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办法总是可以四两拨千斤,如果有些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懂事”,那多半是由于家长一直在某些问题上一味使蛮力。让孩子喜欢去幼儿园,第一,以轻松愉快的态度回应孩子的脆弱。第二,关于幼儿园的一切言行都要正面。第三,不要把上幼儿园这件事搞成“任务”。
有一次我坐长途汽车,车上有个一岁半左右的孩子,几乎一直在哭。妈妈和爸爸轮流着抱孩子,站起来又坐下,拍啊哄啊的,却总也哄不住。看起来孩子没有身体方面的不适,只是情绪很烦躁。车到半路,上来一个妈妈,抱着一个大约两岁的孩子,这个孩子从一上车就循着哭声,很注意地看着那个小朋友。一岁半的孩子本来哭得天昏地暗的,扭头突然发现了同龄人,一下子不哭了,小嘴瞬间就咧开,笑得花一样。在后面的一个小时行程中,这个小家伙只要一想哭,父母就把他抱起来看看两岁的孩子,灵丹妙药似的,总能立即止哭。
这种有趣的现象几乎发生在每个小朋友身上,甚至是小孩子和小动物身上。我女儿圆圆三四岁时,有一次我们带她去一个小饭店吃饭,进门时,小饭店里一只小狗正寂寞地蹲在一个角落里,可怜巴巴地四处张望。它一看圆圆进来,眼睛一亮,欢快地跃起,直奔过来,他乡遇故知似的,绕着圆圆撒欢,摇尾讨好,眼里完全没有别人。两个小家伙很快嬉戏起来,彼此间好像有一种专属语言,玩得那么快乐默契。到我们吃完饭要走了,小狗送我们到门口,眼神满是哀怨,圆圆也恋恋不舍,恨不得把小狗带走。
讲上面两个小故事是想说明,寻求同伴关系是很多生物的一种本能,尤其人,天然是群居动物。正常情况下,儿童对儿童是非常感兴趣的,特别是幼儿之间,他们有独属的交流系统,别人听不懂,这种交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愉悦感,非常有利于身心发育。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相信,孩子原本是愿意上幼儿园的——这个心理前提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到家长的很多言行,并给孩子很多正面暗示。
但事实是,现在有很多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持续不断地反抗上幼儿园。这种情况不正常,背后一定有问题。要么幼儿园的管理本身有问题,要么家长无意间给孩子灌输了恐惧情绪,造成孩子对幼儿园的排斥。关于幼儿园的管理问题,已在《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中陈述,此文从家庭的角度,谈谈如何让孩子喜欢去幼儿园。
第一,以轻松愉快的态度回应孩子的脆弱。
孩子初上幼儿园都难免哭闹,此时特别需要家长拿捏好自己的态度。既要关怀孩子,又不能纵容孩子的脆弱。下面是我的经验。
我女儿初上幼儿园时,我带她参观了我的学校,让她知道什么是“上班”,明白为什么妈妈上班的时候她应该去幼儿园,这让孩子从理性上接受了这件事。接下来的一天,我送她到幼儿园大门口,有的小孩子在哭闹,圆圆显然已有了相当的克制力,非常配合地走进大门,走到老师跟前。我把她交给老师,跟老师说两句话,就跟她说再见。
能看得出,圆圆还是非常难过的,嘴里说“妈妈你去上班吧”,两只小手却紧紧抓着我不肯松开,可怜巴巴地看着我,强忍着眼泪。我口气轻松地说,你跟老师进去吧,再见宝贝!她仰头看着我,眼神那样悲伤无助,又说“妈妈你去上班吧”,小手抓得更紧,眼泪就下来了。这一瞬间,我的眼泪也差点出来。我的第一个冲动是蹲下来抱抱她,安慰几句。但我知道不能,那样做是对她脆弱的无意识奖赏,反而会放大她的痛苦,我不能强化她这种情绪。
所以我只是笑笑,一脸轻松地挣开她的手,用愉快的口气对她说“宝宝跟老师进去吧,再见!”扭头就走了。
圆圆哇地在我背后大哭起来,我的心一下被揪住,很疼,真想返回去抱抱她,给她擦擦眼泪,但还是忍住了。只是停下来,回过头,笑着跟她挥挥手,仍然口气轻松地说,“不要哭了,跟老师进去吧,再见宝贝。妈妈下班了来接你!”转身走了。圆圆还在背后大声哭,我的眼泪流下来,克制着没再回头。
下午接圆圆时看她情绪愉快,我没再提早上她大哭的事,一路和她聊些其他事,表现出我确实不在意她的哭闹。
接下来一天,圆圆早上去幼儿园时还是有些情绪低落,我既不安慰也不讲道理,假装没在意她的情绪,一路上轻松地和她随便聊些什么。到了幼儿园门口,圆圆还是一副悲伤欲哭的样子。我仍采取和前一天一样的态度,表情愉快地和她说了再见后,就转身走了。这次没听到圆圆在后面大哭。从那以后,圆圆再也没因为去幼儿园哭过,随着她和小朋友越来越熟悉,去幼儿园成了一件非常正常自然的事情。
小孩子最会察言观色,在某些关键时刻,只要家长流露一点软弱,他立即会把握住,并在以后加以利用。所以要想培养孩子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家长的态度首先要乐观,不能无意识地去渲染困难,避免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
有位家长希望通过“共情”来安慰不愿去幼儿园的孩子,“妈妈知道宝宝在幼儿园会难过,妈妈和你一样难过,让我们一起面对这件事……”这样的话没有任何意义,不是共情,是煽情,只会助长孩子的脆弱,让他更加缠绵。
