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玲,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部执行副主任。第二届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咨询专家。
————————————————————
作为一名专职教研人员,回顾过往25年的求学工作经历,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跨越、成长。
从计算机到会计学
完成思维模式转换
2002年,我从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同年,为培养会计信息化方向专职教师,学校管理学院创新教师培养方式,从计算机专业选取优秀本科毕业生保送攻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我有幸成为学院唯一一名定向培养的会计信息化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朱学义教授。会计信息化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朱老师经常带领我们深入基层勤学、实践知识,这些实习经历使我对这门应用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毕业留校任教后,我主要教授会计信息系统及会计学、财务分析等专业课程。如今回想起来,正是这段经历,使我完成了从计算机专业向会计学专业思维模式的转换。
从硕士到博士
练就系统性研究能力
留校任教期间,我选择继续攻读会计信息化方向博士研究生,师从杨周南教授。读博期间,杨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先博览深究、独立思考、自学自悟,然后她再点拨要点、难点、疑点。正是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并获得当年杨纪琬会计学奖优秀会计专业学位论文奖。此外,我还与杨老师在《会计研究》上合作发表了两篇关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文章。回想3年读博经历,最大的收获便是练就了系统性构建长报告的能力,这为我后来的专业研究和专业咨询工作提供了助力。
从教研到咨询
打开专业实践新视角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参与筹备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中国地区组织体验中心,并开设“XBRL及其应用体验”公开课,同时入站税收信息化方向博士后,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区块链电子发票系统构建研究》。期间针对京东成功开具中国内地首张电子发票引发的电子发票应如何报销入账归档问题,我组织团队在学院开设“电子发票与电子会计档案”(后更名为“数电票试点与会计档案无纸化”)公开课。2017年,学院顺应时代发展成立智能财务研究中心聚焦智能财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又有幸参与到学院智能财务、财务共享、智慧审计等项目咨询工作中,并陆续取得了一系列项目成果,同时还开设了“智能财务建设体系与实务案例”公开课。
在专业咨询中,凭借跨学科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逐渐从项目参与者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在此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项目负责人,一是要具备系统性思维,能够整体把握模式、组织、人员、流程、规则、系统、数据等项目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具备统筹兼顾抓重点的专业判断力,能够分清重点项目要素、重点项目要素间的关系;三是要具备全方位的创新能力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四是要在项目咨询中始终把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作为第一要务。
从教学、研究到咨询,这些经历为我打开了专业实践新视角,使我在财会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的路上越走越扎实,同时也逐渐得到业内认可:入选财政部首批对外财经人才库和大数据应用人才库,被聘为XBRL国际组织最佳实践委员会委员、两届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咨询专家,参与起草和评审会计信息化国家标准。
记得杨老师曾说,我不是师门中最聪明的,却是最勤奋的,也是成长最快的。多年来,老师的这份肯定一直鼓舞着我在事业上不断追求进步。我坚信,只要把握住人生的每一次成长机遇,不惧困难,勇于创新和挑战,就一定会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来源:《财务与会计》2024年第5期
责任编辑:李卓
值班编辑:曹媛媛 刘莹 刘田
图文编辑:仲天慈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