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发展。从传统的手工业、农业到机电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伴随杭州产业的演进,杭州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效显著。杭州在建设以数智经济为主体的智慧城市中运用杭州人的智慧,逐步积累形成“杭州智慧”。
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文资源、美丽的湖光山色而著称。尽人皆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更成为人们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杭州市的产业也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发展。杭州从“风景天堂”“西湖天堂”走向“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勾画了杭州的产业演进轮廓。其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后期,到如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时期。了解各个时期杭州的产业结构及重点产业、知名企业,探求其70多年来的产业演进轨迹和走向,对杭州市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循规而明方向的作用,对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也有借鉴意义。民国时期,杭州市的产业以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为主。丝绸、纺织、印染等轻工业是当时的主要产业。茶叶、餐饮也驰名全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和全国一样,可以说基本没有制造业,仅有些作坊式的工厂和修配业。丝织厂、茶厂遍布全市,饭店、餐馆颇具规模。难得杭州那时有一个飞机修理厂,在老底子笕桥机场附近,这也成为现今杭州发展民用航空大飞机部件的历史渊源。两句顺口溜道出了杭州那时的典型产业:王星记、张小泉,驰名刀剪檀香扇;都锦生、奎元馆,丝绸织锦片儿川。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的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大致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五”至“五五”计划期间),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机械制造、化工、钢铁等重工业逐渐成为杭州主导产业。此外,农业和纺织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改造。杭州位于当时的战略前线,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并不布局于此,但杭州的机械工业也涉足不少门类,从整机如制氧机、汽轮机、重型机械、锅炉、机床、仪表到关键零部件如轴承、齿轮箱、链条等行业,有杭氧、杭汽轮、杭重、杭锅、杭机、杭州轴承、杭州仪表、杭州齿轮箱、杭州链条等代表性企业。这一时期,除了机械工业,也建设了一批钢铁、化工、纺织企业,杭州钢铁厂、杭州化工厂、杭州玻璃厂、浙江麻纺厂等成为杭州当时的大企业。
工业化初期,杭州市的产业虽以重工业为主导,机械工业为重点,但同时轻工业、电子工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也开始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杭州市的企业已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一些企业发展壮大,进入本行业前列。为适应加快发展工业的需要,一些专科学校重组为工学院,如浙江丝绸专科学校更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64年),现为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演变重组后为浙江工学院(1978年),现为浙江工业大学;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改建为杭州电子工学院(1979年),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商业学校(浙江商业学校)改建为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这些学校与杭州原有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学院等,为杭州的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人才。杭州工业化的产业基础由此奠定,发展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也得以重视。杭州的产业和经济发展蓄势待发。
这一时期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头十年(“六五”至“十一五”计划期间)。期间经历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兴起、民营企业发展、引进技术、合资合作、两化融合各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杭州市的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杭州市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为杭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扩展了杭州工业门类,激活了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杭州工业。万向、传化、华立、娃哈哈等企业活跃在杭州、浙江和全国市场,并逐渐成为行业龙头企业。钢构网架业,乡镇企业游刃有余,形成以杭萧钢构、东南网架、大地网架为代表的优势企业群。2005年杭州市有59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位居全国全省第一。紧随国家对外开放的步伐,杭州的工业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合资合作,提升了企业的产品档次和企业竞争力,加快了企业发展。代表性的企业有:杭汽轮引进西门子技术并保持长期合作;杭氧与德国林德公司合作生产;西子电梯与美国奥的斯电梯合资。外资企业落户杭州的逐渐增多,有的已成气候。摩托罗拉公司的高端手机产量2006年达3700万部,销售产值超300亿元。化工产业在杭州也有相当规模,在浙江省排第二位,仅次于拥有港口优势的宁波,形成了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橡胶加工等以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优势行业。2005年杭州市化工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539家,企业数是宁波市的两倍多,但工业总产值472亿元,不到宁波的一半。杭橡、新安江化工、鑫富化工、传化化学等企业规模较大,为杭州市化工的代表性企业。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迅猛,杭州趁势而上,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制造快速发展。UT斯达康、东方通信在那个年代曾是行业的明星企业,同时涌现了一批电子信息企业。工业控制系统(DCS),那个时期中国市场基本为国外知名企业产品占据,浙江中控奋起而突围,经过十几年努力,终得三分之一的中国市场。在工业基础日益雄厚的情势下,杭州的制造业尤其装备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特色。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浙江全省四分之一,位居全省首位。