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篇丨你也觉得钻石是“世纪骗局”吗?

文化   财经   2023-08-09 17:35   广东  

先说结论,对也对,不对也不对。

▌引言

其实个人纠结了蛮久,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要选什么题材,写什么内容合适?最后还是决定,从自己从事的珠宝行业入手,刚好上周在朋友圈也发过类似的文字,今天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形成了这篇“处女作”。篇幅更长了(本文大概5600字,读完共需6分钟),如有兴趣,烦请耐心阅读。

▌一、话题背景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前些天在一个财经类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某Do创始人成老赖,年轻人揭开钻石的世纪大谎言)才有感而发的。确实,今年珠宝行业特别看衰钻石市场,业态主要以售卖黄金类产品为主,钻石市场下滑非常严重,知名钻石品牌业绩经营惨淡,品牌举步维艰。

在这之前,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我也经常刷到类似视频,此说法甚是流行,其中不乏一些大V财经博主,都在说钻石是21世纪最大的“骗局”。其实,隔行如隔山这话一点都没错,在业内人士看来,文章有些地方写的很可笑,甚至可用幼稚形容。当然,他们也许可能都在“装疯卖傻”,只是人云亦云的一味为了制造话题,博取流量而已,真相或是本质对错与否,已然不重要,能创造出流量才是重点。

▌二、知识科普

展开话题之前,先做个知识科普。什么是钻石?钻石是经过切割打磨抛光后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金刚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C”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此结构决定了其非常良好的硬度,故又称金刚钻,中国有句老话,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个”东西“;金刚石在工业和科学技术领域中是用作工程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甚至还用于半导体产业。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钻石的国家,3000年前,印度是钻石的唯一产地。到了1870年,人们在南非的一个农场的黄土中挖出了钻石,此后钻石的开掘由河床转移到黄土中,黄土下面就是坚硬的深蓝色岩石,它就是钻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的音译词)。可能行业外比较少人有听过“金伯利钻石”这个品牌,其初衷就是为了延续"金伯利"与钻石文化的历史渊源才如此命名的。

▌三、钻石营销历史

(一)、言归正传,回到“骗局”话题,那得先简单回顾一下戴比尔斯的发展历史。

1888年 - 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成立。1939年 - 戴比尔斯与美国宝石学院(GIA)合作,共同引入了钻石行业的首个通用钻石分级系统-4C标准,推出GIA国际证书。2001年 - 戴比尔斯珠宝品牌(De Beers Jewellers)正式成立。2003年 - 联合国大会通过《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KimberleyProcess),旨在遏制非洲血钻石的非法贸易,所谓钻石的“血钻”历史宣告结束。2008 年 - 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开设了首家戴比尔斯专卖店。2011 年 – 在北京开设第一家戴比尔斯专卖店。2013年 – 推出全新订婚钻戒个性化定制服务:“For You, Forever"。2021年3月24日,在上海欣然宣布青年原创音乐人蔡徐坤为品牌代言人。

(二)、那网上说的“骗局”其实讲的就是钻石的营销历史,1939年开始,由于经济不景气,当时戴比尔斯公司不得不削减自己的生产量,1947年,纽约著名广告公司爱尔广告公司(NW Ayer)为国际钻石推广中心(DTC)创作了20世纪堪称经典的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 ”,成功把钻石推销给了社会大众,使钻石的价格一路走高,并最终形成了当时的垄断钻石市场(目前的市场占比份额仅有30%-40%)。因此,才有了今天所谓的世纪大谎言之说(严格来说,还没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

(三)、回到国内,1993年,是中国钻石发展史上一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DTC通过中国香港的奥美广告公司,征集“A diamond is forever ”的中文翻译,经过半年的评比,一名大学教师的一句话(确实有创意,一句英文硬是被翻译成了两句完美对称的中文)被选上,于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的广告语成功的进入中国,并历经超过十年的时间使中国消费者开始广泛接受钻石文化。前面讲过,1995年,国内才有了“金伯利钻石”这个品牌。而在这之前中国对钻石的了解可谓知之甚少,钻石行业发展并不成熟,钻石文化理念更是无从谈起。而打开这个历史性局面大门的钥匙就是这句20世纪最著名的广告语,这一经典的广告语也从此改变了中国人婚庆以配戴黄金、翡翠的传统局面,进而形成了中国新婚人们“无钻不婚”的全新理念。

(四)、要从这个角度说,把它“定性”为骗局,也对,或者说其本质还是为了支撑它的所谓“骗局”这一论点,而一味强调这个营销层面的论据,避而不谈它所涉及的经济事件问题,所以说也不对,至少方法论是片面的、不严谨的。

▌四、经济学分析

中国人婚庆以配戴黄金、翡翠为传统,先暂时撇开黄金不说,那翡翠是什么?是玉石,玉石是什么,不就是“石头”吗?

