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西藏之行,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和难得的淬炼。
当年,英大传媒集团开展“非凡十年——国家电网发展成就”主题采访活动。我很荣幸成为西藏报道组的一员。同年8月初,由集团领导带队,西藏报道组前往西藏林芝、山南、拉萨等地开展了为期5天的采访。
《亮报》记者王清可(右)、田诺(中)采访达瓦坚参。(于仕浩 摄)
报道中,我以村民达瓦坚参一家的生活为切入口,通过讲述村民生活、乡村产业的今昔变化,展现了10年来国网西藏电力的跨越式发展和西藏地区一系列电网民生工程的深远意义。
2023年,我撰写的通讯报道《嘎拉村的幸福生活》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好新闻离不开好选题,好选题离不开好策划。那么,我们为什么重点选择了嘎拉村?
一方面是我们对时间节点的把握。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来到了嘎拉村,到村民达瓦坚参家中聊家常、说发展,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隔一年,我们一行来到嘎拉村实地探访新变化、新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更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嘎拉村是西藏林芝市有名的桃花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嘎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9万元。从昔日的穷山沟,到如今远近闻名的桃花源旅游村、富裕村、幸福村,嘎拉村多年来的发展十分具有代表性。
出发之前,我们对这一选题进行了仔细梳理,采访组多次开会研讨,加强整体策划,确定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在国网西藏电力的支持下,我们提前联系到了村民达瓦坚参、村委会主任尼玛多吉,以及林芝供电公司相关部门同事,对嘎拉村的整体情况有了细致了解,对报道内容整理出了大致脉络。
后续,我与责任编辑许天骄反复沟通采访细节,采访侧重点,做足采访准备。可以说,策划早、准备全、挖掘深是报道成功的基础。
第一次去西藏,我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怀着这份新鲜劲儿,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观察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细节,希望能带领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比如,在达瓦坚参家采访时,除了电饭锅、电动打茶机、电饼铛这些较为常见的家用电器,放在客厅显眼位置的消毒柜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后续的采访过程中,我在当地的家庭中也经常看到消毒柜。达瓦坚参的母亲卓玛告诉我们,消毒柜是当地热情好客的村民家里常见的家用电器之一。家里人口多,来家里的客人也很多,杯子、碗碟消毒之后大家用起来也放心。采访中,达瓦坚参多次感慨,现在家里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是1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这些都是现场采访获得的鲜活素材。我们也只有在实地采访中,才能接触、观察到一手宝贵材料。
在本次主题采访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许多重要的采访信息提炼及报道主题的深化,是在一趟火车上完成的。
由于采访行程多、报道任务重,时间十分紧迫。报道组成员克服高原反应等不适,经常加班加点,连夜赶稿、制作视频。
在从林芝前往拉萨的火车上,集团分管领导召集报道组开会,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目标导向,先理清写作思路,纲举目张,高站位、高标准,用心把控每一个环节,全链条下功夫,写出一篇好的作品。
正是在那场头脑风暴中,大家的讨论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体会到,新闻报道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集体的智慧。在采访过程中,报道团队沟通顺畅,凝聚力强,总是一起讨论,集思广益。
此外,在这次主题采访中,跨部门联合采访是主题报道的重要亮点。文字记者“跨界”出镜,在媒体融合中成为更好的记录者与表达者。
本次采访中,除了“嘎拉村的幸福生活”通讯报道,我们还推出了同名短视频作品,由记者田诺出镜采访,于仕浩担任现场拍摄及后期剪辑工作。《亮报》与影视中心记者联合采访,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在报道过程中,我借鉴视频记者的拍摄思路,捕捉当地用电特色、民族风情,将镜头语言融合在文稿中,画面感更强,内容更丰满,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更好。
通讯报道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集体的智慧。正是这种高效的团队合作,让《嘎拉村的幸福生活》得以脱颖而出,获得中国新闻奖。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今后,我希望可以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向社会、向公众讲好国网故事,传递国网声音。
作者|英大传媒集团《亮报》编辑中心 王清可
责编|肖莎
执行审核|郑欣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40015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