表1列出了2005年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这些产业的总产值约占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5%,其中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约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8%。装备制造业的不少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市场占有率较高,例如余热锅炉为70%,乙烯冷箱为92%,船用齿轮箱为80%。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杭州市进入了两化融合阶段,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了杭州市产业的转型升级。杭州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才是实体经济的出路所在。这一时期,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开始崭露头角,并快速成为全球知名的企业。同时,一批信息通讯企业抓住商机,在杭州这块沃土上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因产业发展的需要,加之良好的软件创业环境,软件产业应运而生,迅速发展。2014年,杭州市获评“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杭州市的定位,上世纪60年代为“综合性工业城市”,80年代则着力“发展第三产业,限制重工业,搬迁城市中心区内污染环境的小型工厂”。2000年后杭州高举“工业兴市”大旗,2006年提出“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意在“重点突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运输设备制造业,集聚发展化学工业,积极发展材料工业”。杭州一直有发展汽车制造的想法,可总不得机会。万向集团从汽车零部件起家,形成一定实力后想做乘用车,终于在发展电动汽车时有了机会。在此期间出现不少采购汽车底盘开发房车等各种整车企业。也有不少企业在发展汽车整车制造上做过尝试,但都或未成规模或未成功。引入吉利后,杭州的汽车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船舶及船用机电设备等也发展起来了,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颇具规模。杭州的快速发展和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了外地的企业到杭州落户、发展。正泰到杭州发展配电设备和光伏,和利时、新松等国内知名的高技术企业入驻开发区,华为等企业在杭州建立研究院。绿色能源装备制造随之兴起,正泰新能源、浙江运达风力发电、中控集团可胜公司的光热发电在国内均处前列。2000年-2008年,杭州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并进。2009年杭州又提出“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不断扩大消费性服务业,培育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成长,由“服务业大市”向“服务业强市”转变。旅游、文化、房地产、金融、商贸、物流、中介等服务业的优势日益明显。文创、游戏软件、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这个阶段加速崛起。装备制造企业则发展服务型制造,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增值服务+解决方案转变。杭氧、华立、海兴电力、杭叉等企业都进行了探索。第三产业在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9年的49.99%提高到2013年的54.33%。这一时期,杭州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工业增速虽在2009年以后处于低迷,且在GDP的比重一直下降,但规模增大、门类增多、竞争力增强、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期,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
这一时期大致从2020年至今(“十二五”至“十四五”规划期间),与前述工业化中后期有一定交叉,大致可分为两化融合起步、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攀升三个阶段。2001年-2008年杭州市经济高速增长,GDP增速一直保持10%以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杭州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增速下降更剧,2009年仅有0.12%。一直到2015年,工业增速均低迷。2009年至2013年,杭州市GDP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一度退至最后一名。杭州果断地把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信息经济上来。2014年7月,中共杭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作出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部署,把“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定为杭州的“一号工程”,目标是“率先成为特色鲜明、全国领先的信息经济强市和智慧经济创新城市”。并以“三化融合”(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为主要路径,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这一时期,杭州两头发力,一头大力发展信息通信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另一头加快已有产业、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先后推动“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快步建设“未来工厂”。发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助力工业经济增长,致力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新兴产业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如视觉智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机器人等加速成长。阿里、海康、新华三、大华、蚂蚁科技、网易、恒生电子等一批“千亿级企业”“百亿级企业”竞相争艳,独角兽企业、准独角兽企业雄起勃发,数贸会、云栖大会、未来大会、西湖论剑大会影响日盛。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这个时期,在工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服务业发展提速,GDP平稳增长(表3)。第三产业在GDP的比重继续一路提升,从2018年63.9%提升到2023年70%,第二产业的比重则继续降低。杭州数字经济产业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占GDP比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近五年平均增速达10.2%,一直高于全市GDP增速,占GDP比重不断攀升,拉动了GDP增速,对杭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也为杭州市2023年GDP超2万亿元起了重要支撑(图3)。杭州工业化的进程、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攀升,得力于工业基础的打造、创新能力的培育、人力资源的丰厚、民营经济的活力。