珠宝业内有句行话,称呼钻石都叫“石头”,其实,这跟中国人喜欢玉石是一个本质,所谓的翡翠玉石,就是“石头”,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这里,我也耍个“障眼法”,二氧化硅是什么,沙子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这就涉及数学里的“充分必要条件”问题,沙子可以约等于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一定都是沙子,也就是说,化学成分元素相同的东西,由于内部原子排列结构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物理形态的东西。世界上宝石的主要化学成分,就是这些常见的普普通通的化学元素组成的。

回到钻石上,钻石是碳元素,木炭也是碳元素,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物理特性不一样,产品功能、用途,都会大相径庭,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只讲化学元素,不谈物理特性,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避重就轻。

要是这个逻辑能成立的话,那套到房地产上,都可以这么说,房子值什么钱?不就是一堆钢筋水泥吗?要几百上千万?汽车为啥要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都是一堆破铜烂铁吗?显然,你会觉得有点搞笑了,那钻石和木炭可以轻易画上等号,怎么就不搞笑了呢?细品。

我们谈经济事件,就不能孤立的去谈,要放到市场中去谈,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价格又反映了价值,而市场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无形的手,否则这种避重就轻、掐头去尾的“观点”其实就是典型的“无脑黑”。

钻石是一种商品,决定商品价格的因数主要有商品的自身价值和市场的供需关系等。

(一)、商品价值的构成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商品的经济效益、实用价值、品质价值、品牌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等等;所以“钻石恒久远”,赋予的是商品的文化价值与情感价值,用“坚硬品质”的钻石寓意“坚贞不移”的爱情,从营销的角度,再合适不过了。

(二)、供需关系,很好理解了,物以稀为贵,有稀缺性就会推高价格,钻石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讲稀缺,一点都没毛病。当然,被诟病的一点是,钻石早前是被人为的操纵垄断导致的稀缺性,从商业角度分析,也无可厚非,今天所有的互联网大厂不也一样的人为垄断吗?在法律(反垄断法)允许的框架下进行,都是可操作的商业行为。

再说回黄金,黄金也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从化学角度,你买到的是一堆元素符号叫“Au”的东西,同样是稀缺性造就了“黄金”可以作为货币等价物的前提条件。古人,如果先开采出了钻石矿,有可能今天钻石也会作为货币等价物的一种形式,简单说,它们都是货币等价物的一个符号而已,是黄金还是钻石不重要,如同今天你用纸币,甚至支付宝里的一串数字代码,就能实现物物交换一样的底层逻辑。

那问题来了,到底是买黄金好还是钻石好?我的建议一直都是,没有好坏之分或谁对谁错,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

不管是黄金还是钻石首饰,首先两者都是商品,商品首先要讲第一要素是功能属性,如果你是要对女朋友表达永恒不变的爱情之意,选钻石也没错;如果你是要对她传导保值概念并考虑后续随时变现的需求,那就买黄金,因为前面讲了,黄金除了具备商品属性(首饰佩戴功能)之外,还有金融货币属性功能,而钻石是没有的,这是本质区别。

穿插讲个笑话,轻松下。如果你求婚时送女朋友一块3块钱的木炭,然后跟她讲这跟3万元的钻石没有区别,都是“碳”元素,只有两种结果,一是你说木炭和钻石都一个货色,她会立马怼你一句,你才是个二货,直接分手;另一个结果是你们俩三观契合,她也非常愿意与你一起同甘共苦,奋斗一生。但是我猜,等你们有了钱,估计身为男人的你,一定会回头去购买那个当年你买不起的3万元钻戒,那种“苦尽甘来”的感觉,男人应该都懂,为了心爱的女人,必须“放肆一把”,甚至愿意花30万买颗超级克拉大钻石,那你说到底值不值呢?

值不值已经不重要了,其实,你买的依然还是个“符号”,一个可以表达你们情感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衡量“情感价值”的承载性符号。翻译成人话就是,“你说吧,到底爱不爱我,买不买嘛?”“闺蜜男朋友都买了,你不买说的过去吗?我脸挂哪里,也把你脸掉地上了”。听到了吧,高级的做法,还可以反手“道德绑架”你一把。

当然,你不买"钻石",也可以取30万"纸钞"出来堆在面前,还可以拿一张存有30万的"银行卡"给她,所有的这一切外在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本质依然都是个"符号",钻石不喜欢,可以变卖了换成汽车,汽车不实用,也可以当二手车卖了换成房子,它们都是商品,放心,都有市场价格的。

那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消费者都买黄金不买钻石了?还有,花30万买的超级克拉钻,变卖套现或是典当估值,会贬值多少?

