湾区东西向大动脉。
广佛肇+广佛南环+佛莞城际+莞惠城际四线贯通线路图
四线贯通前,既有轨道廊道偏离湾区核心区域、周边人口基础薄弱、客流效益不高。以广佛肇城际为例,站点周边5公里覆盖人口仅为17.76万人,是广珠城际和广深城际的三分之一与六分之一,日均客流仅有0.7万人次。
广佛肇城际沿线人口分布图
轨道沿线站点周边5公里覆盖人口规模
基于城际轨道通勤出行分析发现,广佛肇走廊要素流动集约度高,有客流转化潜力。利用新建成的广佛南环和佛莞城际,贯通既有的广佛肇和莞惠城际,串联广州长隆、番禺枢纽、莲花山站、莞城片区等,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通勤、商务的多种功能。四线贯通后的首周,广佛肇城际与莞惠城际日均客流上升5至10倍,分别达到日均2.2万人次与11.7万人次。既有线路客流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存量资源的区域价值在互联互通下得到极大释放。
大湾区主要城际轨道通勤出行分析图
深中通道:大湾区珠江两岸的空间完型
大湾区跨市流动活跃,以边界毗邻地区跨界出行为主,横跨伶仃洋的跨湾出行仅占跨市流动总量的6%,日均约60万人次。其中,以广莞、佛莞跨湾流动最为活跃,达到日均9-10万人次;深广、深佛跨湾流动次之,日均交通量7-8万人次。
深圳南山、前海等高能级功能片区与广州南沙、东莞滨海湾等跨湾通道衔接片区,成为跨湾流动的活跃片区。
大湾区跨界出行OD分布图
大湾区城市跨湾量分布图
深中通道的建设,既为深圳向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 也为中山珠海江门等西岸城市提供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深中通道开通后,两岸将形成“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等多种产业协作模式,同时跨湾流动也将从“休闲流”向“生产流”、“生活流”等多维流发展。
深中通道产业协作模式图
Part 02
居家办公态势显现,通勤模式演化升级
全球视角:
深圳居家办公处于稳步增长期,中心集聚态势明显
自2020年以来,居家办公浪潮兴起,据麦肯锡及港大深研院调查显示,15个全球重点城市的员工未来仍希望继续增加居家办公,深圳位列其中,处于稳步增长阶段。
全球重点城市居家办公频次一览图
注:国外城市数据未源于 McKinscy Global Institute,国内城市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居民居家办公调查》
2“理想状态(疫情后)“在麦肯锡全球调查和《中国城市居民居家办公调查》 中的问法类似,前者的问卷原问题为“在疫情结杂后,如果在只考虑适合您自身居家办公需求的理想条件下,您将会选择每周居家办公多少天?”,后者的原问题为“在疫情结束后,如果您工作天数、工作地址和通勤等情况基本保持不变,通过远程办公外部支持和室内建成环境等改善进一步创造出适合您居家办公的理想情景,那么您将会选择每周居家办公多少天?”
3 麦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居家办公调查数据于2022.10.11收集,《中国城市居民居家办公调查》两期教据分别于2022.12-2023.3及2023.11-2024.2收集,两者调查问法类似但统计口径略有差异,此处仅作初步对比以分析趋势用。
以2019年为基准,深圳每周居家办公3天以上的高频居家办公者占比于2020年增长近15%,后有所回落。目前该类人群约占总就业人口的6%,于市中心集聚态势明显。
行业特征:高技术服务业居家办公持续增长,雇主允许程度领先
自2020 年以来,以信息服务、金融和其他高端商务服务为核心的高技术服务业的居家办公趋势不断上升,在南山和福田市中心CBD区域体现尤为明显。在疫情前中后期,高技术服务业的高频居家办公者占比持续上升,疫情后整体增长逾25%。基于《中国城市居民居家办公调查》数据显示,在员工居家办公意愿方面,IT行业雇主允许程度相对领先,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深圳分行业高频居家办公者占比变化图
数字腹地:跨城居家办公拓宽深圳辐射圈,深莞惠数字链接紧密
新的数字技术使得有物理边界的中心城市能够进一步拓展其辐射影响范围,即周边城市的人们可以通过数字方式比如居家办公,连接到中心城市,这种通过数字互联得以扩大的辐射影响范围可以被称之为“数字腹地”(digital hinterlands)。
基于百度LBS 数据跨城居家办公识别的深圳数字腹地重点覆盖湾区两岸近百公里范围内,链接香港、广州、珠海、中山等多个重点城市城区,彰显其独特的数字化中心城市能级。莞惠临深地区仍为深圳跨城居家办公辐射热点,推动深莞惠走向深度数字共融。
深圳数字腹地重点范围覆盖图
深圳周边城市到深跨城居家办公分布图
通勤转型:居家办公疏解廊道式通勤压力,功能混合需求升级
居家办公数字联系主要廊道与全市交通拥堵廊道重合,针对性鼓励两大廊道上的企业与员工实行每周居家办公1-2天的混合办公模式有利于缓解福龙路、G107、深南大道等道路拥堵问题。这也预示着未来居家办公将以更灵活的工作方式疏解通勤压力,为湾区青年提供高质量工作与生活的全新样板。
深圳居家办数字联系与实体通勤廊道图
Part 03
大湾区通勤年度指标解读
通勤时间距离指标普遍回落,
公共交通服务持续提升
各区县通勤距离平均下降0.22千米,通勤时间下降5分钟,其中,中心区县下降最为明显。大湾区各区县通勤45分钟公共交通占比平均上升4个百分点,轨道站点一千米通勤覆盖平均上升12个百分点,公共交通对通勤出行服务持续提升。
2021-2023年大湾区中心区县通勤距离指标(单位:km)
2022-2023年大湾区中心区县通勤时间指标(单位:分钟)
2021-2023年大湾区中心区县通勤45分钟公交占比
2021-2023年大湾区区县轨道站点1公里通勤覆盖
区域大型设施将重构大湾区要素的流动格局,技术的不断迭代也将催生更加多元的通勤模式。未来,深港双城规划业界与学界将继续携手并进,基于双方的互补优势,进一步深化在数据平台共建、智慧城市探索及成果转化应用等领域的合作,持续监测大湾区通勤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智慧化升级,为行业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通勤监测报告》主要作者:
中规院:戴继锋、李鑫、李利君
香港大学:杨天人、周丽娜、李晋、鲍乐雯
百度慧眼:阚长城、项雯怡、程晓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