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师天然:把打工人的无聊日常,拆成“一格格”的有趣世界

文摘   生活   2024-07-12 12:02   广东  

你试过换个角度看看自己的生活吗?

在插画师@天然R-眼中:雨水是精灵,掉落在雨伞上时会“扒拉”着不肯放手。


树叶掉落是一帧一帧的动画。


童年折纸游戏里“折”住了一些夏日记忆。

以上这些角度独特的画面,都来自于天然最新出版的叙事插画集《格里格外》,得益于这些有趣的视角,她获得了不少“脑洞大开”“拯救想象力”“温暖治愈”之类的评价。

看见这些画面,你有没有一个瞬间羡慕过像她一样的“日常生活记录者”?

毕竟有太多尝试做日常记录的人,都遇到过类似烦恼:

我的生活好无聊,哪来有趣的事?
好羡慕那些能发现生活趣味的人啊……
想着要记下来,都不能尽情享受过程……

多年来将描摹日常当作主要创作题材的天然,怎么看待“记录”与“生活”的关系?



天然
生活观察者、插画家

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目前居住在首尔。其创作集中于叙事插画、建筑空间和自然风光,已出版《有一年》《生活蒙太奇》《格里格外》等插画、漫画集。





带娃-体验生活-创作

插画师的日常也很“无聊”


接通和天然的电话时,刚好是她回归“普通”生活的时间。

结束新书《格里格外》在国内的宣传推广工作后,她回到了首尔,生活轨迹也回归到“带娃—体验生活—创作”的循环里。


因为宝宝还比较小,需要照顾的地方多,留给“新手妈妈”的私人时间并不多。短暂地从“妈妈”的角色中抽离出时,她会将注意力放在两个正在做的系列里:一个是彩铅风景画,另一个是“图文小品”这个新系列。
只要你看到过“图文小品”就会发现,新系列和《生活蒙太奇》《格里格外》完全不一样:不仅一改前作精妙的分镜设计,画面简单之余还多了一些辅助性的文字。

从题材上看,“图文小品”仍在专注日常生活记录,旨在挖掘一些让大家都比较有同感的事。所谓改变,只是表现形式变了。

针对改变,天然也有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她不想让画面是否“精美”占用大部分的创作时间,希望将创作的重点从“画面”转向“内容”;另一方面,她认为结束了《格里格外》的创作后,对于分镜的探究可以暂时停一停,所以也就不必对画面的“格子”的分布“死磕”到底,不妨将方向转到研究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上,换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也不赖。



意外发现的“格外”世界

《格里格外》是一本一翻阅就停不下来的书。在这些近乎无字的插画里,世界被天然框成了一个个格子,她的想象力在小小方格间倾泻而出。

一个格子可以将一个人的生活切成无数块切片。


也可能是一扇窗,呈现出不同人在同一时空的千姿百态。


又或是一个口袋,藏住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无限宇宙。

作为读者,我们或许不会被每一张画面触动,但一直翻一直翻,谁说触动就不能出现在下一次翻页里呢?

在接连出版了《生活蒙太奇》和《格里格外》后,强调形式感的“格子式叙事”便成了天然的标签,读者一方面感慨于她丰沛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好奇她是怎么想到这种表达方式的。

在天然的讲述中,自己是被导师“一语惊醒梦中人”。

2019年4月,当时的天然正在美国修读插画研究生,接到了一份没有主题的“画画作业”。基于兴趣,她决定利用七天春假到纽约去,画一些街头店铺速写。


起初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边探店拍照边速写,在行走和记录的过程中,天然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饭店遇到的一位老先生。

“一开始我只是在画吃的,后来画面的一角出现了正在隔壁桌吃东西的老先生。老先生吃完午饭离开前告诉我,自己一直在看我画画,并且已经帮我买了单,说是要支持我的画画事业。”



类似的事还不少。春假结束,天然也回到了学校。在听完她的分享后,教授的一席话让她醍醐灌顶:

“比起画的这些店铺的宣传插画,我觉得你讲的这些事好像更有趣,你能不能把你说的这些事记下来?”


