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艘趸船的故事
50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弹指一挥间;50年,在沧海变桑田的宇宙演变过程中,更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一个从无到有、从九里十八湾贫瘠土地上崛起的一颗璀璨明星——安庆石化,50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作为一位有着37年工龄、长期从事倒班作业的一线工人,我有幸见证了安庆石化的成长与蜕变。从七、八十年代,以炼油、化肥为主的石化工厂,逐渐升级到现在拥有一整套先进石油化工产业链的大型企业,一路走来,时间见证了我们曾经的欢笑和泪水,更承载了我们殷殷的梦想和期盼,时刻让我觉得要用一颗感恩的心,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培训:第一艘船
1987年11月,我通过安庆市招工考试,来到了当时的安庆石化热电厂运煤车间浮吊班。记得那时候热电厂刚刚启动“油改煤”工程——在沙漠洲凤凰乡沿岸,建造一座煤码头,码头趸船上配备了双十吨浮吊,接卸长航系统来自裕溪口煤炭中转基地的1500 吨甲板驳,为刚刚建造投产的热电厂三号炉提供电煤服务。
图为1988年热电厂运煤车间浮吊班首批成员在武钢工业港实习期间的合影
1988年初,我被录用为首批浮吊驾驶员,仅在武汉钢铁总厂工业港实习了三个月,就直接下到班组,尝试着独立操作浮吊卸煤。浮式吊机稳定性差、故障率高、清仓难度大,驾驶室在20多米的高空,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要求严格。作为热电厂第一批浮吊驾驶员,没有任何前期的操作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凭着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摸着石头过河。
正是凭借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让我在连续多年从事起重作业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起人身伤害和设备损伤事故。期间,有一件让我印象最深的事。那一年春节前,我们班组在卸煤过程中,遇到一条难啃的“硬骨头”。一艘船上的煤所含煤矸石多、水分大,非常粘,造成落煤斗严重堵塞,物料下不去。当时煤炭压港很多,煤管部门非常着急,让我们班组要尽快卸完这船煤。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想尽一切办法。班组大部分成员更是主动加班,两天两夜没有回家,轮番上阵疏通落煤斗,终于按计划完成了卸煤,为春节期间的保供赢得了时间。
第二艘船:有了悬链斗
时间来到了2001年,我们的趸船到了使用年限,准备报废更新,最终确定卸煤机械用武汉电力设备厂生产的悬链斗卸船机替代浮式吊机,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图为2010年冬季运输部燃运区域水上班在第二艘趸船上的全家福,图中有四位同事现在已经光荣退休了
被称为“热电号”的卸船机每小时额定卸煤量800吨,连续运转性强、故障率低,卸煤效率明显提升。受卸船型从无动力装置的1500甲板驳,变更到3000吨自航船,年卸煤量也随着热电部锅炉系统的扩容不断攀升,达到每年80万吨左右。
第三艘船:绿色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
图为2024年码头现状
2024年6月,经提质改造后运输部煤码头投用,标志着第二艘趸船和卸船机在运行了20多年后,顺利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改造后的码头连接趸船的钢引桥前移约五十米,沿途电气通讯管线、消防循环水和生活用水管线、趸船生活污水和雨污水排放管线等都按国家最新标准做了更新升级。码头趸船和悬链斗卸船机焕然一新,卸船机的链斗从原来的19个,增加到现在的28个,额定卸煤量从每小时800吨,上升到1000吨,受卸船型也从3000吨,跨越到5000吨的深舱驳,设计年卸煤量突破了百万吨级。这些设备和工艺参数数值上的变化看似很简单,其实蕴含着安庆石化这些年不断攀登、不断进取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作为安庆石化员工的我深感自豪。企业高质量发展,员工是最大的受益者。
37年的职业坚守,让我见证了三艘趸船新旧更替的过程,而三艘趸船,也见证了我从一个新手小白,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技能操作者。这期间,我从一名普通员工,加入了党组织,接任了班长的岗位。我深知能力有大有小,但求真务实责无旁贷。
我们的班组地处长江安庆段沙漠洲生态公园沿岸,肩负着为安庆石化热电部配送电煤的重任。由于我们所处水域属于紊流区,水上作业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和不可预知的突发性事件。严控临水作业安全、保障长周期安稳运行,必须以加大设备巡回检查力度和加强润滑维护保养为基石。这就要求我们苦练技能,和其它工序班组密切配合,把好配煤合格率关口,为安庆石化水路输煤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半辈子的工作经历,让我和企业息息相关、荣辱与共。还有几年就要退休的我,更要以工作为中心,知进退、明得失、懂取舍、识大体、有敬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将继续努力传承老一辈安庆石化人的优良传统,为将满四十余年的工作历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祝愿我的企业,继续蓬勃发展、熠熠生辉。
文图|章永东 金思强 宣卫东
编辑|胡艳红
审核|檀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