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湾子到波士顿
我出生在北京,成长于一个叫“湾子”的老街道,那是个带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地方,斑驳的墙壁、街角热闹的小摊,构成了我童年世界的全部。
北京湾子
湾子虽然不起眼,却是我小时候的骄傲——那是我和父母在北京扎下的根。
父母来自山西一个很小的县城人,过年回村成了我们每年一度的重要仪式。村里的年味很浓,鞭炮、红灯笼、手写的对联,空气里弥漫着烟火和乡土的气息。
但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清的优越感,我穿着从北京带回的衣服,和村里的小伙伴站在一起时,总觉得自己比他们更“体面”。
村里人看到我,总爱夸一句“你爸妈可厉害了,在北京混得不错”。
我明白他们对我父亲的敬重里带着一丝羡慕,而我就像站在父亲肩上的孩子,享受着被围观和称赞的感觉。这让我感到一种微妙的满足,仿佛自己真的是个“城里人”。
这种优越感在小学时愈发膨胀。我就读的学校是为外地户口学生提供学位的学校,班里只有两个北京户口学生。我也是外地户口,户籍页上清清楚楚写着“山西*县”。
我记得我邀请同学来家里玩,他们走进我家后,眼中满是羡慕:“你家真大,装修好奢华啊!”我能听出他们语气里的惊叹。
其实,我家不过是一套普通的三居室,但和那些蜗居在出租屋里的同学比起来,这已足够让我满足,它让我确认自己是“特别的”。
然而,中学的生活却逐渐打破了这种自我幻想。父亲托关系让我进了一所重点中学。走进教室的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与小学截然不同的氛围。
这里的学生衣着时髦讲究,谈吐之间透着自信,许多人家里是赞助生,家境殷实,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一丝不适。他们随口聊起假期去滑雪,讨论着最新的潮流走向,而我对这些话题显得格外陌生。
曾经让我自豪的生活,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平平无奇。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普通的中产”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其实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尽管我心里有些不甘,但我安慰自己:“我至少也不差他们太多。”可是,心底的失落感却久久挥之不去。
曾经我以为自己站在同龄人之上,可在这群学生中,我却觉得自己成了那个“平凡的人”。那种滋味复杂而苦涩,仿佛被迫从一场梦境中醒来。
到了高中,我因为户口问题回到了山西念书,进入了一所私立高中。这里的学生多是本地人,相比之下,我的北京经历再次让我有了某种“优越感”。
由于我的学习还不错,学校免去了我一半学费,老师对我颇为照顾,我又成为了那个被关注和看重的“特别学生”。
在这里,我成绩优异,经济条件比许多同学好,老师和我家长常有交流,我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高人一等”的世界。
这种自满在大学再次被现实击碎,北京的大学里鱼龙混杂,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汇聚一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势。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但心中仍旧存在着一丝傲慢,始终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
但这一切,在来美国留学后彻底崩塌了。
在这里,我遇到了家里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同学,他们谈起家族生意时轻描淡写,仿佛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我遇到了来自社会上层的同学,他们的家族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名字在新闻中频频出现。而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孩子,靠着父母没日没夜的工作才能来到美国继续学业。
面对他们,我甚至不敢多谈自己的背景,生怕暴露出那点“微不足道”的优越感。
我在夜晚独自一人走在波士顿的街头,心中不免生出自我怀疑:“为什么他们的起点就这么高?为什么我需要如此努力才能追赶?”这份不甘让我感到刺痛,仿佛再次成为站在巨人面前的孩子。
但渐渐地,我开始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重新审视过去时,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骄傲的时刻并非毫无意义。
它们让我学会了珍惜,让我看到自己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湾子的老社区、 *县的村庄、北京到波士顿的校园,每一个地方都刻下了属于我的印记。我开始学会感激。
感激那些让我成长的经历,感激父母在北京打拼,为我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现在的我,不再沉溺于过去的优越感,也不再因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焦虑。
我知道,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每一步都值得被尊重,每一次成长都值得被铭记。
二.写在最后
我个人前二十多年的经历可能算是同龄人中相当独特的,可以说是起起落落,见过众生之相:
既曾成长求学于省会和帝都,也待过十八线山西小县城的无名小村庄,也在后来有幸见识过顶级留学圈的空中楼阁。
正是有了这些见识和独特经历,也让我对曾经学过的一句古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数年之后的子弹正中眉心: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曾经以我观世界,皆恍惚,皆虚幻,皆梦幻泡影。
过去二十三年也算是人生百态各个圈层大起大落,让我更见识这世间种种多元,但唯一一直不变的是日日增长的见识,屡增的阅历,这些更多的是我面对以后挑战的动力和信心。
值此之际,也和大家分享一句来自伟人对我影响比较深远的话:“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
与君共勉!
往期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