也有家长安慰孩子说:“妈妈会一直在幼儿园大门外等着,离宝宝很近,到放学时就进来接宝宝。”这种不合逻辑的解释,也反映了家长内心的焦虑感,不但不能安慰孩子,却会让孩子陷入更大的困惑中。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一下,妈妈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孩子哪里有心思和小朋友玩?一道铁门成为阻拦他和妈妈见面的障碍,孩子内心会更加反感和害怕幼儿园。
解决孩子的焦虑问题和很多其他教育问题一样,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你的态度是怎样的。
第二,关于幼儿园的一切言行都要正面。
幼儿园生活有很多细节,无论在哪个细节上,都应该和孩子进行正面交流,避免负面言行和不良暗示。
遇到早上孩子不愿出门,家长要想办法吸引孩子去幼儿园,或进行正面暗示,比如“我家宝贝不喜欢迟到,总愿意按时去幼儿园,是不是?”或“昨天圆圆比你去得早,今天我们争取比圆圆去得早,好不好?”
有家长经常采用哄骗的方式让孩子出门,甚至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也在骗孩子说是去公园,结果却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门口。这种做法很负面,很残酷,既欺骗了孩子,也阻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接纳,同时损害着孩子对家长的信任,甚至会导致孩子多疑和说谎,有碍道德成长。
还有家长通过打骂,强行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这更不可取,极端负面的行为只能造成极端负面的后果,既恶且蠢。
傍晚接孩子时,家长们在回家路上多半会问孩子一些问题。这方面的建议是,可以问一些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比如今天做了什么游戏,中午吃了什么饭,今天和哪个小朋友玩的时间最长等。不要问空泛的、负面的或和评价有关的问题,例如“今天乖不乖,表现好不好?”“有人欺负你吗?”或“今天老师表扬你没?”
家长问什么也是一种引导,前一类问题只需简单的回忆,孩子进行客观陈述即可,不会给孩子压力。后一类问题其实孩子很难回答,并且指向评价,是一种庸俗引导,会让孩子患得患失,增加上幼儿园的压力。
当然,如果孩子主动跟家长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或批评我了,家长要真诚以对,正常表示高兴,分享孩子的自豪,或语气平和地问问为什么,想办法化解孩子的心结。
孩子在幼儿园遇到的最大的负面问题就是挨老师批评或和小朋友闹意见。对这两类问题的解决,特别考验家长。总的原则就是要用建设性的态度去解决,努力协调孩子和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而不是遇点事情就要理论个是非曲直,或有点冲突就要一争高低。这方面的具体建议,在《幼儿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用“三不原则”解决孩子间的矛盾》有较详细论述。
第三,不要把上幼儿园这件事搞成“任务”。
有的家长一旦开始送孩子去幼儿园,就风雨无阻地坚持天天送,唯恐一天不送,就会把孩子惯坏了。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如果你的孩子真是那种给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人,那一定是他经常被当作一个不讲信用、没有分寸感、没有自尊心的人看待。须知孩子的天性都是有分寸感、有自尊的。这一点,在很多小朋友身上都可得到验证。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她儿子刚上幼儿园不久,之前因为一直是爷爷带着,所以和爷爷感情很深,总是在早上因为要去幼儿园不高兴。有一天小家伙突然说他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了,要到爷爷家待一天。开始父母都不同意,孩子就保证说,如果允许他到爷爷家玩一天,以后就好好上幼儿园,不再哭闹。孩子父亲还是不同意,认为既然上幼儿园了,就应该坚持天天去,担心孩子以后遇事太容易懈怠;也担心孩子到爷爷家一天,接下来更不想去幼儿园。妈妈觉得应该信任孩子,相信他能说到做到,于是跟孩子讲好条件,第二天把孩子送到爷爷那里。孩子到爷爷家玩了一天后,很愉快,果然在接下来的时间信守诺言,每天愉快地上幼儿园,再也不哭闹了。
世上有太多不讲信用的成人,却很少有不信守诺言的儿童。“言而无信”是后天习得的一种社会行为,“食言”也是需要经历才能学会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遭遇连续不断的无理要求和言而无信的对待,他是不懂得食言的。
孩子偶尔找借口不想去幼儿园,这很正常。我女儿圆圆小时候也不时地有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记得有一次晚上睡觉前,小家伙问我今天是星期几。我告诉她是星期三。她说:“怎么不像星期三?”我问像星期几,她说“像星期五”——小小的人,用这种方式告诉家长,她明天不想去幼儿园,但她知道该去,所以她不会说出明天不去幼儿园的话,她有自己的理性和自尊。她知道,如果有条件不去幼儿园,妈妈是不会强行把她送去的。平时我尽量满足她的愿望,如果哪天我没有课,可以不去上班,而她又不想去幼儿园,我就会放下一切,在家里陪她玩一天。
