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在佛山创业3年,陈俊孚逐渐爱上了这里的美食,“叉烧、粥底火锅、双皮奶都很美味”。3年前,他带着电子软磁材料绿色低成本制造技术从武汉来到佛山创立中孚新材,“我们将电机冲压以及变压器冲压的边角余料二次回炉‘变废为宝’,生产出高性能纳米晶非晶合金新材料,它们将成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光伏发电、手机、电子穿戴设备的核心零部件”。
中孚新材料生产的纳米晶非晶带材可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电源上。如今,当年从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获得的100万元启动资金,已经放大成1000万元产值,多家行业头部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陈俊孚想在佛山成就一番事业:“这里创业环境好、包容性强,我希望能在这里创业成功”。
套用一个时髦的词,陈俊孚是一名来广东创业的“科漂”。“科漂”一词最早由安徽提出,指来到安徽特别是合肥创业的科技创新人才。而今,以“科漂”为代表的科技人才,是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也是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生力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滚滚向前,面对奔赴而来的“科漂”,各地如何“接招”?如何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为“科漂”的科技理想安好家?记者走访调研多地寻找答案。
奔赴创业高地
点燃科创星星之火
走进神笔生物实验室的暗房,十多盆小绿植发出绿色荧光,犹如一盏盏小夜灯。创始人李仁汉端起一株发光植物说:“我们经过532次技术迭代、整合改造超20个内源及异源基因,研发出中国首株基因编辑高亮度夜晚自发光植物。”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时,李仁汉的创业念头便已萌发:“萤火虫会发光,为什么植物不可以?”毕业后,他带着高通量基因编辑技术只身前往合肥创业,“想让地球真正早日成为阿凡达星球”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
李仁汉是典型的“科漂”,他们怀揣着科技理想,奔赴科创高地。细看“科漂”的画像,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刚从“象牙塔”走出的稚嫩学生,有的是在本领域内已有所成的海归科学家,亦有经验丰富的连续创业者。
如今,以“科漂”为代表的科技创业者,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之一,为各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领先机点燃星星之火。
在深圳,越来越多香港青年带着科技成果逐梦河套。“在这里,我们白手起家、书生创业,先后攻克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核心业务场景,成为全球无人驾驶工业车辆领域的领先企业。”2021年初,未来机器人将总部搬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方牧成为一名“科漂”。
在广州,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学系终身教授蓝田离“系统性攻克基因递送行业的关键技术瓶颈”目标又近了一步。去年,他创办的云舟生物成为广州首家生物科技独角兽;今年,他倡导发起成立广州市未来基因递送研究院,“它将有望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研究中心,助力广州成为这一领域的全球科研和产业高地”。云舟生物基因递送研发生产基地。
“科漂”不仅是科技人才,更是科技企业、科技产业的基石。记者调研走访时注意到,“科漂”对当地产业产生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其力量不可小觑。
2006年,纳微科技的创始人江必旺带着10个装满各种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大箱子回国,来到苏州成为一名“科漂”,希望在“毫厘”之间撬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产业化。18年后,纳微科技等200多家纳米新材料企业云集苏州工业园区,“小纳米”在苏州搞出了“大名堂”。纳微科技创始人江必旺在实验室。
今年,合肥有方医疗发布全球首款三射源口腔CBCT,实现对国外竞品的跨代超越。“我想把自己所学真正运用起来,决定回国创业。”有方医疗首席执行官朱磊多年前立下的志向正一一实现。
有方医疗全球首款三射源口腔CBCT。
朱磊也是一名“科漂”。创业之前,他与合肥并无太多交集——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此后加入佐治亚理工学院担任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他回忆,2010年到2015年间,他在中美之间飞了35个来回,“考察了十多个城市、见了很多投资机构,迟迟没有选定创业地”。为什么最终选择合肥?他给出的答案简单直接:“因为合肥的投资最快到位。”在当时接洽的众多投资机构中,唯独合肥的投资机构没有和他进行旷日持久的谈判,“很快,签完合同第二天就打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业只争朝夕,一笔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资金能否及时到位,往往决定初创期科技企业的生死存亡。杭州资本董事长孙刚锋见证众多科技企业成长,对此感触颇深:“无论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还是独角兽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题。”现实中,研发持续投入、缺乏可抵押资产、企业尚未开始盈利、技术含量难以评估等成为科技创业企业融资的掣肘。毫无疑问,帮助企业破解融资困境,是让“科漂”选择留下来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产业、金融、人才等政策形成合力之地更受“科漂”青睐。方牧说,将公司搬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因为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背靠内地成熟产业链,身处全球科创重镇深圳,对接能够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资金的香港,河套成为香港青年理想的科技创业高地。“扎根河套,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科技成果工业化、拓展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这片“试验田”融合交汇——去年,河套深圳园区发布首单“科汇通”试点业务,让科研机构、创业者获得从香港转入的境外科研经费更加方便,跨境科研资金流动走上“快速路”;今年,规模51亿元的社保基金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落地河套深圳园区,为企业与科研机构提供强大金融支持……
