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年底,我肩挑铺盖与木箱,特意望了望东方冉冉升起的红太阳。走完一段长长的下坡路,一座石拱桥的栏杆上,镌刻着“万福桥”三个醒目的大字,我已走到插队落户的茶岭大队尽头了。那年月的下放知青,谁不盼早日招工进厂当工人,今朝我夙愿得偿,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归心似箭一路朝北地疾行在蜿蜒起伏的柏油公路上。
回家几天后,我与结伴同行的怀宁老乡,挑着行李几经辗转,风尘仆仆地在一排陈旧简陋的茅草屋里,找到了机修厂的接收科室。接待我们的办事员,走出低矮拥挤与阴暗的办公室说:“经研究决定,你们这批新学员,去总厂民兵小分队报到。”
我们不敢耽搁地挑起担子,跟着向导走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来到石化厂最西端的二里半,一处小山岗下的二层小红楼。我们疲惫不堪地卸下担子,一个个累得口干舌燥、饥肠辘辘。
小分队老队员指着不远处操场旁的油毯工棚说:“那就是化三建的职工食堂,我们都在哪儿就餐。”排长队打回的饭菜,米饭煮的太黏滋,成团的米饭,钢勺戳不开也捣不碎,尝一尝大杂烩的熟菜,缺油重盐。报到时刚见面的民兵小分队指导员也是怀宁人,他见这些小老乡们不适应这儿的生活,他以兄长的语气对我们说道:“化三建的职工来自淮河两岸,他们的饮食习惯与我们的确有差别,再加上食堂就餐人员多,每顿饭都是一个个大笼屉叠起来蒸熟的。石油工人应该做到,哪儿需要哪儿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正值石化厂百业待兴之际,我来到民兵小分队,首先遇上无处居住的窘境,领导安排我们十多位怀宁学员去大轮码头附近毗邻枞阳门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一家旅社过夜,迈动双腿走到那家旅社需一个多小时。价格低廉又占地利的旅社,吸引着许多人在旅途的匆匆过客。生意兴隆带来滚滚财源,也带来熙熙攘攘的喧闹,这些旅客天一亮就收拾行李奔前程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却是早出晚归的常客。
白天我们在化三建职工食堂的操场上,听从教员口令,练罢立正稍息齐步走,接着手持钢枪,心中默念瞄下沿打靶心的口诀,卧倒在地一遍遍地练习胸靶射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民兵小分队组织的实弹射击中,我们全体学员都取得了优异的射击成绩。
军训结束后,二层小红楼旁一间竹篱笆墙油毯顶的简易工棚搭建起来了 ,我们这些流浪汉总算有了固定的住处,数九寒天北风呼啸,夜晚睡在四面透风的工棚里,挨冻的滋味同样难熬。“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总厂请红军老战士作革命传统报告,老前辈以亲身经历讲述战争年代的血腥与残酷,教育了我们,学习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激励着我们。
我们这一代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红旗下,从小就接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离开学校长大成人,和社员一起栉风沐雨,终年忙碌着播种、插秧、锄草、施肥与收获。今天我不惜笔墨地赘述那时的艰难困苦,是想抒发自己也曾为总厂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过。弹指间半个世纪匆匆过,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留下多少终生难忘的记忆……
作者|涂亚飞
编辑|金思强
审核|檀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