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公杯”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展 | 卖惨成为带货“密码”:莫让“眼泪经济”伤了公众的心

教育   2024-12-14 21:37   甘肃  

文字 | 肖柯
执行编辑 | 杨光玮



近日,“盐源男孩卖苹果供北大哥哥读书”的视频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后经相关部门调查核实,该事件系虚假摆拍。在直播带货潮席卷的当下,这起事件并非个案,它映射出“卖惨带货”现象的猖獗,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信任遭到严重破坏。当“悲情故事”成为带货“密码”,当网友的善意沦为商家随意利用的工具,我们不禁思考:这种消费公众同情心的“卖惨带货”何时才能休止?在利益的驱动下,道德的底线究竟被置于何处?


流量裹挟下,“卖惨带货”事件层出不穷。从贫困的农民到身患重病的患者,从被迫辍学的儿童到孤苦无依的老人,形形色色的悲惨人设被主播们当作敛财工具,一出出苦难剧本不断上演。他们在镜头前声泪俱下,将编造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把观众的同情心与善意当作肆意开采的富矿。这种情感剥削式营销手段的核心仍是对流量与利益的追逐。信息过载的网络环境中,流量是主播们竞相争夺的“生命线”。常规的带货方式容易被海量信息淹没,而“卖惨带货”以其独特性和刺激性能够迅速吸引用户的注意,继而凭借极具煽动性的内容,将公众的同情心转化为购买欲,以达到营销的目的。


然而,“卖惨带货”并非捷径,每一个虚假故事的背后都是对公众信任的重击、对公平市场秩序的扰乱。那些被蒙骗的消费者,原本怀着善意伸出援手,却发现自己的爱心被无情践踏;那些用心做好品质与服务的商家,原本可以凭借货真价实的产品、热忱周到的服务取胜,却在虚假荒唐的剧本面前败下阵来。随着此类把戏的不断上演,公众的同情心被过度消耗、警惕心日益增强,社会信任资源被恶意透支,整个社会环境终将被冷漠猜忌的阴霾笼罩。当 “卖惨带货” 成为一种风气,一边是网络世界中泛滥的卖惨带货乱象,主播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地编造悲情故事;一边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蜷缩在角落里默默挣扎,却因虚假的“卖惨”行为而被掩盖了光芒,无法得到相应帮助。这种反差,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卖惨带货”带来的危害。


今年3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 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其中的 “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 专项行动,则重点整治通过摆拍场景等方式制作 “扮穷”“卖惨” 内容博眼球,以及在直播带货中进行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在国家行动的开展下,卖惨带货的乱象大幅减少,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次事件表明,仍有人无视规定,不惜违背商业道德与法律红线,妄图通过投机取巧的手段在网络直播带货领域谋取私利。若要从根本上摆脱“眼泪经济”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将专项整治与长效治理有机结合,将外部监管与自我约束紧密结合。


直播带货的良性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引导、法治护航,也需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网络平台作为直播带货的主要阵地,必须承担起 “把关人” 的关键角色。平台应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核机制,对主播的资质、直播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利用技术手段识别直播内容中的 “卖惨” 话术,不断将监管落细、落小、落实。消费者是 “卖惨带货” 的直接受害者,也是抵制这种不良行为的中坚力量,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是整治卖惨带货现象的重要环节。作为直播带货核心主体的主播,更要加强自我约束,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以优质的内容和真诚的态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将治理方案转化为治理成效,才能确保治理之路行稳致远。


每一份善意都弥足珍贵,每一次消费都应基于真实与信任。抵制“眼泪经济”,共同营造公平透明的互联网直播环境,方能激发行业活力,提振消费信心,推动数字经济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稳步迈进。


西北角Corner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最新公告及消息的发布平台,兰大新闻学子的学习交流与展示平台,新闻与传播学子及广告学子专业打造的魅力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