确实,这个是个好问题。又可以长篇大论一番了。

▌五、再谈黄金

黄金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好东西”,近几年,消费市场也在大力提倡“国潮文化”概念,古法黄金,5G黄金,应运而生。这两点,也许都只是表像而已,真正的原因是,消费者口袋里没有富余的钱(口罩原因更是造成手头经济很紧张),珠宝虽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婚庆又是刚需,说人话就是,钱就那么一份,只能在黄金与钻石之间二选一。

在这个背景下,再加上短视频不良博主的推波助澜,硬是把钻石市场越搞越惨,因为消费者的情绪确实很容易被引导带了节奏。这里又涉及到经济学里“消费信心”的问题,本来钻石是值那个市场价格的,大家人云亦云的说不值钱了,就是个碳元素,满地都是;再加上人造钻石的冲击(后文再分析),那是三选一了,对比下来都转头去买了黄金,没了市场交易活跃度,价格自然就越来越低,商家也是各种招式促销降价,互相竞争(你钻石7折,他6折,我5折),一直这么恶性循环下去。

还有,现在都在看衰钻石市场,大力购买黄金类珠宝,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买“资产配置”而不是真正把它当做一件商品来购买 ,这个说法能成立的前提是,前面分析过的,黄金具备货币金融功能;其实就婚庆刚需买的那点克重的黄金,也谈不上什么资产投资,但中国大妈可不这么认为,黄金保值的传统观点根深蒂固,不可撼动,还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就是黄金文化的传承,父辈传给儿媳辈,代代相传。所以,商品本身没有对错,就看怎么“自圆其说”,存在就是合理的(经济现象)。

稍做总结,钻石市场及其他品类珠宝要成为“悦己”性消费(非投资性)行为,才有可能恢复元气。没有关系,中国古语有云,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个人是有信心的,就看行业产业端8090后的“宝二代”和消费端 9500后“特立独行”一代,他们的观念有了大转变行业才有变好的希望,我们拭目以待。

▌六、说说人造钻石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天然钻石贬值的话题,这和人造钻石有很大关系。

不可否认,现在的天然钻石回收行情不好,大概只有6-7折回收甚至更低,而且还要看钻石证书的年份,实物的品质等等。那为什么贬值这么多呢?一是市场不景气前面讲过了,二是人工合成钻石(业内多称培育钻石)的冲击。为什么会出现人造钻石这个品类?

(一)、近些年,随着技术的突破,已经可以在实验室量产人造金刚石了,中国的产量占比全球约70%,主要集中在河南,更多的还是出口作为工业用途。那在珠宝首饰领域的应用,也已经能够合成出宝石级纯净、色彩丰富的钻石了,大克拉钻石也不在话下了,甚至都可以到深度个性化定制的程度(宠物的骨灰或是自己的头发啥的,但凡能提供碳元素材料就可以生产出世界独此一份的钻石产品了)。这是规模商业化的技术前提

(二)、虽然(全球)市场大环境不好,但是市场既得利益者又不愿意大降价,导致天然钻石价格下行空间不大,那如何寻求市场突破?想在存量市场找第二增长曲线只能“另辟蹊径”,寻求替代品,于是市场就出现了人造钻石。还真别说,人家戴比尔斯公司自己带头,2018年推出人造钻石品牌“Light box”,价格为天然钻石的三分之一左右甚至现在还更低了。不过,作为副线品牌,创立之初,是有清晰界限的。产品定位是“fun fashion”(有趣的时尚饰品),只用于周边配饰领域,而非珠宝首饰上面(两儿子先分好地盘),商品的价格都不超过1,000美元,包括镶嵌类。但往往市场环境是万变的不受人为意志控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多有变形,曾一度出现两个亲生儿子打架的情况,小儿子用力稍微过猛,多少有点侵犯到大儿子利益,被老爹摁下“暂缓键”。不过呢,画风最近又有新的变化,戴比尔斯公司推出了“消费者偏好的小型市场“测试试验,消费者可以在Lightbox网站上查看大约15种不同的戒指,其中培育钻石最大为2克拉。常规Lightbox钻石的价格为1500至3000美元,Finest系列价格为2500至5000美元,其颜色和净度更高。这是对旧情人(天然钻石的下游分货商)的背叛还是对新市场顺势而为的新欢之举呢?不得而知。

(三)、目光转回国内市场,头部品牌商也开始尝试试水人造钻石,也就有了开篇的骗局一说。这些“黑媒体”,也有可能就是这些想发力推广人造钻石的国内品牌请的枪手精心导演的一场“戏”(但愿是我想多了)。2021年8月,老庙黄金母公司豫园股份推出培育钻石品牌LUSANT露璨;2022年曼卡龙成立培育钻石子品牌慕璨OWN SHINE;潮宏基旗下子品牌VENTI也于2022年推出培育钻石产品...还有部分区域性地方品牌。不过从目前行业形势看,还是没有冲击的非常严重。毕竟,市场教育了近30年的天然钻石的消费习惯,短时间也比较难撼动,培育钻石品牌之路也是在探索阶段。当然未来的结果也不好说,一切的一切,还是交给时间、交给市场吧。

-------------华丽的分割线--------------

本文,主要为个人对珠宝行业若干问题的一些“拙见”,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业内人士留言或是后台私信,多多指正,互相探讨,共同进步。

温馨提示: 如果喜欢我,点个关注吧。

  点击在看,支持一下

仙哥看世界
关注仙哥,用不一样的视角,与你一起看世界。
 最新文章