家长和孩子相处从来不“拧”,孩子就能形成很好的理解力与自制力,变得“懂事”。如果成人从不信任孩子的理性,认为孩子不懂事,需要被强行控制,那孩子往往会以“不懂事”的行为,来证明家长的防范是有必要的——这真是个微妙的问题,悟到了,就是海阔天空。
以上几条如何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下面一个案例较有代表性。
有位家长,她的孩子原来是奶奶和爷爷天天接送。老人们心疼孙子,每天早上送孩子到幼儿园门口,都要和孩子又亲吻又拥抱,还一再地许诺早早来接,表现出依依不舍,结果弄得孩子上幼儿园已有几个月了,每天早上还都是在号啕大哭中被老师从大门口强行抱进楼里。
父母意识到可能是爷爷奶奶的缠绵弄得孩子天天那样大哭,提醒老人几次,但老人不听,于是他们决定自己送。但孩子已养成早上在幼儿园门口大哭的习惯,所以即使后来改成妈妈送,也是天天如此。
幼儿园老师告诉家长,其实每天一看不见家长,孩子马上就不哭了。妈妈通过观察,也确信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很快乐,幼儿园本身没什么问题。于是有一天,她和孩子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宝宝,你喜欢妈妈每天都高兴还是不高兴?”
“喜欢妈妈高兴。”
“你喜欢老师每天高兴,还是喜欢老师不高兴?”
“喜欢老师高兴。”
“真是好宝宝。那么,怎么能让妈妈和老师天天高兴,你想知道吗?”
“想。”
“妈妈早晨送宝宝去幼儿园,你如果开开心心地让老师拉着手,自己走进去,妈妈和老师就都高兴;如果你哭闹着不进去,总是要老师费力地把你抱进去,妈妈和老师就都不高兴。”
孩子听到这里,有点同情、有点不知所措地看着妈妈,不知该说什么。妈妈微笑着,接着问孩子:“宝宝,你说,你高高兴兴地跟老师拉着手走进去好,还是哭着让老师抱进去好?”
“走进去好。”
“宝贝说得对!那你明天想不想试一下,让老师和妈妈都高兴?”
“嗯……想。”
家长于是跟孩子约好明天就这么做,让妈妈和老师高兴一次,孩子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送孩子到幼儿园的路上,妈妈简单提醒了一下昨晚和孩子的约定,孩子仍旧答应不哭。果然,和妈妈道别时,孩子出人意料地平静,乖乖地让老师拉着手进去了。
下午爷爷奶奶接孩子时,老师表扬了孩子。待妈妈下班一进家门,爷爷奶奶就把老师的表扬说了一次,爸爸下班回来又说一次,大家都表示出极大的喜悦,夸孩子一下子懂事了,以后再也不为上幼儿园哭了,孩子也在这种气氛中表现得非常快乐。从那以后,孩子果然不再为上幼儿园哭闹,一个让全家人和老师头痛好久的问题就这样轻松简单地解决了。
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很容易就不哭了。其他孩子当然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虽和家长约定去幼儿园不哭,但第二天没能遵守诺言,临阵反悔,又故技重演,哭闹不已。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不要生气,切不可指责孩子说话不算数。应该一笑了之,不再说什么,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对付女儿圆圆在幼儿园门口的哭泣一样,轻松愉快地说过再见后,走了就是了。晚上回到家中后,重新激励孩子。
比如这样跟孩子说:宝宝今天早晨上幼儿园还是哭了,因为宝宝一下子还不习惯不哭。不过,宝宝特别懂事,想让妈妈高兴,也想让老师高兴,以后肯定能做到上幼儿园不哭,是不是?然后问孩子想不想明天再试一下,看能不能做到不哭。只要孩子在第二天的表现比前一天好,哪怕是好一点点,家长就及时进行正面强化,几天下来,孩子肯定就不哭闹了。
好办法总是可以这样四两拨千斤,如果有些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懂事”,那多半是由于家长一直在某些问题上一味使蛮力。所有的儿童都是天使,单纯友善,只要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动动脑筋,以教育智慧来解决问题,想要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也难。
家长和孩子相处从来不“拧”
孩子就能形成很好的理解力与自制力
变得“懂事”
如果成人从不信任孩子的理性
认为孩子不懂事
需要被强行控制
那孩子往往会以“不懂事”的行为
来证明家长的防范是有必要的
明明想要离孩子更进一步
却说出冰冷无情伤人的话
强势、情绪化、不善于沟通的父母
容易碰上叛逆的孩子
而耐心、温和、善于沟通的爸妈
往往培养的孩子是温和、温暖的
不仅学习到育儿的智慧,也能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修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