于是她总结了这一周遇到的大大小小二十多小故事,教授觉得这些故事比单纯的插画更有力量。再后来,她在同学间又做了调查,从中精选出九个故事画成漫画,就有了这本40页的旅行日记《纽约一周行》。

春假结束后,天然将见闻整理成日记漫画《纽约一周行》

也就是在此时,她一下就意识到自己的创作中心已经从画面变成了叙事。

与此同时,天然也开始了自己的“一日一画”,每天像记日记一样在速写本上画一个事件,写几句话,等到做毕设时,这些事件经过整理变成了一些有着三四个分镜的无字漫画。然后正是这样的一百则漫画组成了《生活蒙太奇》一书。


除了体验生活和埋头创作,天然有时候也会走到读者中去,去感受与她同频共振的“格外”世界。

趁着《格里格外》上市的宣传期,天然回国住了一段时间,参加了一些线下活动。当她走出画面来到人群中时,真切地感受到了被关注的力量。

一方面,她从大家的讲述和分享中发现了很多自己因为埋头创作而忽略的事,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大家对作品的喜爱,这不仅是她创作的动力,更让她意识到自己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要谨言慎行。




创作焦虑推动她体验更多生活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怎么看待“记录”与“生活”的关系?

灵感焦虑几乎是所有创作者都无法规避的问题,天然也不例外。跟所有创作者一样,她也会“逼”自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找灵感。

比如去图书馆翻书,去看摄影师是怎么去观察生活的,后来甚至开始了一个“学费回本计划”,立志将学校图书馆的所有绘本、图像小说等带图的书都看完。


她也爱抓人聊天,抓住一个人就问,随便问。像舍友有一天起床把洗面奶当牙膏用的瞬间,就被她画进了《生活蒙太奇》。

灵感焦虑固然在,但也在push她去拓展更多的生活体验。

“(焦虑)让我活得更注重当下。如果创作与否都是一样地活着的话,不如借着输出的压力,逼自己活得更加用力。”天然说。


除此之外,随着创作年限的变长,在与焦虑和解的同时,她也找到了一些方法论。

天然在《格里格外》的后记中分享,自己的一部分创作采用了“命题”的方式,即每次创作前都会限定关键词,与此同时在脑海中搜索自己是否经历过相关的事,然后再动笔画下来。

比起在体验生活时对是否能将吉光片羽记录下来耿耿于怀,不如放开拽着的画笔,尽情地享受生活,只要用心经历过,生活就像回旋镖,总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再相遇。

在《通关》里,她画了一个看似只在走红色砖的小女孩,一翻页发现,女孩其实是在想象只要自己不踩红色砖就会掉下去。女孩的想象也正对应了天然小时候的幻想。


看画展时是沉浸式地看,还是边看边拍,考虑如何分享?
看演唱会时是专注地欣赏,还是关注手机录像画面收音?

对话时,在面对“两难”的叩问时,天然一度迟疑。但最后她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还是坚持记录吧。如果没有输出压力,输入时也不见得那么认真。爸爸最近在做读书博主,就会写读后感,他和我说,自从开始写作后就觉得自己更加注意那些书了。他有时候也觉得烦,但积攒起来时就会觉得有收获。当收获大于压力时,就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

· 彩蛋时间 · 

天然向我们分享了

「首尔朝圣攻略」
插画爱好者版

📍弘大


有一个以绘画、插画、漫画、摄影书为主的独立书店“yourmind”

书店主理人会在每年的10月底到11月初举办“Unlimited Art Book Fair”展览,这是一个以艺术书为主要贩售物品的艺术展。

同样在弘大附近,有一家专门贩售童书的“熊熊童书”和文创爱好者来首尔必逛的“OBJECT”


📍龙山


有一家叫“GRAPHIC”的图像小说书吧(18岁以上可以进入),一共三层,入场费是15000韩币。


📍景福宫

西侧有很多文创店和画廊,画廊都会定期策划和更换展览陈设内容。


📍明洞

有一个漫画图书馆,叫“animation center”,跟首尔市立图书馆一样无门票,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但借书需要办卡。



📍圣水


本身就是商业圈,大家去旅游必打卡的地方,文创类就推荐“point of view”“LCDC Seoul”的三层小店们。


如果今年圣诞节前后来首尔的话,也可以来逛逛“首尔插画展”,今年我在那里也有摊位,欢迎来玩。



今日作者 雨衣
编辑 城画君





城市画报
《城市画报》官方订阅号。我们把脉城市青年的新鲜志趣,分享跳起来就够得着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