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心理状态:
明明不想做的事,为了让别人满意,硬着头皮答应了;
和其他人交流时小心谨慎,生怕说错了话让别人不开心;
日常穿衣服、换发型都要担心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好看”……
工具人心态vs主体性思维
有这几种表现
你可能已经陷入“工具人心态”了
1
总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改变自己
2
在关系中充当“情感垃圾桶”
3
依赖外部评价和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4
无偿提供帮助而不计回报
5
在决策时完全依赖他人
6
害怕独立、害怕承担个人责任
如何摆脱“工具人心态”
重拾主体性
1
从“我”的角度看问题
2
从“我”的角度去评价
“你不适合穿裙子”——“这条裙子没能展示我的特点”
“你不擅长和人打交道”——“这个社交场合没能让我发挥出自己的交际潜力”
“你不够聪明”——“这次的任务没有充分体现出我的聪明才智”
“我不适合这份工作”:暗示自己能力不足或兴趣不匹配,可能削弱主体性。
“这份工作不适合我”:强调个人需求与工作环境的匹配度,体现对自我价值的清晰认知,助于建立主体性。
“我不适合参加大型聚会”:容易带来社交焦虑或不适。
“大型聚会不适合我”:基于对个人喜好和舒适度的认识,增强对自我需求的理解。
“我不适合穿这种衣服”:可能反映自我形象不自信。
“这种衣服不适合我穿”:体现对个人风格的清晰认识,有助于选择更符合自我形象的服装,增强主体性。
参考文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