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时时回荡,奈何理想敌不过现实。
01、一句被误解的教育名言
之前有网友整理了一份“最坑老师的教育名言“,排在第一位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据说这句名言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也是其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原本应该是这样被解读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实则是一种学生观。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教育的理念。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实则是对教师的激励。要知道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即使是适合做教师的人,也不是天生都会,都是在后天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进而成长的。
所以这句话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其合理性是不用置疑的。现实的情况是,这句话成了家校矛盾的“策源地”,成为众多教师头上的紧箍咒。
在一般人眼里,教师们似乎应该化身成无所不能的英雄,时时刻刻要担心被指责成一事无成的狗熊,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学生学习成绩进步了,这是老师应该做的,感不感谢,看我心情;学生学习成绩退步了,就是老师没教好,不是能力问题,就是态度问题,总之都是教师的问题,与其他人没有关系。
说得多了,谎言就成了真理,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02、名言被误解的背后
每每在学校会议上,学校领导总结完成绩后,批评某某老师时,总是会用上这句名言,屡试不爽。又有谁曾记得其在从事一线教学的时候,何其痛恨这个被扭曲的理论,如今身份转变,竟连教育理论也发生了改变,何其讽刺。
无非是给老师套上道德枷锁,让其努力工作,为自己的政绩锦上添花罢了。更为要命的是,这句话被很多家长拿起来作为武器,一旦自己孩子身上出现任何问题,就借此攻击老师,并以此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不可否认,每位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也很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给钱给物,在自己历所能及的范畴里,绝不说二话。但是教育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方法和理论,不是每位家长都具备的,就连某些大学教授都声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
自己无能为力,但孩子的教育又刻不容缓,于是老师就成为其代劳最好的对象。
于是乎,时常听见家长跟老师说:“我家,孩子从此就交给你了,要打要骂由你。”换言之,从此我不管了,但毕业的时候还我一个好孩子。
然而一旦学生出来任何意外,家长就会出来攻击老师,试图将责任推给老师,再次道德绑架。
要知道,孔子弟子三千,成才者不过七十二人而已,却苛求普通老师成材率100%,且不说痴人说梦,也算是强人所难。我相信,绝大部分教师会关爱学生,但即使是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级,也难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
03、教师万能论该过时了
教育专家李镇西在一次教育会议上说:“这句话如果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
此话一出,就赢得了众多教师的掌声,想必说出了教师的心声,教师万能论休矣。
首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本身存在问题。
什么是好,该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中,“教好”被理解成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而这只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毕竟每个学生基础不同,即使是名师来任教,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能考上好大学,当然不包括将尖子生放在一起的情况。
而且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是谁单方面的事情。这句名言只看到了老师的影响和作用,片面强调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忽略了学生群体自然存在的参差差别,就是赤裸裸地耍流氓,是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
因此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就没办法制定统一的标准,只要是学生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是“好”。
再者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老师三方的教育缺一不可,毕竟老师不可能24小时都在学生的身边。
如果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家庭教育把握方向,学校教育奠定框架,教师则为其绘制色彩。然而在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又大兴形式主义的时候,单靠教师独立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要知道学生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而形成的。家长十几年都不曾解决的问题,单靠老师三年时间内解决,可能性小又不现实,毕竟教师还要肩负班级其他学生的教育责任,又不是某一家长和学生的“专职保姆”。
最后,教育问题不能纸上谈兵,只靠理论和空想,注定如空中楼阁,毫无根基,便不可长久。倘若坚信教师万能论,不妨深入一线教育实际,当一当班主任,亲自授课,或许感触会更深。
没有实践,就轻易下定结论,还想试图绑架老师,那么请恕我们直白地回答:你没有这个资格。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