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近日,牙膏市场持续受到舆论关注。江苏省消保委发布调查报告及牙膏比较试验,发现牙膏市场存在诸多不规范问题,部分牙膏比较试验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随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相继调查牙膏市场乱象,引发热议。舆论呼吁加大对牙膏市场整治力度。
舆情走势及关键节点
以2024年9月14日—10月17日为监测时间段,如图所示,舆情走势呈“波浪式”发展。江苏省消保委、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相继发布牙膏市场相关调查,舆情热度于9月20日达到最高峰。网民关注度明显高于媒体关注度。
关键节点一:江苏省消保委发布调查报告,央视播出牙膏市场乱象调查报道,舆情热度迅速达到峰值
9月14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牙膏消费市场调查和比较试验分析报告。调查发现,牙膏市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些备案号为“消字号”或“械字号”的“牙齿分离剂”“牙齿洁离剂”等产品充当牙膏售卖。二是宣称牙膏具有医疗效果,部分商家在产品网售页面标注消炎、止血、止痛、治疗牙周炎等效果;更有甚者通过明示或者暗示,误导消费者牙膏具有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效果。三是儿童牙膏标注不规范,包括儿童牙膏“小金盾”标识混乱,以及标注“可吞咽”字样等。
比较试验涉及好来、佳洁士、中华、白玉、舒客、狮王、六必治、严迪、高露洁、益口宁、皓乐齿、韩伦美羽等品牌的40批次产品。结果显示,益口宁奥拉氟儿童防蛀牙膏的总氟量、游离氟量项目低于标准要求;皓乐齿亮白净色精致牙膏(薰衣草薄荷味)的过硬颗粒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韩伦美羽美白牙膏的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卡松)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并检出标签成分表未标注的防腐剂成分。
次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牙膏’里的真相 耳机里的危害”报道。报道指出,近年来,各类“牙膏”新产品层出不穷,“美白抗敏”“防龋齿”“专为防治幽门螺杆菌而研发”等宣称五花八门。部分电商平台还将“消字号”“械字号”产品充当牙膏售卖,并宣称产品具有医疗效果,涉嫌误导消费者。
此阶段,网民关注度明显高于媒体关注度。网民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相关机构和媒体的调查表示肯定;二是呼吁整治牙膏虚假宣传乱象。
媒体除转载相关报道外,主要关注涉事企业回应。如百家号“南方都市报”发文称,皓乐齿是日本SUNSTAR(盛势达)集团旗下的女性口腔用品品牌。记者致电盛势达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其接线人员表示,暂未收到这方面的消息,因此无法确定该消息是否属实。同时,因为公司并无针对此类问题的相关部门,所以无法给出答复。韩伦美羽表示,公司产品具备相关证书,可以保证其合规性,不存在比较试验中提到的问题。
关键节点二:新华网调查牙膏市场问题,舆情出现波动
9月27日,新华网发表《新华网财经观察│牙膏乱象调查》一文称,电商平台上,牙膏种类丰富,不少品牌选择与知名明星、网络达人合作,或是直接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产品植入与营销,在短期内拉动销量的同时,品牌营销支出大幅增加,牙膏价格也水涨船高。记者还发现市面上销售的牙膏存在暗示治疗功效、夸大宣传、违法标注等问题。在黑猫平台上,多名消费者投诉通过线上及线下渠道购买的儿童牙膏产品被宣传为“可吞咽”。还有一些牙膏在宣传中与治疗牙周病等联系在一起,宣称“去牙结石”“用于某医院处方”,但客服无法提供具体的效果验证报告或临床数据。此外,也不乏“消字号”“械字号”产品充当牙膏在线上售卖的情况。
除转载相关报道外,媒体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分析牙膏市场乱象背后的原因。如光明网发表《挤掉牙膏里的“水分”,监管责无旁贷》一文称,牙膏价格一路飙升、虚假宣传泛滥。一种情况是虚假、夸大宣传。因为牙膏的核心有效成分大同小异,牙膏企业想走差异化路线卖高价,那就只能在营销上“砸钱”,让消费者误以为某品牌的牙膏与众不同,满足的更多是心理需求。消费者购买牙膏的钱,多半是在为虚假营销买单。另一种情况则是“打擦边球”,把一些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产品当成牙膏售卖。比如某些电商平台把“械字号”产品牙科藻酸分离剂当成牙膏售卖,声称“三天显著白牙”。如果说前一种是骗取消费者的钱财,那后者已经危害到消费者的健康。这些通过虚假、夸大宣传给牙膏作用“注水”,以牟取高额利润的做法,很显然是违法违规的。
二是呼吁进一步加强监管,实施全链条治理。如《北京青年报》刊发《亮出监管利齿填补牙膏市场的“蛀洞”》一文称,要加强监管力度,倒逼责任落实。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对生产、销售“抗幽牙膏”等问题牙膏的平台、商家依法依规予以惩治,提高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通过监管前置,防范问题牙膏、“三无”牙膏流入市场。对违法违规的生产厂家、广告代言人、广告发布平台等,要实行全链条惩治。
《法治周末报》刊发《牙膏标识“打擦边球”,必须严管》一文称,牙膏标识及其功效宣称违规是常见的老问题。对于相关企业在牙膏标识方面“打擦边球”的行为必须严管。牙膏企业和电商平台需要负起责任。企业要对照牙膏新规及时调整,严格落实备案要求,守牢质量安全底线。电商平台要加强对牙膏销售商的入驻审核和经营管理,强化对宣传合规性的审核,对违规商家采取可行性惩罚措施。有关部门要依据牙膏新规,细化相关法律标准,实施常态化整治,规范市场秩序,严惩违法行为,把各种忽悠消费者的产品彻底清除出市场。
《消费日报》刊发《消字号、械字号、药字号口腔产品不能按照牙膏日常使用》一文称,对于功效宣称“擦边”行为,中国口腔用品协会呼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予以重视,严厉打击非牙膏类产品的“越界”问题,维护市场秩序,为牙膏产业的合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河北日报》刊发《以严监管补上牙膏市场的“蛀牙”》一文称,网络平台应加强管理引导,提高售卖准入门槛、严守质量关口、畅通投诉渠道,承担起对所售商品的监管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相关科普及消费警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不法厂商违法成本,形成有效警示震慑,倒逼生产经营者增强自律意识,合力守护牙膏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舆情点评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文/ 郑伟娜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提供内容支持
新媒体编辑:张盼盼
统筹策划:罗万杰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