在深圳,越来越多香港青年带着科技成果逐梦河套。图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技创新创业还是一场持久战,科创企业在每个阶段都会碰到“成长的烦恼”,伴随“科漂”成长是题中应有之义。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局局长朱晓焱说:“一家企业从创立到上市,需要经历重重困难和考验,有许多关键节点需要政府的支持。”发明全球首个抗肿瘤病毒类创新药物“安柯瑞”的遗传学博士俞德超,回国到苏州创业成为一名“科漂”时,只背了一个双肩包。敢于在苏州“背包创业”的背后,是当地逐渐形成的一套完备的创业扶持政策。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政府通过“苗圃工程”对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属性突出、上市意愿强烈的“好苗子”进行全生命周期上市服务培育;依托“园易融”平台探索“金融顾问组团”服务,邀请3至5位股权或债权机构专业员为重点招商项目、融资困难项目“把脉问诊”,出具组团服务报告,后续还跟踪服务进程直至解决企业需求;苏州银行通过“一卡一贷一平台”人才金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安家金融、创业金融等服务……在激烈的区域竞合中,如何更好地留住“科漂”,成为各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得益于合肥在量子产业的前瞻布局,越来越多这一领域的“科漂”选择在此创业。“公司周边2公里,聚集了一批量子技术生产企业,平台资源多,能加速企业产品落地。”合肥微观纪元创始人吕川说,作为一名创业者,合肥的产业基础十分“诱人”——在量子科研能力上,合肥跃居全球前列;在该产业链上,合肥汇集上下游企业60余家,居全国首位。
记者调研发现,为了给“科漂”的科技理想安好家,各地正在下更大力气布局——一方面,更加注重产业规划与前瞻布局,为“科漂”创业厚植产业土壤;另一方面,发挥金融、人才等政策合力,为“科漂”创业提供催化剂和加速器。
在制度层面,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科漂”创业提供保障——安徽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国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上率先落下“关键一子”;上海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提出做好“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人才险”;广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提出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等目标;湖南将实行“经费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任务走,任务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规划走”的科技投入机制,让科研人员成为创新的主角……
综观各地“出招”不难发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共识,不少创新做法涌现。深圳发挥政府性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前瞻布局投资“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为“科漂”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近期,《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优化提升政府性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对“投出万亿产业”作出了清晰布局——力争到2026年形成万亿级政府投资基金群、千亿级“20+8”产业基金群,百亿级天使母基金和种子基金群,优化提升政府性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今年2月,杭州资本牵头组建杭州市人才集团。“它的使命之一就是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孙刚锋介绍,国有投资机构“入局”人才工作,提供人才引进、人才基金、人才项目孵化等创新创业服务,不仅能够为科技企业提供急需人才支持,还能通过资金与项目的结合促进技术与市场的对接,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考虑到科技创业的风险较高,上海为“科漂”创业失败设计了保险。“若企业创业失败,将给出每人每月6000元的赔偿,每家企业不超过3人,最长赔偿期限不超过6个月。”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科技金融部部长郭佳楣介绍,上海从去年开始试点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由市区两级财政全额补贴保费为科技企业“买单”,激励科技人才放开手脚、安心创业。业内人士认为,针对“关键小事”的金融支持,则更加折射出各地对“科漂”的渴望与呵护。
做好“科漂服务员”
最近,神笔生物获梅花创投天使+轮融资,李仁汉在微信朋友圈写道:“感谢科大硅谷引导基金的支持!”自去年6月正式入库科大硅谷重点产业链项目以及合肥重点产业链项目以来,这已是神笔生物通过科大硅谷基金合伙人获得的第二笔千万级融资,为科大硅谷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神笔生物创始人李仁汉在实验室。
2022年,安徽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在合肥开垦出一片“试验田”进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
借助基金投资深度孵化科创企业,是科大硅谷吸引“科漂”的关键一招。“我们采用‘团队+基金+载体’的创新单元运营模式,将高品质的综合性孵化载体,细分成一个个单元,引入细分行业领域专业孵化器,借助基金等资本运作,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孵化。”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资本赋能中心负责人丘梦娅介绍。成立2年多来,一个由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子基金合伙人、省市区投资机构、市场化基金构建的“基金丛林”正枝繁叶茂,成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中坚力量。截至10月底,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及子基金累计为74个项目(剔重)提供了8.8亿元股权融资支持。除了找资金,科大硅谷帮创业公司找订单、找合伙人、找市场,是名副其实的“科漂服务员”。李仁汉对此颇有感触:“创业者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向科大硅谷提出来,他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我们做好服务’。我想找场地展示发光植物,科大硅谷马上帮忙对接了合肥网红公园的场地。”这背后,是安徽依托科大硅谷打通省市相关部门、产业链专班、创投机构、场景公司等各方资源,为“科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在“保姆式”服务的呵护下,越来越多“科漂”奔赴科大硅谷创业。截至9月底,科大硅谷片区新入驻科技型企业1725家。不仅如此,在科大硅谷等平台的带动下,安徽去年一年就增加了42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6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这盘“大棋”正在安徽成局、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