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战:剧情杀,煽情戏

文摘   2024-10-05 14:30   宁夏  

 死亡之战:剧情杀,煽情戏

谁说拍战争电影不是个技术活 


文/走天涯



大导演陈凯歌拍的《志愿军2•存亡之战》,影院里看哭了很多观众,张导努力想要拍出战争的主题: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当然也少不了战地黄花般的情愫。

应该说这部电影,拍摄角度和视觉效果,都是可圈可点的,英雄人物刻画细腻,战斗情节扣人心弦。

有观众说,没有渲染的电影,就抓不住观众的心,好电影就是要让观众流泪。

像著名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拍的《拯救大兵瑞恩》,那不只是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彰显,更是将战火家庭、国家大义,双方你死我活的战斗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

拉回镜头,陈导的拍摄技巧敢与《拯救大兵瑞恩》相媲美,比如夜袭美军坦克阵地那场戏,代入感太强了。

夜袭恰逢天降大雨,坦克疾驰的履带,翻出了新鲜无比的泥土气息。一位志愿军士兵说,这泥土的气息,和我老家一样。

然后,切换季节,那天刚好是芒种,河南籍志愿军士兵说:老家到了种大豆的时候;而江西籍的志愿军战士则说:俺老家种芝麻。

虽说战火纷飞,但士兵们想家了,这几句话,让观众心里为之动情。

这只是将帷幕拉开,下面的戏,更煽情。

为了吸引美国士兵注意力,朱一龙扮演的李想,让张子枫扮演的的妹妹“李晓”,在被击落的飞机里,用广播唱起了《河边对口曲》,就是那首:“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这就有点奇怪了,就说美军听不懂吧,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将妹妹暴露在敌人面前,不合常理。

坠落的飞机,就是个死靶子,不怕敌人几发炮弹,把“妹妹”给带走吗,这符合导演想要强调的人性,但不符合战争现场实际。

拍不完,这煽情戏真的拍不完。然后呢,竟然让志愿军战士跟着一起大合唱。

把潜伏位置,直接暴露给敌人吗,美国兵懦弱,可美国兵不缺炮弹,敌人炮兵完全可以循着声音,进行火力覆盖,就是盲打一波,也会让对方尸横遍野。

陈导一个人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可是现场观众却感觉背后冷风嗖嗖,这也太不符合战争常理了。

拍不完,这苦情戏真的拍不完。再比如另外一个镜头:妹妹李晓送给哥哥李想一朵小花。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铁原前线防失守最危急的关头,李晓想让李想把这朵花拿出来,让志愿军士兵挨个闻闻,让出生入死的士兵们,闻到战争之外那种好生活、好日子的味道。

相信陈导就想通过剧情杀,来引发观众们的情感共鸣。

作为一名观众,我听到了关于芒种的对话,听到了《河边对口曲》,听过到了志愿军士兵们喊着籍贯冲锋,看到了一家三口前线重逢......此刻,我觉得这只是陈导一个人的一厢情愿。

剧情,煽情,悲情,戏份给得太多了,观众就感动不过来了。

说真的,战争中拍出煽情这件事,不仅是剧情需要,同时也是个技术活。

陈导一个人,需要克制,克制后面的酝酿,爆发出来,更容易打动人心。

回忆下张艺谋导演拍摄的朝鲜战争《狙击手》,一个煽情的经典,只是在结尾,张译饰演的志愿军士兵,流着泪喊着战死士兵的名字,战友们流着热泪喊“到”。

观众们也跟着潸然泪下,就这一个镜头,就足够了。

煽情太过泛滥,观众情绪就变得麻木了。

听说《志愿军》三部曲,是一次性套拍出来的,套路归套路,多一些普通士兵面对死亡时大义凛然,那才真的能飙升观众们的泪点。






插图|走天涯

走天涯:本名李强,生长于故乡宁夏,现央企管理人员,中国铁路作协会员,兰州局作协会员《巴蜀风文学》副主编,《乔雨诗会》编委,《红豆文学》专栏作家,作品发表于《先锋》《星星》《驼铃》《六盘山诗文》《花露文学》等省内外报刊、媒体,偶获小奖。








稿



一、投稿作品必须是本人原创,拒绝一稿多投,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文责自负。

二、作品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具有一定的文字性和艺术鉴赏性。拒绝带有宣传封建迷信、宗教、反党反国言论及思想的负能量稿件。

三、来稿作者须在所投作品后附上作者简介、生活照片及联系方式。

四、本刊编辑部有对投稿进一步修改、编排的权利,所有来稿均视为“原创授权《花露文学》”(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

投稿信箱:2483328248@qq.com

五、所有来稿必须符合本须知要求,必须认同并遵守本须知规定。


花露文学编辑部


编:阿 文

责 编:梦 溪  方 圆

审 核:诗 妍

制 作:凡 雪

花露文学
用文字记录生活,以文学浸润心灵。 《花露文学》--品读经典,体味生活,海纳百川,包容并济。《花露文学》欢迎所有爱好文学的朋友关注和加入!投稿邮箱:24833282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