杭州有高校44所,排在前面的综合性和理工类大学,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等,以及新创办的西湖大学。杭州有9个中央驻杭的国家级科研院所,中电52所、中船第七一五所、中电建华东院、华电电科院、国机集团中国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茶叶所、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还有这几年兴办的企业研究机构、工程中心、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新办的新型研究机构,如达摩研究院、之江实验室等。民营经济对杭州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支撑作用,在GDP中一直保持60%的比重(图4)。杭州的民营经济首先具有独到的市场敏感度,善于捕捉市场;同时又有着坚韧不拔、千方百计将事情做成的韧性,自驱力强,将市场机遇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最后,民营企业的活力也为杭州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杭州数字经济的攀升并向智能经济迈进,具备了充分的条件和基础,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扣住了时代的脉搏。进入数字经济攀升期。202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制定了《杭州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工程”实施方案》。杭州数字经济向水平更高、带动力更强进发。“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5月28日)。杭州市致力于数字经济攀升,智能经济是重要方向,从智能和物联两方面入手,在视觉智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软件、网络通信、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仪表多点上发力,旨在构建产业链、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形成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制高点。在数字经济这些领域,杭州有较好基础,观察相应企业的发展,可以从中窥见它们循着技术发展趋势的不断演进: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物联;安防—数字安防—视觉智能;通用装备—高端装备—智能装备—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管理软件—分析计算软件—数据库—复杂系统设计软件;城市大脑—产业大脑—大模型;异构计算(CPU、DSP、GPU、NPU)—人工智能集成—量子计算;云计算—超级计算—智能计算;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等等。这些领域技术和产业的演进中,创新型企业、海外回国人员创办的企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衍生企业和业务扩展企业、产学研融合生成的企业,在杭州金融资本、投资机构的帮衬下,加速了杭州数字经济向高攀升的速度。下一个十年,蚂蚁集团将聚焦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技术。
杭州市对数字经济的攀升,已作出了部署和安排。从《财经智库》对杭州的调研和了解,提出攀升的路径供参考。未来几年的攀升路径,可以概括为三“融”、二“集”、一“原创”。三“融”为数实融合发展、产学研融合创新、产金融合创业。对杭州而言,重要的是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眼前可从三方面着力。一是数字经济切实赋能传统产业,真正解决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和诉求,同时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过程中就会给予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二是数字经济各领域垂直深入传统产业各细分行业,形成解决方案,真正让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传统产业的工具,才能让数字经济得到推广,实现落地;三是作为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桥梁,需要与细分行业结合,培育形成一批信息服务和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学研融合创新,即数字经济与产学研融合创新。融合创新路径有三:一是基于某些领域从研究到产业周期很短,几乎难以分出阶段,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发展;二是构建技术创新链,加快研究成果产业化;三是前沿技术和高技术研发过程中,及时将较成熟的技术产业化,俗称“沿路下蛋”,避免“自娱自乐”。产金融合创业,即数字经济与金融资本融合创业,具体来讲,主要有扶持、促成、孵化三种角色。创业初期,投资机构(企业)扶持初创企业生存、生长、发展;在并购重组中,投资机构(企业)促成利于创新和优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前沿技术领域,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联合孵化新兴企业。集群——着力构建产业创新集群,从当前薄弱环节看,需做好两件事。一是选择若干领域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的创新机构,构筑技术源头。二是建设和发展集群创新链的链环连接器,从而形成顺畅的技术供应链。力争在未来几年内,建成几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集成——发展系统集成、交叉技术,形成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有三个着力点:推动和强化数字经济各领域,尤其是几个重点产业链之间的互通有无、交流与合作;单个数字技术对于企业的效能有限,需要加强数字经济系统集成,发挥综合效益;鼓励、倡导、促进数字经济领域的交叉、跨界发展,培养交叉、跨界人才。一“原创”为加大原创性研究,开发原创技术,使杭州成为数字经济的策源地和制高点。杭州的数字经济已经在中国处于第一梯队,要想在全球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在技术创新上再进一步。一方面加强关键技术共同攻关、研究,实现突破,充分发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的领头羊作用。另一方面在技术路线上另辟蹊径,从跟随、赶超进入到引领角色,加强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与龙头企业长期有效合作,力求最终出新想法、新思路、新原理,不求短期出效益、出回报、出名声。杭州市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发展。从传统的手工业、农业到机电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伴随杭州产业的演进,杭州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变得更大、更美、更智慧了;经济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更美好了。杭州在建设以智能经济为主体的智慧城市中运用杭州人的智慧,逐步积累形成“杭州智慧”,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积累杭州经验,并与其他城市和区域分享。(作者为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荣誉主任,原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编辑:张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